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24604662
  • 上传时间:2023-1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一章讨论国民收入如何核算,本章起讨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收入——支出模型第一节 宏观均衡的基本理解一、最简单的经济体系  假设: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2、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3、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被称之为凯恩斯定律由于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社会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保持不变这条所谓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短期分析4、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GNP=NNP=NI=PI=DPI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宏观均衡:当一个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总需求:社会意愿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总供给:社会打算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1、均衡产出:与总支出相等的产出由于两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对产品的总需求就只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 Y=C+IY,C,I是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投资或者说,假定价格水平始终不变,即P=1,则名义的收入、消费和投资与实际收入、消费和投资就相等还要指出的是,公式中的C和I,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例,假定企业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1200万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的只是1000万美元的产品,于是就有200万美元产品成为企业中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总等于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2、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IU=0  3、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假定企业生产1000亿美元产品,居民和企业要购买产品的支出也是1000亿美元,则此1000亿美元的生产就是均衡产出或者说均衡收入若用E代表支出,Y代表产出或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Y  在图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例如,A点表示支出和收入各为1000亿美元  均衡产出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在图中,假定总支出为1000亿美元,则总产出为1000亿美元,B点是均衡点,与B点相对应的支出和收入都是1000亿美元,说明生产数额正好等于需求支出的数额若产出大于1000亿美元,非意愿存货投资(图中用IU表示)就大于零,企业要削减生产;反之,企业就会扩大生产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即E=C+I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Y=C+S  C+I=C+S,等式两边消去C,则得I=S4、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第二节 消费函数一、家庭消费函数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支出相一致的产出,则分析均衡产出如何决定,就得分析总支出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决定这里首先要分析消费如何决定这不仅是因为消费是总支出中最主要的部分(占GNP70%-80%),还因为经济均衡的条件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要找出储蓄量的大小,必须先找出消费量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和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收入1、消费函数:表示消费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C =C(Y)  凯恩斯认为,收入和消费的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与增加收入的比率,即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或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3、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4、消费曲线:  图中,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45°线上任一点到纵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消费曲线和45°线交点,表示这时候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B点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B点右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45°线的距离越来越大 ,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切线的斜率,就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从图上的消费曲线的形态可以联想到,随着这条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0

      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b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C=a+bY的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性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小于1 a和Y都是正数,所以APC>MPC随着收入的增加,a/Y的值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于MPC二、储蓄函数  1、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率递增这就是储蓄函数其公式是: S=S(Y)  在图上,S=S(Y)曲线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的交点,表示这时收支平衡B点以右有正储蓄,B点以左有负储蓄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它与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  2、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3、平均储蓄倾向:一定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如果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为直线的话,则:S=Y-C=Y-(a+bY)=-a+(1-b)Y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总收入C=a+bY S=-a+(1-b)Y C+S =Y  2、若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

      第三,APS和APC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1)Y=C+S即 APC+APS=11-APC=APS,1-APS=APC(2)ΔY=ΔC+ΔS即: MPC+MPS=11-MPC=MPS,1-MPS=MPC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以上分析的是家庭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整个社会消费函数,即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社会消费是家庭消费的总和然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庭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1、国民收入的分配: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这样,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政府税收政策:如政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来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而按西方经济学者说法,这些支出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最终用于消费这样,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从而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3、公司未分配利润所占的比例: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下移动。

      以上所述消费函数只是凯恩斯所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它假定消费是人们目前自己收入水平的函数,这是西方消费函数最简单的形式这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之后,这一简单的消费函数得到了补充、修改,提出了其他一些理论,如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五、消费理论的发展1、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  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别人消费和收入的影响如果他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但他周围或同一阶层的人的收入增加了,则他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会提高这是因为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消费具有“示范效应”他的消费开支要能维持他在左邻右舍中的地位,因此,他的消费倾向不仅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他的收入的相对水平二是指消费支出不仅受目前收入的影响,还要受过去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当前收入超过以前高峰期收入,则他的消费与上述相对收入有关如果当前收入低于从前高峰期收入,则人们在收入下降时为维持已经有过的生活水平,会改变消费倾向,提高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这就是所谓消费的“棘(ji)轮效应”2、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即他一生中可得到的收入的平均值例如,一个有前途的大学生可能在其暂时收入以外多花不少钱,这会使他欠不少债,但他相信自己将来收入会非常高再如,当经济衰退时,虽然收入减少了,但消费者仍然按持久收入消费,故衰退时期的消费倾向高于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因为衰退时收入较低,但消费不低)相反,经济繁荣时尽管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消费按持久收入消费,故这时消费倾向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因减税而一时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同样,即使人们因增税而减少了收入,也不会立即减少消费支出3、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这种理论把人分为青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认为消费者总是要估算一生总收入并考虑在人生命过程中如何最佳分配自己的收入,以获得一生中消费最大满足一般说来,年轻人家庭收入总体偏低,这时消费会超过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大于消费,一方面偿还青年时欠下的债务,一方面积些钱以备年老用;一旦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

      根据这种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