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33页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部编人教版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三国鼎立第四单元第 16 课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第四单元第 17 课3东晋时期江南地区 的开发第四单元第 18 课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 族大交融第四单元第 19 课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与文化第四单元第 20 课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标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的 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3.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囊括了三国前后、东晋、十六 国以及南北朝的历史。
这个时期历史的发展的特点就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在历史发展轴 线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活动建议,建议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的片 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 编写一期黑板报主动搜集古代名家书法,欣赏书法艺术通过以上活动方式,以加深学生 的直观感受魏吴蜀北 齐十六国前秦短暂统一北 魏北 周东 晋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孝文帝改革 ( 三) 学情分析 (二) 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东汉西 晋北朝东 魏西 魏383 年 淝水之战南朝 (宋、齐、梁、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 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着核心内容展开第 16 课讲述的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 17 课讲述的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讲 述了西晋统一后统治腐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从而引起少数民族不满,为东晋崛起埋 下伏笔。
第 18 课讲述的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 了重要条件第 19 课讲述的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 期本课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 潮流第 20 课讲述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 了民族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 等客观上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所以科技文化成就斐然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政权分立的时期长期战乱,百姓苦不堪言,人民渴望安定同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民族民族大交融的时 期人口迁徙之后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北差异缩小孝文帝的改革,使得民族差异减少,认 同感增多与此同时,科技文化硕果累累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以及历史责 任感,认识到合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历史中的推动作用,逐步 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以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贡献学生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例如《三国演义》和《铜雀台》、《赤壁》、《北魏传奇》等,接触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 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等基本史实,这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 习.但学生对这些事件的学习主要停留在较浅层次的“事”上,而对较深层次的“理”如三国 鼎立形成的背景何为民族融合以及文化科技发展背后的原因,包括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背后所 反映出的历史规律等缺乏全面认识,因此七年级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情景材料,帮助学 生理性分析。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复杂且抽象,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 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历史趣事,观看影片、多渠道搜集历史史实资料等,化 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影响,了解三国经历发展情况2.了解西晋建立与统一的基本史实,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3.知道东晋的建立情况,着重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4.了解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状况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 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到 5 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 5 个 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作业的整体设计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设置 了两个关卡,基础闯关和升级闯关每次学生完成闯关游戏,由学生填写闯关体会,并分析 原因加以改正这种方式,完成自我评价,让学生体会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 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然后以闯关奖励的形式给予学生星级奖励,即通过教师评价给予学生 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闯关奖励可以累计,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根据奖励兑换奖品。
这 种游戏闯关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做题欲望,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单元学习 和作业目标其中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每课时作业在 10 分钟左 右,以基础题为主,设计基础演练和课堂巩固 2 个必做部分,而升级题目则是选做部分,学 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决定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紧扣单 元学习和作业目标,立足单元主题,落实核心素养,整体设计 30 分钟左右的,包括 4 个部 分,包括火眼金睛、明辨是非、侦破悬疑、乘风破浪,即选择题、辨析改错题、材料分析 题、合作探究题四种题型,考查学生对单元目标的掌握程度五、课时作业单元名称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课题第 16 课《三国鼎立》作业类型书面作业作业目标通过学生自主预习以及习题演练,让学生基本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概况和影 响分层作业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基础闯关(必闯)1.三国鼎立政权名称 时间 创立者都城时间安排:3 分钟【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 训练学生对基 础知识的归 纳、总结能 力,致力于培 养学生的“历 史解释”素 养通过自 学,让学生掌 握三国鼎立的 相关内容。
时间安排:7 分钟【设计意图】 曹操是东汉末 年的重要人 物,同时也是 亳州名人本 题主要考察学 生对于家乡地魏蜀吴【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政权名称时间创立者都城魏220曹丕洛阳蜀221刘备成都吴229孙权建业【作业分析】进入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 能力通过表格形式对于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知识脉络清晰明 了2.亳州被誉为“天下道源,曹魏故里” ,其中曹魏所代指的历史 人物是 ( )A.曹操 B.华佗 C.李绅 D.曹德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该选项中四个人物均为安徽亳州名人,但从影响力以 及姓氏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选择 A 3.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历史知识学习,强调用一分为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除了看到战争的残忍更应该放眼 历史长河,宏观看待历史:统一是大势所趋A、C 以及 D 选项过 于片面。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 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材料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请回答:(1)材料一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2)材料一中的“周郎”是谁?结合材料二此战役有什么历史 影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 赤壁之战(2) 周瑜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方史的了解着 力培养学生的 “唯物史观” 素养设计意图】 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带来的 影响是本课考 察的一个重要 知识点多角 度考察学生对 于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的影 响,致力培养 学生“历史解 释”素养,客 观看待战争影 响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察 赤壁之战爆发 情况以及此战 的历史影响, 培养学生的 “唯物史观” 素养、“历史 解释”素养作业分析】古诗词和历史小说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 古诗词和小说的解读除了必备的历史知识,还需有扎实的语文涵 养。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及历史影响设计意图】 采用闯关游戏 的形式,激发 学生学习兴 趣通过自我 剖析对本课知 识点掌握程 度,查缺补 漏,加以反 思升级闯关 ( 选 做)参观游览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写一篇观后感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 感而发, 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分别 奖励 作业分析】参观实地景区,提升学生作为亳州人的自豪感写观 后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感由史 生、有感而发” ,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 化认识 由于观看电影、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 生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