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资料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7178147
  • 上传时间:2022-05-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 摘要:策问与对策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考试方法确立于西汉前期汉文帝时期两次诏举贤良是 策试制度化的开始汉武帝建元元年的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丄,出现了董仲舒的三次对策 汉武帝元光元年的策问,出现了公孙弘的对策西汉前期是古代策试制度化的重要时期,它 确实选拔岀了真正的人才,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西汉;策问;对策Abstract: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policies as a systematic examinat ion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beginning of the method started from Emperor Wen of Han recruiting talents for two times.In 135BC whcn EmperorWu of Han reigned, there emerged three famous\"queslions and answers on policies\"between the emperor and the scholar DongZhongshu(179 104BC). By the first year of Guanyuan( 134BCT29BC), he asked questions on policies to the scholar Gong-sun Hong who gave brilliant answers. The early perio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as a crucial time for this kind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elects the talents and cast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Western Han Dynasty;questions on policy;answers& I dquo;策问”是古代以策试士时由主考一方出题发问,其中由皇帝亲自发问 或者代表皇帝发问的称为“制策&rdqu。

      由各级主考的政府部门发问的称为“ 试策”o ±子的回答则称为対策一、汉文帝时期的策问与对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道:“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l],这里的 应诏而陈政,即是针对统治者关于时政的策问给以准确的回答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考试方法, 它确立于酋汉前期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发生了日 食,文帝以为这是上天对白己的施政有过给以警戒,所谓“人主不徳,布政不均,则天 示之灾以戒不治”,因此卞诏令臣民上言自己的过失,同时要求“举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rdquo;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九月,汉文帝再次F诏,要求 “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rdquo;[2]关于 文帝策问的具体内容,《汉书》记载道:“惟I•冇五年九刀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 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 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广失德,夏以长楙高皇帝亲除人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谏争,辅天了之阙,而翼戴汉 宗也。

      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廂之祀,朕 既不徳、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Z所著闻也故曙有司、诸侯王、三公、 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Z大体、通于人事Z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 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其嘉之,故登人夫于朝,亲谕朕志 大夫其上三道Z要,及永惟朕Z不德、吏Z不平、政Z不宣、民Z不宁,四者Z阙,悉陈其 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人夫所以 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呜 乎,戒Z!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分析这篇策问我们可以看出五个层而的含义:一是对 古代统治者的推崇与效仿;二是对自己祖先的膜拜;三是对自己进行解剖与评价;四是讲自己 征举贤良及直言极谏者的目的,& ldquo;将以匡朕Z不逮&rdquo ;;五是就对策的问题作出说 明,HP“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要求贤良们认真对待, 作出答策从策试的视角来看,文帝二年和十五年的两次诏举贤良,第一次的目的是要纠正自 己施政的过失,考试的性质还不I •分明显;第二次策问则明确提出皇帝要亲自进行策试的具体 内涵,并且耍釆纳贤良们的建策,这可以看做策试制度化的开始。

      而从被举荐的贤良方匸Z 对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时政和治国方略确是深冇见地如这次的诏举贤良文学士,晁错获得了第一,他在对策文中按照皇帝策问的内容层 次, 作出答策:首先是自谦;接着对&Idquo;诏策口& 1 squo;明于国家大体’”作出冋答;再接下去是对&1 dquo;诏策曰&1 squo;通于人事终始’Srdquo ;作出冋答;再接 下去是対Sldquo;诏策Fl‘直言极谏’”作出回答,他以五霸为例讲了春秋 五个霸主才能不如其臣,但是得到直言极谏的“方FZ士”的辅佐,能够“ 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卿污之名”,五 霸因此被后世称为& 1 dquo;贤主”;再接下去是对& 1 dquo;诏策口& 1 squo;吏Z不平、政Z 不宣、民之不宁’”作出回答,他以秦朝二世而亡为例,分析了“吏不平、 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产生的根源,秦朝暴政所造成的“亲疏皆危、外内咸怨、 离散逋逃、人有走心Srdquo;的状况,又以汉文帝即位以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 海内的诸多惠政作为对比,称赞这些是“上世之所难及”、& ldquo;道纯徳厚 ”, “元元之民幸矣Srdquo;;最后,他对“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 所隐’”作出回答,认为“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 共忧Z;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Z”,汉文帝资材不亚于五帝,然君临天下十六年来, “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之所以如此,“意者陛卜•未之躬亲, 而待群臣也ftrdquo;,他希望汉文帝能够亲身治理朝政,以实现天下之治[3]。

      二、汉武帝时期的策问与对策汉武帝即位后,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十月卜-诏,要求“丞相、御史、列侯、 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0这次的诏举贤良是否进行了策 试,史无明文,但是丞相卫缩借此机会提议“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 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汉武帝的批准不过,此时的西汉王朝是窦太后掌握 实权,“太后好黄老之言” [4],推崇儒术的魏其侯、武安侯以及御史大夫赵缩、 郎中令王臧或贬或死,想来策试也很难顺利进行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五月,其时窦太后已于前一年去世,武帝开始独立行政, 《汉书》载武帝乃再次“诏贤良曰:‘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烛, 莫不率俾周Z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探服 星辰不字,FI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乎,何施而臻此与! 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Z 洪业休徳,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徳,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

      贤良明于古今 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rsquo;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5]161这是汉武帝的策问文,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推崇历史上的治世,即唐虞 之世和西周的成康之治;二是要求十了们对现实的政治状况提出建策,怎样做才能够“ 章先帝Z洪业休徳,上参尧舜,下配三王”,要求贤良们“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5]161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史料的最后说:“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岀焉”,似乎 董仲舒和公孙弘是在同一次对策中脱颖而岀的,但考察一下二人的传记,我们发现不是这么 回事考《汉|$·$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Z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以贤良对策焉rdquo;传中载有武帝的策问文,“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徳,传之亡 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 Z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緊博习Z士,欲闻大道Z要,至论Z极今了大夫裒然为举首, 朕英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盖闻五帝三王Z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 王同之。

      当處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莞弦之声未衰,而人道微缺, 陵夷至燼桀纣Z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Z间,守文Z君,当涂Z士,欲则先王Z法以戴 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tl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 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呜乎!凡所为屑屑,夙兴枚寐,务法上古者,乂将无 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界Z变,何缘阳起?性命Z悄,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 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脩何饬而膏露降,百谷 登,徳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亨鬼神之灵,徳泽洋溢,施乎方外, 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圣Z业,习俗化Z变,终始Z序,讲闻高谊Z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 别其条,勿猥勿并,取Z于术,慎其所岀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Z不泄, 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具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rdquo;比较一下《武帝本纪》 所载的策问文与《董仲舒传》所载的策问文,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分析《董仲舒传》 所载的策问文,武帝首先谈到自己眉上的担了是“任大而守匝”,他夙夜不宁、 卿精蝎虑犹恐有缺,所以要广延豪俊贤良之士,&Idquo;垂听而fuj”, “欲闻大道 之要,至论之极”;K次,他対历史进行了回顾,推崇五帝三王之道,対大道微缺、王 道人坏、很多人想要恢复先王之法而不能,发出疑问,“岂具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 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还是他们所为屑屑无补于世呢?他明确地 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Z变,何缘而起?”他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再 次,他说明了自己所要达到的1=1标,“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 宣昭”,怎么做才能实现feldquo;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 暑平,受天Z祜,享鬼神Z灵,德泽洋溢,就乎方外,延及群生Srdquo;呢?最后,他希望这 些通晓先圣之业的豪俊贤良“明以谕朕”,条分缕析,“取之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