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聊斋志异·牛同人》残篇创作论.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664005
  • 上传时间:2022-06-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2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聊斋志异·牛同人》残篇创作论    《聊斋志异·牛同人》残篇创作论焦 浩(兰州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Reference:《聊斋志异·牛同人》篇因为残缺不全的缘故,从未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这并不表示该篇毫无研究价值蒲松龄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牛同人》篇的创作:一是对同一故事或同一类型故事的再创作;二是清代民间关羽崇拜与民间传说的完美结合;三是《周易》对其创作《聊斋志异》故事的影响,这三个方面也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方法与创作思想的一部分Keys:牛同人;聊斋志异;创作;关羽;周易;蒲松龄I207.419 :A《聊斋志异·牛同人》残篇共280字,今人张友鹤的三会本《聊斋志异》中《牛同人》残篇共282字,“忽闻空中喊嘶声”之前多出“关帝”二字,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字是衍文但仔细观察手稿本可以发现此“关帝”二字上有划掉的痕迹,当是蒲松龄誊写时的笔误,已被删除,因此不宜将其视作衍文《聊斋志异》的手稿本、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几个著名版本中,只有手稿本收录了《牛同人》篇,因其残缺不全而未见录于其他版本,也因此,《牛同人》篇从未得到研究者的青睐,而仅仅在比较诸版本异同时才被提及。

      那么,《牛同人》残篇完全没有研究价值吗?笔者认为不是这样本文将通过三个方面的发掘来推定《牛同人》篇的创作过程,这三个方面不仅是《牛同人》篇的创作思想与方法,也是蒲松龄创作整本《聊斋志异》的方法与思想的一部分创作过程既明,则研究价值自现一、蒲松龄对同一故事或同一类型故事的再创作《聊斋志异》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两个篇目篇名不同,但所记故事相同或故事类型相同,只是一略一详,且略者在前,而详者靠后,这表明后者是对前者的再创作《海大鱼》篇之于《于子游》篇,《四十千》篇之于《柳氏子》篇皆属此类《海大鱼》篇寥寥数语只是志异,没有具体情节:海滨故无山一日,忽见峻岭重叠,绵亘数里,众悉骇怪又一日,山忽他徙,化而乌有 ① 而《于子游》篇则设置了人物、故事情节等具体因素,描写了幻化为“一少年人”自称“于子游”的鱼妖与一秀才宴饮的故事,鱼妖是海大鱼的随从,是在清明前夕随海大鱼上坟,原文云:“以序近清明,将随大王上墓”“次日,见山峰浮动,顷刻已没始知山为大鱼,即所云大王也”且两篇中有类似语句:《海大鱼》篇:相传海中大鱼,值清明节,则携眷口往拜其墓,故寒食时多见之《于子游》篇:俗传清明前,海中大鱼携儿女往拜其墓,信有之乎?这更加能够证明《于子游》篇是对《海大鱼》篇的再创作。

      另,把鱼妖的名字定为“子游”,也似可见出《于子游》比《海大鱼》更具匠心,是《海大鱼》篇之后所作《四十千》篇只是以很短的篇幅记述了一个“生顽儿,所以取我之债”的故事:儿子是父亲前世的债主,生到此家是为要债,花费够了前世所欠四十千后就死了而《柳氏子》篇则更详细地建构了柳西川之子死后还不忘向他索要前世“血资”的故事,情节较之《四十千》更加丰满、曲折这两篇写的都是今世儿子向父亲索要前世所欠金钱债,另有一篇《拆楼人》写的是何冏卿正在建楼时看见被自己所“杖杀”的“卖油者入”,过了一会他的妾就生了个儿子,何冏卿知道儿子是卖油者投胎,是来报仇的,因此说“楼工未成,拆楼人已至矣”,儿子是通过败家、“买香油食之”的方式向父亲报复,以使柳西川偿还人命债与上两篇不同的是父亲所欠的是人命债,前世的人命债今世[来自wwW.lW]用金钱还,蒲松龄把“数第连亘”的富贵人家死后成为废墟的现象称作“此必有拆楼人降生其家也”在这三篇的“异史氏曰”中,蒲松龄都表达了欠债还钱的因果报应思想,这三篇属于同一类型的故事那么,《牛同人》篇是蒲松龄对哪一篇的再创作呢?笔者认为是《农人》篇《农人》篇,二十四卷本名为《农人驱狐》,王刻十八卷本名为《窃食狐》 [1] 93 。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兹将《农人》篇录出:有农人芸于山下,妇以陶器为饷,食已,置器垄畔,向暮视之,器中余粥尽空如是者屡心疑之,因睨注以觇之有狐来,探首器中农人荷锄潜往,力击之,狐惊窜走器囊头,苦不得脱,狐颠蹶,触器碎落,出首,见农人,窜益急,越山而去后数年,山南有贵家女,苦狐缠祟,勅勒无灵狐谓女曰:“纸上符咒,能奈我何!”女绐之曰:“汝道术良深,可幸永好顾不知生平亦有所畏者否?”狐曰:“我罔所怖但十年前在北山时,尝窃食田畔,被一人戴阔笠,持曲项兵,几为所戮,至今犹悸父思投其所畏,但不知姓名、居里,无从问讯会仆以故至山村,向人偶道旁一人惊曰:“此与吾曩年事适相符同,将无向所逐狐,今能为怪耶?”仆异之,归告主人主人喜,即命仆马招农人来,敬白所求农人笑曰:“曩所遇诚有之,顾未必即为此物且既能怪变,岂复畏一农人?”贵家固强之,使披戴如尔日状,入室以锄卓地:咤曰:“我日觅汝不可得,汝乃逃匿在此耶!今相值,决杀不宥!”言已,即闻狐鸣于室农人益作威怒,狐即哀言乞命,农人叱曰:“速去,释汝女见狐奉头鼠窜而去自是遂安民间故事和传说是《聊斋志异》故事的一个来源,这已是聊斋学者的共识,《农人》篇就是来自于民间故事,有两位学者曾经论及:马振方记录了其东北家乡的一个民间传说:某农民穿蓑戴笠正在锄地,忽听有人叫嚷:“躲躲,过大人了!”农民抬头一看,并没有人,却见一只黄鼠狼骑着一只兔子横在前面。

      农民抡锄就打,兔子被打死,黄鼠狼逃了这人中午回村,听说某妇被黄仙迷住,不住叨念四句话:“头戴尖尖塔,身穿蓑子甲,手使弯钩枪,打死我一匹马他觉得奇怪,也跑去看——还就那身穿着,肩上扛着锄头,手里拎着死兔子那妇女一见就失声尖叫:“不好!他又来了!”随即醒来,恢复了常态,原来是那个黄鼠狼作怪[2] 155汪玢玲记录了一则流传于辽西的狐故事:东沟王老大荷锄下地,遇一狐,以锄击之,遂逃适邻村某女祟于狐,每发病即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东沟王老大,手使弯钩枪,回头就一下家人咸怪之或谓王老大即某村农夫,招之来,狐祟遂息[3] 156《农人》篇中的农人“持曲项兵”,与两则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手使弯钩枪”,都是说农民手中使用的弯脖儿锄头这三篇故事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农人》篇源自东北民间传说无疑再来看《牛同人》篇:(前缺)牛过父室,则翁卧床上未醒,以此知为狐怒曰:“狐可忍也,胡败我伦!关圣号为‘伏魔’,今何在,而任此类横行!”因作表上玉帝,内微诉关帝之不职久之,忽闻空中喊嘶声,则关帝也怒叱曰:“书生何得无礼!我岂耑掌为汝家驱狐耶?若禀诉不行,咎怨何辞矣即令杖牛二十,股肉几脱少间,有黑面将军缚一狐至,牵之而去,其怪遂绝。

      后三年,济南游击女为狐所惑,百术不能遣狐语女曰:“我生平所畏惟牛同人而已游击亦不知牛何里,无可物色适提学按临,牛赴试,在省偶被营兵迕辱,忿愬游击之门,游击一闻其名,不胜惊喜,伛偻甚恭立捉兵至,捆责尽法已,乃实告以情,牛不得已,为之呈告关帝俄顷,见金甲神降于其家狐方在室,颜猝变,现形如犬,绕屋嗥窜旋出自投阶下神言:“前帝不忍诛,今再犯不赦矣!”絷系马颈而去故事结构与《农人》及两则传说相同,都是先制狐,然后狐祟一女,再次制狐,连其中的关键性语句也很相类,试比较:马振方所记故事:那妇女一见就失声尖叫:“不好!他又来了!”汪玢玲所记故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东沟王老大《农人》篇:狐曰:“我罔所怖但十年前在北山时,尝窃食田畔,被一人戴阔笠,持曲项兵,几为所戮,至今犹悸《牛同人》篇:狐语女曰:“我生平所畏惟牛同人而已这些语句都表示狐或黄鼠狼惧怕农人或牛同人,且后三者更加接近,都是引起下文情节的关键性语句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牛同人》篇是对《农人》篇的改写和再次创作,也可以说是对民间故事的再加工,再创作那么,改写与再创作是如何具体展开的呢?下文将作剖析二、清代民间关羽崇拜与民间传说的完美结合蒲松龄创作《牛同人》篇时,是在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入了当时民间的关羽崇拜现象。

      关羽在中国文化中,经历了一个由真实的历史人物到典型的文学作品形象,再到民间甚至官方信仰的神灵的过程,成为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关羽”集忠、义、仁、勇等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于一身,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政府宣传封建礼仪道德的工具北宋以降,官方一直不断加大对关羽的推崇力度,关羽的头衔越来越大,明朝万历四十二年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4] 70 ,《牛同人》残篇中的“关圣号为‘伏魔’”即由此来一直到清代,关羽的封号都在不断加大,至光绪年间,封号已达二十四字之多: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4] 73 民间的关羽信仰更不用说,“关庙”几乎遍布每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在笔者的家乡,虽关庙早已荡然无存,但其所在地至今还被人们称为“关庙”明清时期,中国的关羽崇拜和信仰发展到了极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多次请关羽出场,关壮缪、关圣、关帝、关公、寿亭侯、关庙、关帝庙、关圣祠等词语时常见于聊斋故事之中不仅如此,蒲松龄还曾代孙咸吉作《关帝庙碑记》一文,阐释了关羽在民间信仰中的巨大影响:今夫至灵之谓神谁神之?人神之也何神之?以其不容已于人者神之也日星河岳,雷霆风雨,昭昭者遍满宇宙,而人则何知?其慈悲我者则尸祝之耳。

      故佛道中惟观自在,仙道中惟纯阳子,神道中惟伏魔帝,此三圣愿力宏大,欲普渡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而关圣者,为人捍患御灾,灵迹尤著,所以樵夫牧竖、婴儿妇女,无不知其名,颂其德,奉其祠庙,福则祈之,患难则呼之何以故?威灵之入于耳者久,功德之入于心者深也[5] 43“观自在”即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纯阳子”即道教中的吕洞宾,“伏魔帝”即关羽,蒲松龄将关羽与观世音菩萨、吕洞宾相提并论,并称“三圣”,可见其对关羽之推崇,在蒲松龄所作的《北沈马庄募修白衣阁、关帝庙疏》和《代葛千总募修关帝庙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兹不繁引樵夫牧竖、婴儿妇女,无不知其名,颂其德,奉其祠庙,福则祈之,患难则呼之何以故?威灵之入于耳者久,功德之入于心者深也”,表明关羽在民间信仰中已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且有求必应,十分灵验这样大的影响力足以使关羽崇拜及关羽灵迹成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故事的素材《聊斋志异》中的关羽主要有三种形象:一是冥间的高级官员,如《考城隍》《公孙夏》;二是惩恶扬善的神灵,如《董公子》;三是降妖除魔的神灵,如《牛同人》残篇因此,综合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的再创作,清代民间的关羽崇拜现象,以及蒲松龄本人对关羽神力的大加推崇这三个方面,可知,蒲松龄完全有可能把关羽崇拜与民间传说相结合进行再创作。

      将宗教信仰与民间传说故事结合在一起的创作在《聊斋志异》中不止《牛同人》一篇,《杨大洪》篇就是根据流传于湖北的有关杨涟(号大洪)的传说,再融入道教信仰因素创作而成的三、《周易》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故事的影响蒲松龄精通《周易》,他的儿子蒲箬所作的《柳泉公行述》中有“我父邃于《易》理” [5] 1820的记载,《祭父文》中也说蒲松龄“天性嗜书,故垂老不倦即《易》卜术数,亦必手录一卷,删去繁芜,归于简奥,遂成不朽之书” [5] 1821 蒲松龄的《周易》造诣也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张崇琛考查了《恒娘》篇与《周易》恒卦的关系,认为“该篇的创作虽有一定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周易·恒》卦卦理的发挥,或者说是《恒》卦易理的形象化与实际应用” [6] 25-26 ,详细论述可以参考张文蒲松龄将《周易》某一卦的易理与创作相结合的例子不止《[来自WwW.lw5U.com]恒娘》一篇,据笔者考查,《张鸿渐》篇是参考了《周易》中的“渐”卦创作而成的渐”卦爻辞取象于鸿,六爻爻辞中鸿依次从河岸逐渐到达磐石、陆地、树木、土丘、高地,寓意仕途的逐渐高升,因而“鸿渐”常常成为男人的名或字古人的名与字常常是互相联系,互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