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论述.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222611
  • 上传时间:2018-05-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论述菩提前言《三论玄义》是吉藏大师居慧日道场时,奉隋炀帝之命而作的,因此《三论玄义》上 署为:“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 时间大约在隋开皇十九年(公元 599 年) ,吉藏大 师入慧日道场到仁寿元年(公元 601 年),他随杨广到日严寺之间的几 年《三论玄义》 是概括地论述《中论》 、 《十二门论》及《百论》的一部论书也 是吉藏大师倾其全力, 以显三论宗义的重要著作对学习三论宗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必读的入门书,本文 将从以下的几个部分来阐述《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一、三论玄义简介《三论玄义》分为卷上、卷下两部分,卷上总括地叙述了三论宗义,破斥各种错误见 解以归中道实相卷下又分十三科,详尽地论述其所由为使同学们于全书的主要内容, 有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特将之列表于下,然后再分别介绍三论玄义┌───────┴───────┐卷 卷下 上: :别 通释 序众 大品 归 ┌────────┴────────┐ ┌─┴──┐│ │ 显 破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正 邪中 三 四 四 三 别 四 众 众 诸 造 经 经 ┌┴┐ ┌─┴─┐论 论 论 论 论 释 论 论 论 部 论 论 论 明 明 4. 3. 2. 1.名 破 对 用 通 三 破 旨 立 通 缘 能 相 法 人 呵 排 折 摧题 缘 缘 假 别 论 申 归 名 别 起 所 资 正 正 大 成 毗 外绞 执 实 昙 道络《三论玄义》卷上:通序大归,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破邪:破斥不合三论思想的 佛教内外各种派别;二、显正:阐明三论思想,中道实相等正确见解。

      对于那些与三论思 想不符的内外各种派别,又从四方面加以破斥:㈠摧外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这 是对佛教以外的各种派别总批判,文分为两个部分:⑴天竺外道、⑵震旦众师㈡折毗昙: 对信奉《阿毗昙》为无比法的说一切有部的批判,初略明六种毗昙之立宗,进而以十门 破斥其非:⑴乖至道、⑵扶众见、⑶违大教、⑷守小筌、⑸迷自宗、⑹无本信、⑺有偏 执、⑻非学本、⑼蔽真言、⑽丧圆旨㈢排成实:对信奉《成实论》的小乘经量部的批判, 以十义证明《成实论》 ,是小乘之论而非大乘:⑴旧序证、⑵依论征、⑶无大文、⑷有条 件、⑸迷本宗、⑹分大小、⑺格优降、⑻无相即、⑼伤解行、⑽检世人㈣呵大执:对 某些大乘教派所偏执的观点进行批判主要是针对道场寺沙门慧观的五时判教,以众经论 为证,指出五时判教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在论破四种邪论时,吉藏大师旁征博引了许多事例,其中有些是难得的史料,如在 摧外道中,便涉及到古代印度正统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哲学流派中的数论派、胜论派、地 论派以及其它邪门外道的思想在《折毗昙》与《排成实》中,说明他们的思想渊流与 观点这为今人作小乘佛教的思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正统的三论思想阐述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明人正:引《楞伽经》 、《摩耶经》为证,阐明圣龙树破邪显正, 大小俱斥的正确;二、显法正:以中国名德、印度名德以及罗什大师,改小乘而学大乘, 来说明龙树大乘教法的正确显正主要是显法正,以诸法实相中道之正理,破除种种邪见, 辨明无依无著的正观宗旨,同时也确立了三论宗的宗义《三论玄义》卷下:“别释众品”分十三科来阐释:一、经论相资:诸佛为众生失道,是故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是故造论经资于论, 明菩萨学佛经而造论,论资于经,使众生容易理解经义二、经论能所绞络:从“经为论所” 、 “经所为论能” 、 “论能为经所” 、“论所为经能” 之四句,而说明经论互相绞络,互为能所经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论以二慧为能 说,言教为所说三、造论缘起:龙树、提婆,为诸部异执之迷失佛经而失却道义,所以造论,论其迷 情此中对印度佛教之上座部、大众部之分裂,上座部又分出的十部,大众部又分出的八 部,共十八部的历史情况,都作了简略的论述四、诸部通别:《中论》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两教,《十二门论》始终通破大乘 之迷,通申大乘之教,而不别破小迷、别申小教 《百论》通破大小之邪,通申如来大小 两正,始终为明大乘,所以是大乘通论。

      五、众论立名:《大智度论》从所释之经立名, 《中论》从理实立名,《十二门论》 从言教立名, 《百论》从偈句立名四论通显中道之理,今欲互相开避,所以有四部的差 别六、众论旨归:《大智度论》以实慧,方便慧为宗 《中论》以二谛为宗《十二门 论》以境智为宗 《百论》以二智为宗七、四论破申:三论通破众迷,通申众教 《大智度论》别破般若之迷,别申般若之 教就三论中, 《百论》正破外,傍破内,余二论正破内,傍破外八、别释三论:三论同具破邪、显正、言教三义,所以各为三论《中论》明所显之 理,为广论《百论》破于邪执为次论 《十二门论》名为言教,是略论此中共有八义别 释九、三论通别:以《大智度论》和三论相对来讲, 《智论》为别论,三论为通论,若单 以三论来讲, 《百论》为通论之广, 《中论》为通论之论,《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十、四论用假:四论虽具有四假,但《大智度论》多用因缘假,以释经玄义《中论》 多用就缘假, 《百论》多用对缘假十一、四释对缘:《百论》是提婆破斥当时盛行的外道邪见,兼除小迷及小乘有所得 见者 《中论》是龙树出世,为破小迷,申大教,令回小向大的论著十二、三论破缘:众生根机有利钝不同,有闻《百论》始舍罪福,终破空有,当此言 下,得悟无生。

      有闻《百论》后出家禀受佛经,方乃得悟有闻《百论》不了寻经,更起 迷执为《中论》所破,方乃得悟更有一种直至闻《十二门论》 ,方乃得悟十三、中论名题:《中论》的立名有广有略,略则但称《中论》 ,中是所论之理实, 论是能论之言教,若广则称《中观论》 上来就《三论玄义》的全部内容,作了一个简略的交待我们从它的思想内容及体系 中,可以看出吉藏大师之著作逻辑性极强,且条理都很分明,尤其是在“造论缘起”一 节中,对印度佛教上座部及大众部分裂的历史情况分析,充分地体现了吉藏大师历史地看 问题的思想观点二、三论玄义的中道思想三论宗一向的宗旨是破邪显正所谓:“破邪则下扬沉论,显正则弘大法”在《三 论玄义》的“显法正”中,有这样的一段问答,可说明三论宗义:“问:若内外并呵,大小俱斥,此论宗旨何所依据耶?答: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 则堕在偏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则正观不生若正观不生,则断常不灭若断常不灭, 则苦轮常运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正观正观若生,则戏 论斯灭戏论斯灭,则苦便坏三论大宗,其意若此,盖乃总众教之旨归,统群圣之灵府, 昧道之流,岂不栖凭斯趣耶?”这一段文字,以破邪显正二途,阐述了三论宗义。

      破邪是破有所得,显正是显无所得, 有得即是邪,无得乃为正此论只破不立,破斥计执妄见,别无所得,故破邪即显正先 从反面说,如果心中有执著,就是堕入偏斜的错误,从而丧失了中道之理,就不可产生成 佛的智慧;断见常见还存在,就会在三界中不断地轮回受苦如果对世界的一切都改有执 著心,便是悟了中道实相,从而产生成佛的智慧,戏论也就不复存在了,自然也就不会在 三界中轮回受苦了但是,想悟入中道实相的前提,就是正确地理解三论宗“空”的思想《三论玄义》中直接论空的地方没有,唯在批判小乘阿毗昙执“人空法有”及成实 执“过未无体”的同时,略述了空义并列举了四条大小乘空义的区别: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 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 不空故涅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谓大涅” 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此中, “大乘本性空寂”一句,即是理解大乘空宗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命题 “智者见空及以不空” , “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二条,已由空转到中道实相义。

      而中道实相义是不能够言说的在《三论玄义》折毗昙之初乘至道中即说:“乘至道者,夫道之为状也,体绝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体故七辨辍音,五眼冥照,释迦掩窒,净名杜口” 既然是不可言说,为何世尊又苦口婆心地说法四十九年呢?要知道世尊于无言处假名 言说,是为了使众生觉悟,所以他不得不开口说这其中有个问题需要认识清楚,约定俗 成的一切法的假名是有的,同时这一切法又皆是空的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切关联 的,有空才有假名,有假名也才有空所以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说:“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 ”这即是告诉我们,看事物即不能执 著有(假名)也不能执著空执著空有都未明了解佛陀教义的真际──中道举例来说, 若有不存在的话,则空亦不存在,空是用来除去有的执著,若有执著被除去了,又有了空 的执著,那么,病除药存,依然是病又如水能灭火,若水中也起火,那就没办法了三、三论玄义对教判的批评及主张教相的判释,是把释尊一生所说教法的形式、方法、顺序、目的、内容等,予以判定, 并且解释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地位等特征然《三论玄义》中,慧观的五时教判,却 是吉藏大师所不能容纳的。

      他坚决地反对这种教判主张,并说:“以经验论之,唯有二藏, 无五时矣” 慧观的五时说为何?《三论玄义》卷上,呵大执中说:“一者,三乘别教为声 闻人说于四谛,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谓三 乘别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机,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挫声闻, 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般,名常住教 ”吉藏大师为什么不同意慧观的这种主张呢?《三论玄义》一开头便对此做了最好的 回答:“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 佛陀的教法是无碍自在,适应各种根机的人来学习的, 因此他的救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佛陀教育方法的最大特色便是 能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能力而予以巧妙的教导,即所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以, 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极力地批判慧观五时教判之说的不能成立,同时主张只有声闻 藏与菩萨藏的划分,也就是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的区别他认为“教理多门,理唯一正” 佛说法的目的,无非是让众生尽皆得悟但从另一方面讲,他又说:“但小乘教者,正观 犹远,故就四谛教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但约方便同异, 故有诸部差别” 。

      这就是说,佛陀的言教,既然有各自所对机宜不同,就不妨有诸部的差 别吉藏大师的这种思想主张,在《三论玄义》卷上,归结为:“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 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 此语道出三论的宗要即是“无得正观” ,这是不同于其他宗派的 根本点结束语《三论玄义》 ,对三论宗的研究者来说,无论是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有着极 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三论玄义》的作者嘉祥大师,也将永远地为三论学者所崇重 余虽不是三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