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七课乐府诗选陌上桑长干行.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385910423
  • 上传时间:2024-0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課 樂府詩選──陌上桑、長干行 補充講義壹、 題解補充一、陌上桑(一)題目說明〈陌上桑〉,又名〈日出東南隅行〉、〈豔歌羅敷行〉《玉臺新詠》、《樂府詩集》、《古詩源》、《八代詩選》、《全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詩》 均收有此篇,或作古樂府詩,或作漢代街陌的謳謠由於這篇寫羅敷採桑陌上,所以早期的樂歌以〈陌上桑〉稱之;又由於歌辭的首句為「日出東南隅」,便以首句為題,如《玉臺新詠》便是;由於詩中描述羅敷拒絕使君的邀約,美麗而貞節,又稱為〈豔歌羅敷行〉 正因為它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才有這樣多的名稱二)寫作背景本詩是寫實糅合浪漫的作品現實生活中,平民少女難敵官吏的壓迫,官吏強搶民間婦女是常見的事情,所以樂府有了這類想像的詩篇,希望有人能對抗這些官吏作者將驕縱的使君和能幹的丈夫成一對比,說出平民對暴吏的厭惡三 )「陌上桑」一詩之淵源有人認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關 秋胡的故事最早見於劉向的列女傳 故事是說:有一個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後才回家路上見到一個漂亮的女子在採桑,下車對她說:「力田不如運豐年,力桑不如見國卿」便要娶她為妻,女子不從秋胡回到家裡,母親引他見其妻,正是路遇的採桑女妻子見秋胡是個負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但這則故事跟陌上桑的關係,現已很難考證陌上桑的母題淵源甚遠中國古代北方盛產桑樹,養蠶業也相當發達,每當春天來臨,婦女們便紛紛採摘桑葉,詩經 魏風的十畝之間,對其情景有生動的描寫桑林在野外,活動比較自由,桑葉茂盛,又容易隱蔽,所以在男女之防還不很嚴謹的時代,桑林實是極好的幽會場所,從此桑林便不斷出現於愛情詩篇中詩經中所吟詠的 「桑間 濮上」之地,便是如此由此,也產生了許多有關採桑女的傳說故事,其中的一個主要母題,就是一過路男子向一採桑女子求愛上古的大禹 塗山女傳說,春秋的解居父傳說,魯國的秋胡妻傳說等等,都是具有這種母題的故事陌上桑則是這一母題在漢代的變奏 (辛延年的羽林郎亦同 )可以說,漢代的「桑林」,已經不同於詩經時代的「桑林」 ,文學中的道德主題,開始壓倒了愛情主題不過,和之前的傳說故事相比,陌上桑更富浪漫性和詼諧性,體現了漢代文學的長足進步二、長干行寫作背景長干本是金陵里巷名,舊址在今南京市 秦淮河南,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居民多以操船從商為業,此地民歌多寫船家婦女生活,長干行即是一例,係描寫長干里一帶,男女愛情生活之類的作品李白青年時代出三峽之後,曾有相當長時期漫遊於漢水流域和長江中、下游一帶。

      這些地區自六朝以來,就是商業發達、城市繁榮、商人們來往頻繁之處六朝樂府中的「吳聲」 、「西曲」即產生於這一地區,其中不少篇章就是表現商婦與丈夫離別的悲思李白是一位非常重視學習優秀文學遺產的作家,對於「吳聲」 、「西曲」非常熟悉;他的生活經歷又使他對商婦們的思想感情有相當的了解,這些正是他寫作長干行的基礎長干曲本為樂府古辭,「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搖妾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 」(郭茂倩 樂府詩集卷七二 )詩中主角是搖舟弄潮的船家女唐人崔顥、張潮等擬作,也都以女子為主角,可見長干之曲主要是寫女子生活長干里位於長江岸邊,當時這裡的商業經濟極為發達張潮 長干行也寫道:「商賈歸欲盡,君今尚巴東 」可見前往巴陵經商的人很多商人一去經年累月不返,商婦相思遂成明顯的社會現象,當時文人多有以此為寫作題材李白繼承了樂府古辭,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又予以拓深和提高以敏銳的眼光,高超的藝術概括力,塑造了一個鮮明的年輕少婦形象,表現了李白對婦女命運的真摯關切和深刻同情與其他閨怨詩不同,本詩描寫的女子與她的丈夫有著青梅竹馬的深摯愛情,因此他們之間的分離與相思也才最能打動人心相較於前人作品,李白的長干行篇幅加長了,內容更為豐富,在藝術上除了音節諧婉、語言樸素、敘寫婉轉一如六朝民歌外,還巧妙地揉合了敘事和抒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動人的藝術美。

      貳、作者補充一、李白李白是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詩人」 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李白留給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一)生平經歷1. 生於武則天大足元年 (西元七○一年 ),卒於唐肅宗寶應元年 (西元七六二年 ),享年六十二祖籍隴西成紀 (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 (今中亞細亞之巴爾喀什湖西 ),李白即生於此;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明縣 (今四川省彰名縣 )青蓮鄉2. 自幼才華洋溢,性疏財,好任俠;喜求道訪仙到處遊歷,閱歷廣博3. 賀知章見其文,嘆為 「謫仙人」,薦之唐玄宗玄宗天寶元年,李白受召至長安任職翰林,後因恃才傲物,開罪宦官高力士而離開京師4. 安史亂時,永王璘以抗敵為名,聘為幕府永王兵敗,李白受株連,幸得郭子儀相救免死,改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釋,往投靠當塗令李陽冰途中病卒二 )李白的思想探究李白的思想主流是道家兼縱橫家,此外也摻雜了儒家的影響1.俠義思想他仰慕呂尚、范蠡、魯連、張良、謝安等安邦定國的大人物,也欽羨專諸、侯嬴、荊軻等刺客、游俠者流。

      在〈與韓荊州書〉中自言: 「十五好劍術 」在〈俠客行〉中說:「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可見李白給予俠客極高的評價後人編有《李太白全集》 2.儒家思想他有儒家「濟蒼生、安社稷」的宏願如在〈上安州裴長史書〉說道: 「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古風第十〉中:「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對魯仲連為人排難解紛,功成不受賞的高風亮節備極景仰,也借此表達自己的志趣及抱負3.道家思想影響李白最深的是道家思想,詩中自言: 「五歲誦六甲 」〈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游神仙」〈感興〉、「學道三十春,自言羲和人 」〈酬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別〉 ,〈「三十」一作「三千」〉,學道過程既勤且久,這造就了他曠達不羈的狂傲作風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視權貴和世俗的價值觀,這些思想都表現在他的詩歌裡,使他的詩歌內容既豐富又多變化三)詩歌成就現存李白詩作近千首他的詩歌自由奔放,不受格律限制擅長形式自由的古詩、樂府和絕句,用語樸素自然,清麗流暢而氣勢豪放其詩歌最特別之處,在於他能強烈地表達自我個性及感情,尤其善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譬喻和豐富的想像。

      如: 「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秋浦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以之凸顯愁思李白曾批評詩歌: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 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掃六朝以來浮靡詩風1.各家評論世人對他的評價甚多,文宗時詔以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 三絕」韓愈曾稱譽李白與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王安石《漁隱叢話》言:「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此李白所得也 」沈德潛《說詩晬語》:「太白落想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波濤自湧;白雲舒卷,從風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力可及也 」2.杜甫評論綜而言之,李白的詩歌個性鮮明而又十分豐富,他非凡的才氣已把浪漫主義推至高峰,其詩歌不僅對唐朝乃至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套句杜甫的形容: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昔年有狂客,號稱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恰足以為李白在文學上的特色與成就,做最佳的註腳!3.現代名家評論胡適《白話文學史》說:「樂府到了李白,可算是集大成了多方的嘗試,使樂府歌辭的努力,侵入詩的種種方面兩漢以來無數民歌的解放的作用與影響,到此才算成功。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亦言: 「在他 (李白 )的作品裡,有澹遠恬靜的山水詩,有氣象雄偉的樂府詩,無論五言七言長篇短篇,他都寫得極好,幾乎任何體裁,任何題材,他都無須選擇 」(四 )作者軼聞掌故一 鐵杵磨成繡花針李白自西蜀到京師時,京師裡的人知道他名聲的磨針溪,在(眉州 )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人並不多,於是李白便以詩文拜謁賀知章賀知章當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時擔任祕書監之職,看了他的蜀道難詩之後,不禁揚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嫗自言武姓眉讚嘆:「先生的詩境,高超絕俗,先生您一定不是人今溪傍有武氏岩(宋 祝穆 方輿覽勝五三)世間的人,大概是天上的太白星精,被放謫到世間的二 太白星精、天上謫仙仙人吧?」李白酷愛飲酒,於是賀知章與他一同到酒肆飲酒,並將繫在腰旁的金龜解下,命店小二拿出去換來好菜和美酒兩人一邊飲酒,一邊抒述彼此對詩文的見解以及政治抱負,交談之下十分投機,大醉而歸此後,李白的聲名,震動京師原典】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

      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三 命高力士脫靴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屨,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 「此人固窮相」四 玄宗為李白調羹天寶初年,唐玄宗於金鑾殿召見李白玄宗下車親自迎接,好像見到漢初的商山四老李白談論當代事務,口若懸河;起草答番書,運筆如飛玄宗大為欣賞,賜他在御前吃飯,並親手調和羹湯,加以讚揚原典】李白 天寶中召見金鑾殿,玄宗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草和番書,筆不停綴,帝嘉之七寶方丈,賜食於前,御手調羹遂入翰林,專掌密命五 新創「清平調」唐玄宗醉心歌舞,常常在宮殿內與楊貴妃設宴作樂,為了助興,常召李白臨場賦詩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新近開放了牡丹花,有紅、紫、淺紅、通白四色,色彩繽紛,令人奪目玄宗得到消息,帶著貴妃前往觀賞十六個能歌善舞的梨園弟子,由名樂工李龜年手持檀板為首,帶領眾人前往奏樂助興玄宗騎著名駒照夜白,貴妃坐著步輦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到達沉香亭,景況十分熱鬧歌舞表演正要開始 ,玄宗忽然靈機一動 ,示意暫停 ,說道:「品賞名花,面對妃子,怎能再用陳舊的樂章呢?」於是玄宗命李龜年拿著金花寶牋,宣召李白進宮。

      當時李白正在酒肆中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扶持到宮中,用涼水洗面後,李白稍稍清醒,醉眼朦朧中只見貴妃姿容嬌豔更勝於往昔池中牡丹顏彩絢爛,耳中絲竹細細,笙管幽幽,頓時詩思泉湧,援筆賦詩,片刻便寫下膾炙人口的清平調三首李白以牡丹喻楊貴妃 ,辭藻華美 ,玄宗感嘆再三,隨即令梨園子弟調撫絲竹,以備配樂隨由李龜年唱這三首新詞玄宗興致很高,親自吹奏玉笛配合李龜年的歌聲,每逢換曲轉調之時,則笛聲婉轉低迴,緩緩引渡,配合得恰到好處貴妃手持七寶玻璃杯,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