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pdf

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352267
  • 上传时间:2018-08-1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8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一、前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 唐代诗坛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丰富多彩,气象恢宏 不管是风格,还是流派,都是众芳挺秀,无所不有,如:“田园山水诗派”的代 表王维、孟浩然,“现实主义新乐府诗派”的代表元稹、白居易,被称为“双子 星座”的李白、杜甫等等如果说李杜是诗歌宇宙中不可复制的双子星座,那么 在盛唐边塞诗这一角星系中,高适与岑参亦可称作并峙的双峰他们经历相似、 风格相近, 同是创作边塞诗的著名顶尖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 文学史上称二 人为“高岑” 杜甫也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可见二人是异曲同工,共 性可见一斑但王士祯也曾这样评价: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较精当地道 出了二人诗风之差别所以,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可谓是双峰并峙,各臻奇妙 从古到今,在众多批评家的添砖加瓦之下,这座“高岑之比”的大厦似乎已 日臻完美,但是从写作意象的角度研究高适、 岑参边塞诗比较的著作也有却不多, 于是我在这里博采众长,拾把星光补日月,也来比较高岑边塞诗的异同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曲同工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最杰出代表,他们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中不 可攀越的并峙双峰。

      王士禛说“高岑迥不相似”其实,高岑边塞诗产生于政治 开明、国势强盛的盛唐背景下,二人又都有投身戎幕、奔赴边塞等经历,所以其 诗风有很多共性 (一)盛唐之音——高昂恢宏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初年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政 治稳定和经济富庶达到了最高峰, 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和最富有吸引 力的国家在这样辉煌宏大的盛唐气象的影响下,唐代人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 信心,具有蓬勃的朝气、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特别是唐代的诗人,他们用 诗歌反映社会, 歌颂时代, 也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边塞诗人就是一个很好的 例证 法国史学家兼艺术批评家丹纳说过,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 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 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意思是说时代精神是指一个时代里大多数 人所具有的精神,是人们希望、憧憬、追求并为之献身的东西,它充分体现了人 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性中, 首要说的就是它们极大地体 现了唐朝所独有的时代精神 唐朝的时代精神在于, 文人进士及第是出路, 下第后仍可通过从军边塞或干 谒从政以实现人生理想。

      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基于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 总是渴望建功立业以不负圣朝因此,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时代精神的 感召下,唐代涌现出大批的投笔从戎者,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边塞诗人繁 荣昌盛的大唐社会, 激起了诗人前所未有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为 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 高适和岑参的个性特征中同样表现出盛唐之音的时代特征 ——高昂恢宏的精神风貌 首先,盛唐积极开阔的时代精神与建安六朝慷慨激扬的诗风融汇发展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任何时代的盛唐诗风,即盛唐之音中的高昂气象 建安是 人的自觉时代,其诗歌也充满昂扬奋发之气,形成了“建安风骨”的精神风貌, 而唐诗是上承南北朝,边塞诗更不例外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建 安文学是“以情纬文, 以文被质”的抒发性文学, 有曹操“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的自强不息,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积极进取等构成“志深而笔 长,梗概而多气”的风格高适、岑参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融合了盛唐的开放 昂扬的时代风格, 写出了一篇篇盛唐华章, 如高适的“君若登青云, 吾当投魏阙” 的积极入世感慨;岑参的“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的激扬英雄形象 等等。

      其次表现在豪放不羁、 恃才傲物的性格, 使得高适、 岑参等边塞诗人发言立 事皆不同于他人, 其中最突出的是具有王霸心态,即是诗人刚毅、 雄悍人格以形 成的盛唐之音的另一方面——恢宏豪迈的时代气象在那个充分展示个性的时代 里,他们积极求索、坚忍执着、耻于求得一官而自我陶醉,也不屑于按部就班地 升迁,而是表现出凭借个人才能坐取公卿,经邦治国的充分自信高适“想言王 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年近五十 ,毅然从军边塞 , “孤剑通万里”( 《登陇》 ) ,以酬壮怀:“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 ( 《塞下曲》) 岑参亦早岁孤贫,在社会上受到冷落,但也有安边立 功之志: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 ,充满 了催人奋进、不畏艰苦的气魄 总之,高、岑边塞诗中充分体现了在强烈的爱国思想和英勇献身精神鼓舞下 所形成的积极奋进、百折不挠、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这是盛唐的时代之音,更 为二人作品共通的主调 (二)边塞之景——雄浑辽阔 何为边塞诗? 通常所说的边塞诗, 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凡是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 都 可称为边塞诗。

      边塞诗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有边 塞和中土各类人物的交往和情感沟通,包含着边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高适、岑 参二人都久历边塞, 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适侧重于反映 东北战地之景, 他于开元二十年到东北边塞信安王李祎幕府,虽未能入幕, 但在 边塞游历了两年, 有了唐契之战的生命体验; 天宝九年出塞送兵到蓟北, 在边塞 生活了近 3 个月;天宝十二年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军塞外, 并因 此升迁,成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 而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他于天 宝八年出塞安西,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历时3 年;天宝十三年再度出塞,为 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又历时3 年岑参在艰苦的西域从军6 年之久, 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 也正是由于他们都有长时间的边塞生活经历,对边塞生活 有很多共同的体验和感受, 他们的边塞诗的共性不言而喻,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他们都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雄浑辽阔的边塞景况图 第一,都通过描写边塞独特的自然景观来突出边塞与众不同的辽阔无垠的 风光说到边塞风光, 人们所熟悉的大多是北国风光, 像《敕勒歌》中描写的“敕 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 旷远草原图长期游历在北方边塞的高适也向人们描绘了他眼中的北国风光,“黯 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 《蓟门(其四)》 )的荒芜辽广,“大漠穷秋塞草腓,孤 城落日斗兵稀”( 《燕歌行》 )的壮烈宏大经年在西域奔走的岑参虽然没有感受 到北国景象的独特, 但广袤的西域风光同样让诗人体会到了与北疆同样的边塞胜景,如“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过燕支寄杜位》) 、 “黄沙碛里客 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过碛》 )等等宋人刘克庄说过:“高适、岑参,开元 天宝以后大诗人, 与杜公相颉颃, 歌行皆流出肺肝, 无斧凿痕 ,, 其近体亦高简 清拔 郊、岛辈旬锻月炼者,参谈笑得之词语壮浪,意象开阔”,高岑就 是运用这些平实毫不做作的语言,白描出了一幅幅边疆胜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二, 都通过写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人文景观来歌颂边塞风光的阳刚雄浑 之美例如高适的《蓟中作》 :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 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诗中开篇就借用具有典型边塞特征的塞外景物“塞垣” 、 “边城”等人文景象 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边塞图画,接着又通过“策马”、 “长驱” 、 “登”这三个动 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高适不 仅从边塞的人文之景, 而且从将士的军旅生活和为国报效的决心来向人们展示了 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雄浑壮美的边塞图 岑参的边塞诗也是一样,有“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到 陇山头”的辽阔广袤;有“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的孤独坚韧,有“终日见 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卓绝,, 这一幕幕人文场景构成了一幅幅荡气回肠, 引人深思的浑然一绝的边塞图 (三)爱国之情——慷慨悲壮 高、岑的共同点还在于, 他们都有高昂的爱国热情, 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为 国报效的决心 高适《塞下曲》描写了一位出征壮士转战沙场,终建战功,受到朝廷重视的 潇洒神迈战士形象, 直接反映出了天宝十二年收复九曲战斗中的唐朝将士昂扬的 士气和所向无敌的声威 在《燕歌行》 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完整地记叙了一次战 役,从而赞扬了战士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高尚爱国节操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武威 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诗,都是着力描写边塞广漠 “轮台九月风 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表现了将 士们不畏狂风酷寒、 连夜出兵抗敌的义举, 以及唐军千旗万鼓、 惊天动地的军威 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这些诗歌颂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以慷慨之情热情歌颂前线 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高、岑边塞诗殊途同归,以悲壮宏美的意 境给人慷慨雄浑美的享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 ,读之使人感慨明 人胡应麟也说 :“高、岑悲壮为宗高、岑边塞诗具有悲壮的格调由来已久,也 已得到论证试看他们二人的诗句: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不顾勋 ——高适《燕歌行》 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塞下曲》 一生大笑能几回, 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边塞的荒凉苦寒 , 战争中的流血牺牲,并不能消弥征人的壮志,反而使征人喷发出一种壮伟雄奇、 深沉厚积的力量, 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边 塞诗歌呈现出悲壮雄浑的美学风貌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风渗透在共同的文化背 景中,统一于“悲壮遒劲”风格之下,成为盛唐国力强大的外部写照,不仅在盛 唐,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三、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各臻奇妙 继同时代友人杜甫的“高岑殊缓步” ,到元人辛文房的“高、岑诗风骨颇同, 读之令人慷慨怀感”高适、岑参边塞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他们的边塞诗同时 也是同中有异,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法、诗人性情上,都有各自的 特征:高诗沉雄雅健,岑诗奇特瑰峭;高适直抒胸臆,岑参寓情于景;高诗现实 主义气息浓厚,岑诗浪漫主义色彩突出等等 (一)从题材内容上分析 王士祯“高悲壮而厚, 岑奇逸而峭”的评价较精当地道出了二人诗风之差别, 高适、 岑参边塞诗在题材内容上的差异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诗沉雄雅健, 岑诗奇特瑰峭;另一方面是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1、沉雄雅健与奇特瑰峭 翁方纲云: “高之浑朴老成, 亦杜陵之先鞭也”,他认为高适边塞诗具有 “浑 朴老成”的特点,并且影响了杜甫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高适是“有唐以来诗 人之达者”,做过高官,对朝廷世事的高度关注让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如 在《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中,不同于传统送别诗强调离别的不舍,而是以雄壮 浑厚的笔调对朋友获得赏识、 将于边塞建功立业大加鼓励, 对边塞战争的胜利高 歌赞颂,就连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也是豪放雄健的。

      这样写也充分的显示出了高 适作为政治家诗人和军事家诗人所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与成熟的政治、军事态 度,结于对民生的重视则使得整首诗作增强了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送别 诗的层面上,从中已可见出高适诗作浑朴沉健的艺术特质 殷璠这样评价过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而游国恩等编著的《中 国文学史》认为高适的边塞诗“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的确,高适推崇魏 晋诗风,尤其是建安风骨和左思风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