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科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指导纲要.doc
4页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指导纲要一、德育范畴(一)亲近自然,保护环境自然事物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认识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尝试运用新的经验,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能主动观察和亲近自然事物,具有了解自然事物的兴趣能够在生活中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二)热爱科学,理解科学科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支柱力量之一,它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知道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已经能解释其中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和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是在了解家乡的自然事物、矿产资源等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通过了解我国的科学发展历程,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知道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科学精神在小学阶段,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探究问题、探求新知、耐心细致和严谨准确的科学态度,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大胆想象、尊重事实、注重证据、敢于创新,能自主学习和敢于创造等方面二、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德育范畴德育目标教学建议亲近自然,保护环境1.认识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具有亲近自然事物的情趣和了解自然事物的兴趣2.保持与激发想要了解世界,尝试用新的经验,去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3.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1.结合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接触更多的周围生物,产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2.让学生亲自参与养蚕的活动,体会生命成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宝贵,从而珍惜生命3.让学生亲自种养一棵植物,在种养的过程中体会坚持、毅力、细心等品质的重要4. 通过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了解周围的自然事物,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5.调查周围的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6.组织学生观察星空,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热爱科学,理解科学1.知道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已经能解释其中的许多奥秘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问题的讨论与活动,知道科学不迷信权威,树立用科学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3.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4.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1.结合许多的实验获得证据,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2.通过科学史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不迷信书本和权威3.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考察,给有关部分提建议或者写倡议书,参与保护水源、空气和物种等的活动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分工的职责,进行角色轮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通过对人类矿产开发、生态系统保护的认识,知道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6.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事实的意识爱家乡、爱祖国1. 通过了解我国的科学发展历程,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古代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1.通过调查家乡的生物资源、环境特点、矿产资源等,了解家乡的特点,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体验日晷、造纸等科技发明的制作过程,感受我国的科技贡献,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3.了解世界各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赶超各国科学技术的信心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1.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探求新知和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培养自主和创造的精神2.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1.充分利用科学课中观察实验活动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验、记录等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追求精确的态度2.在观察实验活动中,规范操作,积极收集精确的数据、形成证据,养成尊重证据的严谨态度3.在研讨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以证据说话的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通过了解科学家的一些事迹,体会实事求是、不懈追求、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三、说明1.本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制定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为依据,以我省目前使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内容,将德育范畴、德育目标与相应的教学建议对照呈现,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参考并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德育”融于科学教学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思想。
2.本学科纲要在“德育范畴”中仅列出本学科在小学阶段主要的德育要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认知水平及科学学科的学习规律,通过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避免在教学中生搬硬套、硬贴标签的现象3.本学科纲要的“教学建议”仅供教师教学设计时参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合理分布相应的活动时间,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积极探索本学科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取得扎实、有效的德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