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时作业: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3含答案.doc
10页学案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前自学课堂互动学习•探究区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 背景(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 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 改革措施(1) 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 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 地方权力2)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 结果没有找到个人崇拜的根源,把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 淖4•评价(1) 进步性:冲击了 “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 探索性和开创性2) 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 大林模式的框架[重点精讲]1.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艾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 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 终导致改革失败。
2. 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 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 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 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就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 上的局部调整[易混易错]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 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 "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 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深化探究]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 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 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市于播种而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暈比1962年 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种植区思考(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2)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答案(1)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
2)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 际的赶超FI标材料二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 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 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 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思考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答案 “跨进了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的闸门,并取得一定成效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 响,其经济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 前期改革(1) 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O(2) 成就: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 力也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 改革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国策3. 后期改革(1) 概况: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來,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 H降趋势。
2) 结果:使苏联各种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重点精讲]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1)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2) 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归类比较]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1) 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 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 小补2)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深化探究]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 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o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 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 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 的呼声日益高涨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勃列口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哪一方面?这一做法有何后果?答案(1)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后果:造成经济负担持续增长,农、轻、重工业比例继续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经济停滞三、莫斯科落日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2. 改革内容(1) 经济方面: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困难重重2) 政治方面: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赴 学社会主义”;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 党制3. 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 运动加剧4. 影响:导致苏联解体1)开始:1991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 变成了松散的邦联⑵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3) 解体:1991年12月21 H,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⑷消失:1991年12月25 H,苏联国旗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归纳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1)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2) 需要大胆突就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 变改革的方向⑷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深化探究]材料“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掰菜叶的戈尔巴乔夫思考 上述材料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答案(1)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2) 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3)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陌堂巩固学以致用反馈•训练区L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 期的是()A. “开垦、开垦、再开垦”B.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 “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答案A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E项是戈尔巴乔夫 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2. 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 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C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在一定程度 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 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 FI水平上,苏联1618 枚,美国1 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A. 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 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答案C解析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 关的工业部门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增强4. 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 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 H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 苏联政局动荡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的信息:“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最根 本的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 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5.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耍原因是()A.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答案A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戈尔巴乔 夫的改革面临问题困难重重。
B、C、D三项说法都不全面钟课时作业 答題规范训练 学习效果评估[基础达标]1.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 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 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解析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指其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开始改革斯大林模 式;“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篡人的角色”指其改革不彻底,只是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 破斯大林模式2. 下面为20世纪5()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 时的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B.调整农业政策,C.农业经济改革,D.农业经济改革,促进农业市场化实现农业集体化增加粮食生产暈支持工业化建设答案C 解析由题干时间及图示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中“促进农业市场化”表达错误;B、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特点故本题选择C项3.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 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 外的产品”。
其主要目的是()A. 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改进 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题干材料描述的情况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