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六.docx
4页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学案六一、评价类探究题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设问方式:(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答题思路:1.审清题干,准确判断意识辨清是分析传主的观点还是评价传主观点,这需要正确解读文本,传记作品中有传主的个性观点,又有传者的态度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统一的,有时可能是相异的,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全部所以需要在阅读时辨清传主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传主主要观点的必由之路2.结合文本,独立思考意识对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需要结合文本分析,有时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意识对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评价,不可以纯粹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对传主的观点倾向进行是非褒贬强调个性化评价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其次,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要达到这种要求的题目(包括下一条)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评价的范围内了,已经含有较为浓厚的探究性成分。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意识要学会广泛联系以拓展自己的评判思路,我们可以把它与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等等另外,可以把传主的观点和其倾向的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同时,也要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从而对传主作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答题模板:总(评价观点)→分(结合分析)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吴良镛:筑梦人生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
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
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三、课后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1分)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
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拿走细看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及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总理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近年出版的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指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的结合,等等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除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除出“红学”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除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
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相关链接】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语,重上高山悦旧琴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有书换万金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徽忱 ——周汝昌诗一首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B. 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C. 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和态度D. 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E. 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其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2.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态度?这句话于文中结构有什么作用?(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