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京杭运河如何穿越黄河.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49417615
  • 上传时间:2023-07-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京杭运河如何穿越黄河 (点击:91)      江南风啸雨 2008-06-05 18:02:12 发表于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清城名苑论坛 摘要【关键词】京杭运河;穿越黄河;相关问题;考略【摘要】京杭运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南北贯通的大河它克服了地势的悬差,成功地穿越五大江河,并通航上千年运河是如何穿越黄河等五大江河、又是如何克服水位悬差给行船带来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京杭运河的地形特征及各段水流流向,京杭运河与黄、淮诸河的关系,黄运交汇及治理措施,运河穿黄、淮等河工工程等问题作一探讨京杭运河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南北贯通的大河它克服了地势的悬差,成功地穿越五大江河,并通航上千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运河是如何穿越黄河等五大江河、又是如何克服水位悬差给行船带来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妨作一简单的探讨一、京杭运河的地形特征及各段水流流向京杭运河地处我国黄、淮、海冲积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及长江三角洲的里下河地区、太湖流域两大碟形洼地之内沿运地势具有三起三伏的特点,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m之间。

      北京至天津段,距离虽短,却高差悬殊,本段系京杭运河的第一降落段通惠河河底平均高度约30m,(该高度指高出废黄零点高度),通县河底高约20m,天津市海河河底高度则为-3m,北京至天津段河床高差可达33余米天津往南地面逐渐隆起,到黄河现道止,为第一隆起段临清河底高25m,从天津到临清,河床高度相差28m大运河穿过黄河现道之处,是京杭运河最高地点,可视为京杭运河在黄淮之间的分水岭,穿黄处河底高38m从天津市至穿黄处,京杭运河河床高度相差41m运河过黄河到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渐降落,直到长江为止,为京杭运河第二降落段济宁河底高31m,淮阴河底高4m,在穿过长江处,河底高度为-15m长江以南,运河河床又逐渐隆起,到丹阳北部为最高点,这是第二隆起段,是江南运河的分水岭丹北分水岭海拔高程30~40m,相对高程仅20m左右,河底高程约8m左右,至无锡崇德河底高程下降为-7m,这是第三降落段从崇德到杭州,河床又略见隆起,但河底高程均在-1~-5m之间,这是第三隆起段由于京杭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航道水流的方向也不相同综上所述,可概括为:当大运河全线通航时,从北京到通洲、临清到淮阴、镇江到常州三段,利用河闸通航,维持比较困难,其余各段则属普通河流性质。

      因为和大运河有关的若干天然河道,部分洪水有时需要经过大运河宣泄,故运河常有溃决的危险其中北京到天津(受白河和潮河影响)、天津到临清(受卫河影响)、淮阴到瓜州(受淮河影响)三段,过去堤防溃决的频率常较他段为高二、京杭运河与黄、淮诸河的关系1、运河与江、淮、海、卫等河流的关系京杭运河由于地理情况复杂多变,因而其与诸大河流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多样从以上运河各段水流流向及地势高度可以看出,京杭运河与钱塘江、长江、海河等河流水位趋于平坦,水流较为绵缓,水量丰沛,其交汇相对自然,彼此穿越相对较为容易淮河、卫河与运河关系较前者而言,因地理原因,水位具有一定差距,加上主汛期与枯水期变化明显,水位差变化较大,运河与其交汇之处,须设置必要的设施,诸如偃坝、闸涵等,方可行舟然而,由于黄河水量少,含沙量高,对运河水量补给困难,且地势高度居五河之首,因而对运河危害最大所以解决好黄运关系是历代政府与治水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2、运河与黄河的关系历史时期,黄河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决口、改道频繁据历史文献记载,在1946年以前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根据黄河改道流经影响范围,可将黄河变迁改道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流区。

      北流期:先秦至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下游主流主要流经河北省偏西、偏北地区,在天津附近流入渤海;东流期:自东汉永平十三年至北宋庆历八年,下游干流主要偏东,从今山东省北部入海;南流期:自南宋建炎二年至清咸丰五年,下游干流主要偏南,从今江苏北部夺淮水故道入黄海;回东期:自咸丰五年到现在,下游干流偏东,从山东大清河故道入海,即黄河现道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视京杭运河为其维系政权稳定的经济动脉为了克服黄河河道变迁和冲决泛滥对运河的影响,封建王朝先后采取了引黄济运、遏黄保运、避黄保运等措施协调黄运关系的发展,其中避黄保运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如果说,引黄济运、遏黄保运是以借黄行运为其指导思想的单一的治黄保运措施前者反映的是黄运不分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治运治黄独立关系从黄河特征及黄运关系治理效果上看,前者是被动的治标措施,后者则是主动的治本特色总结、分析历史上黄运关系发展过程及治理措施是否得当,对指导我们今天治黄、治运无疑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1)黄水扰运黄河决溢,水大则决运堤,水落则沙淤运道,因此治运必先治黄然黄不易治,于是运河亦难保明代治水,明确以保漕为首要,治黄次之明前期黄河决口河南,曾有两次均是先堵运口后堵黄口。

      一为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决口新乡一带,东北流于运河张秋以南沙湾,决运堤,携运水东行入海,淤上下运道二为弘治二年(1492年),河又决开封一带,北流冲断张秋运河五年又决金龙口及黄陵冈七年始堵张秋运口,八年始堵黄陵冈黄口两次均向南有分支,治河者利其南决,所以保漕黄河南决较多,明人不甚堵治,多主分疏弘治堵口后,于北岸筑数百里大堤,名太行堤,以防黄河北决从此以后,黄河决口再未冲击运河,南决却对运河影响不大,唯有东决仍会影响运河,导致鱼台县以南运道2)避黄改运嘉靖四十五年,工部尚书朱衡开鱼台南阳镇至徐州留城140余里新河,移运河于诸湖之东较高地点,以诸湖为水柜,使黄水泛滥时入湖停蓄新河下接旧河,50里至茶城,共长195里,称南阳新河或夏镇新河此后,仍存黄水涨溢干扰运河之患,特别是运黄之交汇口,黄水倒灌淤堵于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为免除上述河患,李化龙大力开挖泇运河,从夏镇至宿迁直河口接黄河,长260里,运道不再经徐州,避开300里黄河险滩泇河运道完成后,邳县直河口以北的运河与黄河分离,但直河口以南至清口二百多里的运道仍需要借黄行运此外,泇河入黄前的直河受骆马湖洪枯水位变化的影响,漕运受阻的情形仍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黄、运、骆马湖三者之间的水量平衡,康熙十九年(1680年),总河靳辅又开皂河40里,接泇河,初步解决了黄、湖、运的矛盾后于康熙二十五年御批而掘的中运河,再次将运道东移,使京杭运河运道至此全部脱离黄河,仅在黄淮交汇口—清口与黄河相交3)引黄济运黄河主流自元大德元年至明洪武元年在濉水以北变动时期的黄运关系主要是借黄行运因为当时黄河自徐州至清口夺泗入淮主道没有改变,故此段运道水源问题不大其次是防治黄河向北冲淤改道对运道的影响虽然洪武元年徐达在塌场口、耐牢坡引黄,因其目的是军事上西征运兵通黄需要,并非运河水源出了问题,故此不能算做引黄济运工程真正的引黄济运工程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主道南迁由颍水入淮之后,由于徐州至清口运道水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运道大有废弃的危险例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前,由于黄河主流南移,徐州至清口运道艰涩,为了解决南粮北运的矛盾,曾把载粮三百石以上的漕船由淮安入淮,经沙河至陈州颍歧口,换载二百石以上的浅船,运到黄河岸口,再换大船经黄河运至八柳树等处,经陆路转运至卫河,由卫河水运至京师直至永乐九年(1411年),宋礼重开会通河、疏浚封丘金龙口至鱼台塌场口的引黄济运工程为止,清口至徐州、临清一线的运道才得以恢复。

      此后,景泰中徐有贞治黄运功成,又开广济渠数百里,直通新乡以南黄河引水,工程浩大但引黄利常不胜弊,需浚沙淤,明后期已大减少清代中期以后,引黄济运工程又渐增多乾隆以后,微山湖为泇运河主要水柜,湖水来源常恃湖西坡水及运河余水,不足则引黄另一水路为自黄河南岸减水坝,减水入淮及洪泽湖助清敌黄、济运清代嘉庆、道光间,又有黄淮运交汇处之清口引黄济运之举,隔断黄淮咸丰黄河北徒夺大清河入海,河之北汶水不能至,又别开水源,欲维持河运残局然阿城、临清间运道全恃伏秋黄水涨溢为源,曾达数十年之久4)借黄行运用黄河为运道,虽可远通青海、甘肃,历宁夏、内蒙至陕晋(春秋时秦晋间曾自渭水历黄河入汾水),但运量受限制从汉至唐,豫陕间虽有三门峡之险,亦未尝断往来,艰辛备尝南北朝用兵曾自泗水济舟师,自四渎口入黄,西入豫陕视为用兵非常之举京杭运河泗水段下游,金代已为黄河所夺,虽时有迁改,行运亦达数百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山东段开挖会通河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通中运河期间400多年运河在淮阴至徐州段与黄河并行,漕船自淮阴入黄河,至徐州段借黄河行运,这段黄河运道中有徐州、吕梁二处激流险滩,船行非常困难开通泇河至开通中运河期间,运河在淮阴至邳州直河口段与黄河并行,运河漕船在淮阴附近的清口入黄河,在邳州东60里处的直河口入泇河,避开了黄河320里和其中的徐州、吕梁二洪,运河航道有所改善。

      清代开通皂河、中运河之后,运河、黄河、淮河交汇于清口一处,漕船只是在清口数里借黄河行运,一出清口即直接穿过黄河入中运河,基本上摆脱了借黄河行运的历史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在张秋以南将运河拦腰截断,黄河穿运口由苏北清口移至张秋以南,运河水源随黄河东流入海,张秋至临清段200里运河水源断绝,再加上运河淤积和河堤损坏严重,运河运输能力骤减,漕船渡黄时,须改道由安山镇附近入盐河(坡河),到盐河与黄河交会处,再逆水而西至八里庙通北运口,这一段要比以前多绕行100多里到光绪元年(1874年),运河穿黄河大溜分为两段,一股南注十里堡,一股北经八里庙,当时漕船往往由黄河南溜下行,至交会处转入北溜,然后逆水至八里庙通北运口,这一段仍要绕行50多里光绪7年(1880年),因北运口淤积严重,不宜行舟,遂改新运口于陶城铺,开新河至阿城闸入运河,此后的运道不再经张秋,一直到漕运废止的1901年三、黄运交汇及治理措施历史上黄运交汇之处如果不算黄河多次冲决运河的决口,先后共有三处其一是泇河开凿前位于徐州以北的镇口;其二是泇河开凿后入黄通运的董口(位于骆马湖西五里,距宿迁20里);其三是黄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夺泗水入淮的黄淮交汇处—清口,也是泇河、中运河开凿后唯一存在黄运关系的交汇处。

      其中清口的交汇及治理措施最为复杂、持续时间最长,镇口次之,董口存在时间较短,情同镇口,不予多述此仅将镇口、清口二处黄运交汇特点及治理措施简介如下1、镇口徐州以北、茶城以南的镇口不仅是黄运交汇的所在地,也是运河借黄河行运的北端起点明隆庆六年朱衡说:“惟茶城至临清,则闸诸泉为河,与黄相近清河至茶城则黄河即运河也茶城以北,当防黄河之决而入;茶城以南,当防黄河之决而出防黄河即所以保运河……”,足见茶城镇口位置的重要镇口虽建有船闸,但受黄河变迁、决口侵淤的影响较大正常情况下,黄河主道自徐州入泗入淮,洪水季节黄强泗弱,镇口淤积严重;秋季运盛之时,黄河水量不足运道浅涩如何改变镇口黄运交汇处的矛盾?对此在万恭之前毫无办法,只是简单的人工清淤和挑浚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茶城镇口屡淤,严重影响漕运隆庆六年正月万恭上任总河,面对茶城镇口黄运交汇淤塞形势,他采纳了虞城生员“以河治河”的建议,在茶城镇口黄运交汇处的左岸(“东岸”)筑导流坝(“大堤”)半里左右,使黄河水径直南下,不致倒灌泗水;同时紧束泗水猛力冲黄导流坝筑成后,镇口黄运交汇处的东岸渐冲渐涤,西岸则渐淤渐厚,而水并驰南,达到了“淤浅不治而自治”的以河开河效果,初步解决了镇口黄运交汇矛盾。

      2、清口清口,古代亦称“泗口”,是泗水入淮的交汇河口自黄河南流夺泗入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