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教材联结阅读策略的编排与教学建议.docx
10页统编教材联结阅读策略的编排与教学建议作者:慕君/祁洁/E丰作者简介:慕君,祁洁,田丰,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发信息:《语文建设》(京)2020年第20208下期 第55-59页内容提要:联结策略作为基础性的阅读策略,在统编教材中涉及很 多,主要表现为文本一读者、文本一文本、文本一世界、 文本一作者四种联结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教材 编写中文本内容与其他要素的联结点,注重浅层与深层联 结间的引导,从单元导语出发挖掘文本联结点,把握课后 练习中的提示与联结,注重单元选文间的整体架构,结合 作者资料与写作背景促进学生进行联结,引导学生更加有 效地进行阅读关键词:阅读策略/联结/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建议期刊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21年02期国际学生评估工程(PISA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素养测评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对阅读策略的理解与使用能力PISA2018以阅读素 养为主要测试领域,关注了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以及阅读策略的教学,认为具体的阅读策略教学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信息使用能力[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无论是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还是课后 这一练习中,学生从朗读中获取文本信息,提取并产生想象。
想象也是学 生与文本产生联结的一种表现方式,而这里的"给课文配画""给每幅画 取个名字”那么是将这种联结具体展现了出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是 有所思考的,"我"在阅读中的思考和联结展现出来的成果那么是“我”的 "配画"与"命名"再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第三题要求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这里的"联系上下文"即文本间联结的一种方式,随文联结快速且易抓重 点,能够及时将学生所学内容融合升华对学生及时的联结指导可以让学 生阅读时的情感得以融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类似的练习,引导学生运 用这一策略理解课文4 .注重单元选文间的整体架构以前文所提到的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局部为例,从该单元的目标 以及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关注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中对景物动静 结合的描写,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通过课文与语文园地局部具体内容 的比照可以看出,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板块没有注释,没有作者介绍, 也没有相关练习,只有《渔歌子》这首诗的内容与一幅插图《渔歌子》 中景、物、人相映成趣,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得益彰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学习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后,是否能够从中学到如何从动静 结合的角度欣赏此类古诗?能否靠自己的积累和内化的语文知识来理解其 中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内容既是巩固,也是检测。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局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5 .结合作者资料与写作背景促进学生联结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学生初读课文时能够体会到 的是"我"和祖父在园子中无拘无束、快乐美好的生活,会把阅读重点放 在课题中的园子上,那么题中的“祖父"又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课后的阅读链接是作者萧红《呼兰河传》的结尾,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去读 一读这本书后再读课文,从整本书的角度重新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例 如课文中这一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 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在没有了解萧红及其《呼兰河传》前,学生的理 解仅会停留在园中的事物仿佛有了生命似的,自由而又生机勃勃,但了解 之后,学生会明白这段话看似在描述园中事物,实那么是作者的一种求而不 得的愿望,她想要一切重又"活"起来,表达的是对祖父的怀念和美好逝 去的感慨,其中的悲剧意味值得细细品味联结阅读策略的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文本而又不局限于文 本,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延伸,文本与学生所学、所读、所想等构成一个相 互联结的整体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局部,阅读策略教学也为学生 更好地学习语文提供了帮助。
在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阅读策略应当合理 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最终到达提升阅读能力的目标 练习题的设计,都表达了对阅读策略的重视阅读策略的掌握情况决定了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程度在所有的阅读策略中,阿德丽安・吉尔认为"联 结是基础,所有其他策略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2]与文本产生 联结是孩子们最容易理解口掌握的策略"[3]联结策略作为一项基础性的 阅读策略,在统编教材中也多有表达笔者以文本为核心,将其划分为以 下四种联结方式:文本一读者、文本一文本、文本一世界、文本T乍者, 并以此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讨一、联结阅读策略的内涵与关键点联结阅读策略是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阅读策略之一,也是最重 要、最基础的策略联结为其他所有阅读策略的实现创造了路径赵镜中教授认为,在阅读中,联结阅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将文本呈现 的信息与自身的经历或相关经验联系起来,从作者那里获取信息,与文本 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他还强调了 "唤起"的作用,"如果 文本能够唤起另一个文本的讯息,读者就能用他所熟悉的方法获得新的讯 息"[4]阿德丽安・吉尔在《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以及《阅读 力:知识读物的阅读策略》中对联结策略进行了实践上的介绍与指导,笔 者将其对联结阅读策略的含义理解总结如下:在阅读时,读者已有的知识 或经验与所读文本产生联系,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已有的知识 或经验包括文本使读者想到的有关自己的经历或某个人物,与文本相关的 背景知识或经历,与文本相关的另一本书或内容,理解相似文本的某一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联结最终是为理解文本而服务的阿德丽安•吉尔认为理解的核心在于对联结的认识和运用联结是所有其他策略的基础,当你参考自己的经验时,也就是你的内部思想、观点、 记忆、知识和情感,理解才能以最真实的形式发生[5]文本与读者从来不 是孤立的,深层次的联结能够让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联结阅读策略的重 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很多教师会认为“联结"就是从阅读内容想开去,想 得越丰富越好,思维越广阔越好实那么不然联结是以阅读的文本为基 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理解文本,关键点仍在于所阅读的文 本本身阅读文本与读者之间是相互需要、相互作用的关系,文本可以带 给读者很多内容,而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赋予文本更进一步或新的意 义联结阅读策略有以下两个关键点需要把握第一,读者是不同的,因 此联结本身并无对错,但有意义之分联结不是漫无目的的,有意义的联 结才能促进学生思考第二,将联结带回文本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产 生相关联结,一不留神就会陷入联结内容的讨论中联结的根本目的在于 思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思考联结,将产生的联结重新带回文 本,使作品内涵通过联结在头脑中具体化。
二、联结阅读策略在统编教材中的编排阿德丽安・吉尔提出了三种联结方式:文本一读者、文本一文本、文本 —世界⑹笔者认为,文本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也是学生与文本建立联结 的一个重要参考,因此,文本一作者的联结方式也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1 .文本一读者学生与文本产生联结,最直接的表现便是"这让我想到……”,学生 想到的内容多与自己的经历、生活经验有关,这是学生能做到的最直接、 最简单、最本能的联结在统编教材中,很多课文展现出来的场景、故事 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使学生将其与自身生活经历、经验相联结学生结 合自身的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产生独创性解读"教学语 文,就是激发、促进并帮助学生到达自身生活世界与语言世界的同构对 应,并在这种生命境域与存在世界的豁然贯通中,使学生获得鲜活的语言 体验、意义理解,在自身通畅而自由的意义建构、表达中提升生命的智慧 和启悟,进而开展为他们的勇气和底蕴"[刀学生阅读文本,本质上是通 过文本积累语言、观察生活、反思自我、提高认识如二年级下册《大象 的耳朵》课后习题"‘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课后习题"结合生 活经验,说说你对‘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理解〃。
五年级 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导语中要求"联系生活实际,说 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这些课后习题以及阅读导语在设 计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领域进行回忆,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 规律2 .文本一文本文本与文本的联结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的文本与教材外的文 本的联结,二是教材内文本间的联结在本文中笔者着重探讨教材内文本间的联结1)文本内的联结文本内的联结多与文本本身的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有 关,在教材的编排中表达为课文与课后习题的呼应联结,从而对学生与课 文内容的联结起到提示、升华的作用以四年级下册《天窗》为例,列举 课后习题对文本内联结的提示(见表1)《天窗》一文描绘了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以“小小的天 窗”为线索写了孩子们在雨天以及夜晚不得不待在家里时,天窗带来的快 乐和慰藉文中两次提及"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不同 的是,第二次提及时,增添了 "又"字以及文末的一个感叹号,感情是递 进的,可见天窗在孩子1门心中的分量以及课文想要通过天窗表达的思想感 情课后习题第二题正是将文中的两个场景进行了联结,引导学生再读课 文,感受"小小的天窗”带来的无限的想象。
课后习题第三题引导学生从 孩布门的角度去思考"无""有"和"虚""实"这两组词,实际上是将 学生的目光从课文的结尾带回至课文中,与课文内容联结题中的"有" 与"实"其实是孩子们在面对天窗时丰富活泼的想象,回到文本找寻相关 内容是解答这道题的方法2)单元选文间的联结单元选文间的联结既是策略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学生学 习效果的过程阅读策略也是语文知识的一局部,管贤强提出语文知识教学要翻开语文知识,内化语文知识,最终夕卜化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经由教 师指导,学生学习转化为其内在素养后,便需要通过"外化语文知识"这 一过程来真实反映和检验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程度⑻统编教材中每个单 元都有其单元目标,有要专门训练的语文要素,一个单元本身就是相互联 结的文本组合,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语文要素之后,便可以借助联结策略进 行相关知识的迁移运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目标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 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所选古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中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极为传神,"动静结合”便 是这几首古诗的联结点,整个单元前后呼应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山居秋 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 及《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动静结合描写 的妙处,再自学《渔歌子》一诗进行巩固,就很容易把握诗中动与静相结 合的特点:山为静,白鹭为动;桃花为静,流水鳏鱼为动……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
由此学生^寸动静结合描写手法的运用就可以融会贯通了3 .文本一世界文本一世界指的是文本与现实世界的联结简单来说,就是读者在阅 读文本后能够联结到的身边真实世界中的人、事、物等文本与世界的联 结能够将阅读变得生活化,拉近"自己”与文本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体 会、理解文本传达的意思统编教材中的很多单元都表达了这一点,如六 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提到“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鼓励学生去感受世界,经历世间的万般美好该单元的选文以 自然景观为主,学生在运用联结策略时要注意文本与世界的关系第六单 元的导语局部提到“我们是大地的一局部,大地也是我们的一局部",同 样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存在依赖客观世界,所以人的行为 也要遵循客观规律该单元的选文立意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关,读者在 运用联结策略时要思考文章是如何将这种依赖关系表述清楚的,从自身来 看,我们又该如何对处理与"大地”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