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构形数字人类学分析(共6670字).doc
12页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构形数字人类学分析(共6670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构形数字人类学分析 一、数在建筑形式中的表现托马斯•克伦普在讲到数字在建筑中的地位时,提到一个关键词“调制”(modulation),他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七门科学”一方面指语法、修辞和逻辑,另一方面指音乐、天文、几何和算术,他们是通过其共同的“调制”属性而合成一体的,这种“调制”是抽象的“编号”(numeratio)的可感形式在建筑的语境下,这种“调制”属性只需要某种基于标准单元的既定构造形式,它意味着建筑的平面图在实践中必须以毗连的矩形单元为基础那么,这一标准化单元是如何组合起来,就需要数字来进行陈述这样做既有建筑上的道理,又有算术上的道理建筑中数字的运用一方面是符合建筑规则而定,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数字的规则在先正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里所说的,在原始人那里,不存在只是数词的数词,“每当他想到作为数的数时,它就必然把它与那些属于这个数的、而且由于同样神秘的互渗而正是属于这一个数的什么神秘的性质和意义一起来想象。
数及其名称同是这些互渗的媒介也就是说每个数都有其个别的面目,某种神秘的氛围和神圣的力量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构形对数的运用和把握各具特色,都表现出了集体表象思维我们暂且分为两类来看待,一类是数的运用符合了美的规范,体现了美的形式;另一类是数的运用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当然这两类并不是绝然分开的,只是为了方便讨论才加以分类一)数与美的形式圣•奥古斯丁在许多著作中都提到,他坚信数是万物生成的基本原则,辨认各种形式的存在有赖于明了它们的数字属性,美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包含在量度、形式和秩序这样的美学三和弦之中,但它们只能以数字为基础这在讨论少数民族建筑时也是适用的众所周知,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傣族的宗教类建筑景观是傣族村寨中最耀眼的风景我们举芒市遮宴龙亭说明:龙亭的地面投影为正方形,龙亭由四根柱子支撑,其空间形状为正四棱柱,四根柱子即为四棱柱的侧棱龙亭的顶部有三层结构,这三层结构相似,其大小由下向上逐渐减小这三层结构从上至下分别是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相邻两层结构的侧面的中间竖起一个等腰三角形,使龙亭顶部结构富于变化而不再单调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四个侧面上的三角形是全等的,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四个侧面上的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三角形和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三角形是相似的,每一层结构都有花边装饰,其中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一个侧面上花边上花的个数分别为9、15、21,也就是一、二、三层结构的一个侧面上花的个数构成以9为首项,以6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每一层结构总的花的个数分别为第一层36个,第二层60个,第三层84个,则每一层总的花的个数构成首项为36,公差为24的等差数列龙亭的每一侧面都具有对称性这样的建筑便是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另外还有傣族的“干栏式宫庭”建筑在保留普通干栏式民居格局、形状的基础上扩大面积、用料讲究,建筑工艺精湛,室内装饰美观,堂皇富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车里宣慰司署是傣族干栏式宫庭的代表,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坝子“允帕罕”宣慰司署是整个宫廷的主体建筑,为木结构,房顶盖瓦,圆形木柱120棵,横梁80余棵,楼身呈长边四方形,楼顶呈六角形,以木板为围壁,板壁上刻有雕刻精细的各种图案宣慰使议事厅位于宣慰司署前,其楼顶为双层折叠式,第一层斜度较大,第二层斜度较小,形成一种逐渐展开的“人”字形风格,别具特色,美观气派这样的例子很多,任何一个民族的建筑艺术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涉及丰富的代数和几何知识,体现着数学与力学的完美结合。
所以,“调制”是抽象的“编号”(numeratio)的可感形式也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内在美是从度量和数字中产生的,它们是同一这个标准的不断重复二)数的象征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存在有这样的一些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兼有某种非数字的性质,它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诗歌、习俗等方面作为结构素反复出现,具有神秘或神圣的蕴涵人类学家称其为神秘数字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里详细探讨了原始人对数的认知思维,他观察到,在仍然完全原始的民族中,数(超过2和3)还是和被数的东西分不开的,因为它们在集体表象中不是作为真正的数而出现也就是说,这些数不被想象成数本身,不代表抽象意义上的数,特别重要的是,它们没有名称但也正是在这种不可分的无名的状态中,数的神秘效能才特别巨大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神秘数字不过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是他们思维的一部分之所以在现代人眼里是神秘的,是因为历史久远以及至于我们已经无法辨识出数的最早意义而“当数变成了一种有名的逻辑意义上的数时,它便丧失了它的某种神秘属性”建筑在构形中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神秘数字的蕴涵,为神秘数字观念的传衍,起到潜在的注塑作用。
傣族有一首《洗房柱歌》如下:房柱三十二/根根劈得滑/摆在青树下/活得像美男/梢岩和稍喃/两根最标直/粗壮又显眼/摆在正中间/柱子抬齐了/妇女忙着去抬水/清水盛在碗里/清水装在桶里/人们走到青树下/去给柱子洗个澡/头一碗水/洗梢岩/二碗水/洗梢喃/三碗四碗洗付柱/青树下/像下雨/雨水飞出桶/雨水飞出碗/落在柱子上/洗去灰/洗去汗/洗去凶恶与灾难/房柱更坚固/这规矩世代传/由来已很早/桑木底/建房时/男砍柱/女割草/柱子拖到建寨处/沾满泥巴和灰尘/桑木底/对人讲/“柱子弄脏了”/莎丽棒/接着说/“姑娘们/打水来/洗柱子/好盖房”/三十男/走开了/三十女/打水来/大树下/洗柱子/从那天/代代传/洗房柱/成规矩/立新房/歌更甜/万代都这样房柱三十二根,三十男,三十女,乍一看这些数字仿佛只是随意的文学表达,其实不然查看傣族的人类起源神话便会知道,为什么会是三十二根柱子相传天地诞生后,英叭又用污垢掺上水,捏了众多天神,其中有两个“贡曼”神,英叭派他们看守自己在大地上创造的神果园吩咐他们渴了可以喝大地上的水,饿了可以吃大地上的各种果子,唯有仙芒果不能吃大绿蛇来到神果园,诱惑两个贡曼神,说鲜芒果是最好吃的果子,吃了可以变得美丽无比。
两个贡曼神听从了蛇的话,吃了仙芒果,果然变得美貌非凡蛇又诱惑他们吃了生殖器果,于是这两个贡曼神变成了男人和女人,从此天下有了人他们结为夫妻,生下一双儿女哥哥叫古里曼,妹妹叫古丽玛他们两个人听从父母的吩咐,哥哥往北寻找水芹菜,妹妹往南寻找黄茄子但是他们去了十万年还没有回来,父亲思念儿子,母亲思念女儿,两人分别用黄泥巴捏成三十个男人和三十个女人,他们分头去找古里曼和古丽玛他们各自在大水边找到了哥哥和妹妹,又沿着水边返回,这三十一对男女最终结为三十一对夫妻,繁衍众多的子孙,快乐地生活在英叭神创造的“罗宗补”上傣族的招魂歌,比较流行的有一首说:“三十二魂要来,九十二魂要到,脚魂别乱走,手魂别贪玩,肩魂别忘背筒帕,头魂要时时想着回家乡这都说明了,三十二是傣族最初有了人的数目,它已经成为了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生成性的原型数码语言而在汉化程度比较高的白族那里,数字往往更多演变成一种与求吉心理挂钩的象征比如剑川白族民居中的“六路”装饰物白族民居大门常见装饰物多按传统的“六路”布局,剑川白族民居中也多体现六路”即象征镇宅、求安、纳福、祈禄、盼瑞、赐吉的“威、安、福、禄、瑞、吉”六大装饰物六”谐音“禄”,“六路”之数寄托白族人有福有禄的人生理想。
在“六路”装饰物中,“威”为形似虎头的土陶瓦猫,安放于门脊正中处,驱邪镇宅;“安”是刻有图案的简瓦和瓦当,镶于大门正面正中瓦沟顶端,庇佑主人四季平安;“瑞”是牛头鱼身的鳌鱼,安放于屋顶角脊,传说能保人万事如意、户瑞家和;“吉”是安放在牙脊上的土陶制品,据说能够使人逢凶化吉,以上四路为门头上的装饰物在藏族的建筑中,数字更多的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九”是宗教世界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九”的核心是“三”,表示神圣的“三位一体”藏族寺庙有的高达九层,象征着以“九”作为生死轮回观念的表述藏寺壁画中的三段构图法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呈现在香格里拉藏民家中,大门是装饰的重点,外墙的门、窗上均挑出小檐,檐下悬挂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饰黑色窗套,屋顶女儿墙饰以脚线,转角部位稍稍凸起,插五色布条做成的“幡”迎风招展,五色按佛经的说法分别象征着地、水、火、天、云这就是藏族住宅最普遍、最简单,但却是非常醒目的装饰可见,数字是抽象物与具体物质间的桥梁它们纯粹的算术上的特性总是可以用木头和石头来表现,因为“建筑作品能够以有形的方式来体现———无形的东西”二、数的营建法则(一)民间口传心授的数字民间的工匠在建房时一般没有严格的设计图,他们的设计理念存在于经验中,往往表现为约定俗成的谚语和数字的规则。
例如白族建房常讲的“七上八下”和“三间升高二寸”典型白族民居建筑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为东,面向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南北厢略低,由晚辈居住正房(主房)房屋高一般为“七上八下”,即上层(楼层)承重梁至大插高七尺(233厘米),下层室内地坪面至承重梁高八尺(266厘米)而白族地区民间工匠在实际建造中,是下层层高从室内地平面量至楼楞上皮,为八尺六寸(286厘米),上层层高从楼楞量至柱头,为七尺四寸(246厘米)七上八下”的构架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的九檩楼房大木作法中“凡下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低”“凡通柱以上檐面阔十分之七定高低”而清《工程做法则例》又以宋《营造法式》为基础说明白族民居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汉文化和建筑法则三间升高二寸则是指:用逐渐增加山墙柱长,形成曲线屋脊和凹曲屋面的方法,称为“生起”,白族工匠又称“起水”,白族民居三开间一般升起三寸(10厘米),称“加三”,比宋《营造法式》规定的“三间升高二寸”还超过,屋脊曲线更加显著,构成外形柔和优美的白族建筑风格另外还有诸如土坯墙“一丁一拐”、一步架、五步架、三柱穿斗架式,四柱穿斗架式等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忆的构形描绘,这些用数字表示的民间口诀无疑是白族人建房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能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相继的营建知识。
德钦藏族建房时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范房屋一般高三层,一般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平面形式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柱距通常为九尺(当地的一尺等于45~47厘米)当地的建筑师们就以9(乘)9的方格网作为建筑平面和建筑规模的控制并以柱子的根数做表达,形成了一个规范的系列如12、20、24、30、36、42、60等,修订者只需选定这个序列中的某一项,工匠便知如何动工层高一般为:一层8.5尺,二层9.5尺,三层7.5~8尺楼面、屋面均以土填实,厚度在4寸至1尺之间二)等级制度规范的数字随着傣族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傣族干栏式民居出现了等级之分普通百姓的竹楼,其房柱不能超过32棵;一般官员或村寨头人的竹楼,其柱子不能超过64棵;只有土司以上的‘罩勐’才能建盖100棵以上柱子的大竹楼因此,傣族有句俗话说:‘房柱多,地位高’柱子的多少是否是根据房屋的体型来定的,什么等级的只能建盖什么体型的房屋间”是构成传统住宅的基本空间分割单位,传统“礼”教对宅第建造间数有严格的规定如《明史•舆服志》中对百姓建造的规定就是:“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彩色。
三十五年复申禁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基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清朝的规定也如明朝一样,不许过三间从现存大理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来看,无论是单坊建筑、院落建筑还是院落的扩展,每坊都以三间为定制正是符合了等级制度的要求三、原始情境中的数———计数活动和巫术祭祀前面我们探讨了形与数的结合方式和表现,现在需要走进情境,观察早期人类的数学思维和活动这样有利于对数与形的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