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针疗法简要讲义.doc
18页1浮针疗法简要讲义浮针疗法简要讲义符仲华符仲华第一节第一节 浮针疗法概论浮针疗法概论前言前言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ling therapy) 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 Floating Acupuncture、Fu’s Acupuncture, Fu Needling、Floating Needling,现在多用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以下简称 FSN)一词,所用针具(一次性浮针器具,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 1186653A)称为 FSN Needle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没有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1 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 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腧穴为理论主体,与中医学术理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3 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 needling 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4 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第二节第二节 浮针疗法的形成和发展浮针疗法的形成和发展一一 浮针疗法的形成浮针疗法的形成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分而述之1 1 临床现象临床现象对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1) 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还有大量的荒山急需开垦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2(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灵枢·九针十二原》 ) 。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 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2 2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疗法的推动力量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 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Hans 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埃及,就懂得用电鳗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们设想,在这种取效的过程中,皮肤或其他表层组织一定起了作用,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刺激皮肤或其下层取得疗效呢?尤其是疏松结缔组织,含水量相对大,电阻小,按照物理学原则,电压相等的情况下,电阻小的线路电流量大,所以,经皮电刺激所以起作用,疏松结缔组织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性最大。
2)有实验证明,经络没有独特的物质基础余安胜等基本上排除了经络是一种现代医学还没有发现的独立的组织结构的传统认识但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腱、肌肉这些组织结构中哪一个起主导作用还未明确史学义等通过实验进一步认为:“皮肤、皮下结缔组织是穴位普遍的形态学基础,而不同穴位的组织结构成分及其数量的差异、相互组合方式的不同,及与其邻近组织结构进而与整个机体的结构功能联系的不同决定不同穴位的特殊性谢浩然等认为经络是存在于四肢的肌肉间隔和躯干的筋膜间隙等部位的间隙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连接搭桥而形成的路线这种理论强调了疏松结缔组织的重要性,无独有偶,陈尔瑜等发现穴位区钙元素浓度比经络线上非穴位区高 4 倍以上党瑞山等为探讨经络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在 3 具成人尸体上留针于穴位局部后再解剖观察了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与相关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11 个肺经穴位中,与骨膜相关者 9 个,3与神经鞘膜和动脉壁相关者各 1 个,X 线 CT 观察验证了尸体解剖观察结果此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经络与结缔组织的关系和经络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有人认为,经络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传导组织,而结缔组织也是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组织。
因此,我们认为,经络的现象与疏松结缔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仅仅还是假说,需要有大量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的支持我们关于腕踝针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皮下埋针能够提高痛阈,而且,该实验并没有完全按照腕踝针的分区选点法,实际上就是浮针疗法的雏形,但结果却相当令人满意3 3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浮针疗法是在古代文献的挖掘中获取营养成长起来的,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源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皮部理论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浮针疗法在皮下进针,不深入肌层,进针点在病痛周围,力专效宏,理固当然2)以痛为输理论 《灵枢·经筋》所载十二经筋的各种痹症,如仲春痹、孟春痹、仲秋痹等等,其治疗原则全部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由此可知,对于软组织的感觉异常,尤其是四肢躯干部的痛症, 《内经》选穴以“以痛为输”为基本治疗法则,在《内经》的其他篇章中也有很多记载,如:《灵枢·五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素问·刺腰痛论》:“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素问·缪刺论》:“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 ;《素问·骨空论》:“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等,举不胜举。
“以痛为输”应被视为阿是穴方法的最早记载阿是穴更是被隋唐以后的针灸界普遍认同虽然浮针疗法进针点的选择并非象“以痛为输” 、阿是穴那样选在病痛局部,而是在痛点周围,但和它们两者还是有相似的地方:都以病痛的部位为选择进针点的根据3)《内经》刺法 浮针疗法的最大特点是皮下进针、近部选进针点和留针时间长,这三者在《内经》的刺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较为详细的论述皮下进针皮下进针:《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毛刺“刺浮痹皮肤”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浮刺“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藏 ”半刺“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 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4近部进针近部进针:九刺中的分刺即属此类分刺“刺分肉之间”十二刺恢刺“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齐刺“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 ”扬刺“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 ”短刺“刺骨痹,稍摇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五刺豹文刺“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关刺“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留针时间长留针时间长 报刺“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虽然留针时间不长,甚至远不及现代针灸临床常见的留针时间,但相对于众多内脏疾病的针刺治疗都不提及留针的情况下,在治疗疼痛(痹证)病症时,突出了留针,这显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静以徐注,微以久留之而养”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二 浮针疗法的发展浮针疗法的发展1 1 针具的发展针具的发展开始时,我们采用浮针疗法时,使用传统针灸针具毫针,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的工具,在治疗部位较小、病痛较轻的疾病时效果快捷,疗效也比较确切,但下列的一些因素促使了我们下决心改变针具:(1) 在病变部位大或深时,用毫针作工具的浮针疗法效果不明显,常常需要多个毫针,甚至多针效亦不彰2) 因为浮针疗法需要长时间留针,由金属制成的毫针留置于体内常常会因为移动等因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等组织3) 金属针留置于体内,会在病人心理上造成强大负担4)据我们观察,浮针疗法的疗效与针具的粗细有密切关系5)在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器具的时候,很多病人担心把金属针留置体内会造成自己在家里无法处理的后果,因此宁可浪费时间,等候医生下班前才取针。
这样既耗费了医生的时间,也不利于科室空间的利用5由于上述的各种情况促使我们发明浮针针具(简称浮针) ,也就是现在的软套管针虽然,现在看起来浮针没有什么奇妙的,但当时却是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了几个步骤才有了这个小发明:(1)首先我们想到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目的2)化学方法也可考虑3)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注射一定量的液体(如葡萄糖注射液)最后,我们想到了复合的办法:主要结构为软套管和套于其中的不锈钢针芯,前者有较好 的柔软度,而后者有足够的刚性和硬度2 2 适应症的开拓适应症的开拓第一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第二阶段: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第三阶段:治疗内脏痛第四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第三节第三节 浮针疗法的特点浮针疗法的特点一一 操作特点操作特点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1)按部位选点 (2)在病灶周围进针 (3)皮下浅刺 (4)不要求得气(5)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6)针体在水平运动(7)均匀柔和反复的扫散动作(8)留针时间长(9)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二二 疗效特点疗效特点(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4)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6组织的原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5)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方法;(6)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7)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要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8)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学有优势第四节第四节 针刺前的准备针刺前的准备 一、一、 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1)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 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疗3) 伏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4) 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二、二、 明确病痛点明确病痛点病痛点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指的是 myofascial trigger po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