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61491743
  • 上传时间:2023-05-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 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题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苴一丿、 K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注】①己亥:公元 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B. “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C. “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D. 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答: 【答案】14. 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 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 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 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 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 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E项, “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錚不正爲应为"其一用意直截了当,语言掷地有声秤.15. 这首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 生的社会政治现实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 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 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 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 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 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 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 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 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 《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 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

      其次,一句之中运 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 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 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 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二、(河南省濮阳市 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题红白牡丹吴融①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 ②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注】①吴融(850 — 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 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戈 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 或力量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 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 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C. 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D. 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E. 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15 •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答: 【答案】14. AD15•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贼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探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解析】14. A项「信联先写聲华的弦弹与訛舞爭象粋不正确,这与首联离不必鑿弦不必眈 翳中相对更情釦'两 句诗的意思相反D项“略感宽慰•不正确』不符合原诗內容,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的是伤感遗憾之情,并没 有“略感金慰” C15•吴融《红白牡丹》诗的颈联说:“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

      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战国人庄周说梦见自己变成彩蝶,吴融借以说自己想化为蝴蝶,与牡丹相亲昵春秋人鲁阳文子正打仗而暮色初降,他一挥戈,太阳为之倒退 90里,吴融借以希望时光倒流,以便牡丹芳颜久驻诗人除以庄周梦蝶表达自己对所咏花卉的喜爱之情外,更用春秋时,楚国鲁阳公挥戈使太阳倒退三舍之地一事,表示希望留住时光,以便长久欣赏牡丹之美三、(河南省新乡市 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题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①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 基调B.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 景交融,十分感人C. 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 场景。

      D. 最后两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 哲理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15. 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 【答案】14. BC15. ( 1)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 情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 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解析】14. B项,“写出了诗人和左人分别之后的落寞崩不正确,诗人没有写出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竹兄与 故人别,中怀正无烷种两句是诗人想象将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莫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以虛笙'吻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M项,“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不正确,诗人 没有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还是在写想象中的情景,诗人假设左人问自己伟何不相送?…心到青 门东秤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木睫,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 是想象中的情景,并非是离别时的丈致场景。

      15•试题的解答关键是《别元九后咏所怀》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 感有何不同《别元九后咏所怀》: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送别元稹之后写的,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 于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抒写对挚友元稹的深切思念,表现了相知同心的纯真情谊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 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 所及皆为萧瑟之景, 伤秋之情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 心中愈发感伤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 写出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 以虚笔“勿云不相送, 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 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 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

      吟咏 至此,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无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进而抒发出此篇诗作中的情感 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点明白居易与元稹交 情之深,与中间四句遥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全诗在诗人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余音缭绕而又耐人 寻味最后四旬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 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 生,实处描写景物,虚处勾勒景象,全诗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 无数想象空间《送杜少府之任蜀忡I》(城阙辅三秦):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高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 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青,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繭别的业然性,決散调相 承,以实转虛,文情跣岂 颈麻奇輝突起,高度地概括了疔友情深團 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 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理送'‘的王题,而目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霧°此诗幵 合顿挂,气脉流通,青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四、(河北省唐山市 2017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