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利益相关者管理:论新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7400632
  • 上传时间:2018-04-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利益相关者管理:论新经济时代的管理 哲学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新经济 论文摘要:“股东至上主义”是盎格努一萨克逊体系公司治理模式的核心,但由于它忽略了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从而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管理悖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则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以知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情况对企业经营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必须抛弃“一切为股东利益服务”的经营理念,而应充分重视培育和发掘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恰当地满足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尽管美国的法律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开始逐步承认企业中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然而在上个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 “股权至上观”统治了整个盎格努一萨克逊体系国家然而,现实中的企业管理实践却与这一理论并不合拍,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决不是依靠股东的权力和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链所能够解决的事实上,正是由于忽视了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正面临着许多悖论我们的观点是:在激烈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持续参与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一、企业面临的管理悖论 从科学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学术界和实业界始终都在孜孜不倦地探求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方法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时候我们都是手忙脚乱的尤其是在新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正面临着许多进退两能2的窘境: 1.开展“人本管理”还是“解雇职工” “以人为本,开展管理”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一句口号,也是许多企业的经营哲学然而,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许多企业不得不将“解雇员工”作为其逃离困境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样一来,员工在企业中积累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就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了据统计从 1980 年到 1993 年,进入美国财富 50o 强的公司就裁员 400万人,仅通用汽车公司就裁员 l0 万人,并节约了 20 亿美元的成本开支但与此同时,这些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年平均工资却增加了 92%,高达 375 万美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解雇的员工不得不加入失业大军,但“人本管理”却仍然还是企业领导人高呼的口号和奉行的经营哲学 2. “一切为股东服务”还是“一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在盎格努一萨克逊体系中,“股东至上”(shareholderprimacy)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诊断。

      然而,崇尚利益相关者思想的德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反思企业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了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 Wlalman 先生在其“理解公司的目标”(Undertandingthepurpos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通过案例驳斥了“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的观点他指出, “尽管董事应该最大化股东财富的观点已经在学术界很盛行,但这一观点却并非,也从来就不是一个对美国公司法律的精确描述……法律应该准许董事们在形成企业战略的决策判断时,除了考虑股东的利益之外,还要考虑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为此,他进一步建议美国企业法的精神应该是给予董事和高管们这种灵活性,从而提高企业团队整体的经济绩效正如克拉克森指出的那样, “传统的衡量一个公司是否成功的方法是看它是否仅仅满足公司的一个利益相关者——股东的要求,并是否为之创造了最多的财富这种单一的方法已经被证明只会弄巧成拙……公司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就是为其所有的主要3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和价值,并在他们中分配新增的财富和价值,而不能以某些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而厚此薄彼” 3.实行“伦理管理”还是“追逐利润” “利润最大化”是几百年来经济学家对于企业经营行为的简单抽象化假设,但不幸的是,无数的企业将这一假设当成了最终的追求目标,甚至陷入到唯利是图的经营哲学中。

      由于忽视了伦理管理的要求,企业经营活动中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行贿受贿、恃强凌弱、损人肥己等不顾相关者利益、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据统计在美国的500 家大型企业中,有 ll5 家曾因行为不良而被起诉在这些企业名录中,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电报公司、IBM 公司、海湾石油公司、西尔斯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洲银行等世界知名企业赫然在目统计表明,1997 年加拿大有数百家大企业从事了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平均每家企业遭受的经济损失达 150 万美元事实上,企业伦理的问题经历了一个从逐步显现到备受世人关注的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伦理道德的范畴在不断地变化,伦理管理的内容也在随之改变上个世纪 50-60 年代,西方企业开始普遍接受对企业员工的“社会人”假设,诸多不合人性的管理方式开始被认为是不道德的;70 年代以后,欧美等国企业开始对“社会公正”、 “消费主义”等问题予以重视;进入 80 年代,地球环境的恶化使企业对其“社会责任”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那些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企业行为遭到了人们的唾弃而 90 年代以后,那些只顾自己赚钱,没有关注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行为都被视作非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伦理管理也成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和思想精华。

      那些协调不好“伦理经营”和“追逐利润”之间关系的企业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麻烦之中 4.企业负有“社会责任”还是只有“经济责任”从世界范围来看,并非是少数人4坚持“企业只有经济责任,而没有社会责任”的观点,其中 198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可能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在他的一部被广泛引用的著作中,弗里德曼认为, “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那就是利用其资源从事各种活动,以提高企业的利润”虽然 20 世纪 60~70 年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各种社会问题给出回应,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认识到弗里德曼的观点过于狭隘,但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的概念直到 90 年代以后才得到真正的广泛认同今天,许多企业都认识到应该在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等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 二、从股东至上主义到利益相关者管理 这些管理悖论的产生和进一步泛滥,与英美国家自 20 世纪 30 年代就开始盛行的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息想相关但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以后,全球的企业普遍遇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企业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环境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企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20 世纪6o 年代左右,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进入 80 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并开始影响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转换投入和产出的“黑箱”的思想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进而涌现出研究企业理论的大量文献这些文献大多以交易费用、委托——代理、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等概念为核心而展开,使我们对企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芝加哥大学的“法与经济学”学派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最充分的阐述,他们认为公司是契约的联结体;通过契约,不同的参与者发生交易按照这一理论,公司的财产属于股东,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被看成是股东的代理人这种观点坚持认为债权人、雇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5仅仅严格限制于那些义务性的、契约式的和法律上的权利而已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更是反映出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英美公司的运作是受何种力量驱动的:他们注重的是如何维持股票的价格和红利的分配,而不管付出了多少代价;如果经理人员没有尽到提高股东价值的职责,公司就会随意地运用兼并和接管手段来约束他们。

      然而,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 “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中,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却弄巧成拙,正好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得到好处的是股市上的投机者;而日本、德国实行的是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活动注重的是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并充分融合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在这种反差面前,英美等国的学者不得不开始反思其企业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西方企业界也开始从“追求卓越”转变为“学习日本”. 正是在这种理论纷争和实践发展的背景下,以弗里曼(Freeman)、多纳德逊(Donaldson)、克拉克森(Clarkson)、琼斯(Jones)、科林斯(Collins)、卡罗尔(Carrol1)、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1)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现代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展归功于弗里曼(EdFreemna)1984 年的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方法》一书美国管理学家多纳德逊曾经指出, “企业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了管理学学术性文献中的共识自从 Freeman 出版了标志性的著作以后,已经涌现了 l0 多本书和 100 多篇有份量的论文将主要的研究重点放在利益相关者问题上”。

      在国内,许多学者于 20 世纪 90 年代还在将“资本雇佣劳动”奉作“主流企业理论”的时候,利益相关者理论就已经成为西方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只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尚未引起我国学者的普遍重视而已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瑞龙教授对6此的判断是:“这也许与 1995 年以后我国许多学者都被吸引到‘主流企业理论’的研究之中有关,也许是缺乏文献的结果”笔者认为前一个原因可能更为重要 利益相关者管理(StkaeholderMnaagement)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等压力集团,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是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在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看来,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公众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程度,也就是说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管理者必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三、新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管理所面临的诸多悖论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的要想走出窘境,我们所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从“股东至上主义”到“利益相关者管理”,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企业的管理哲学事实上,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许多企业开始认真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美国数据设备7公司(DistalEquipmentCorporation)在处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时所采用了一种前摄性的战略(proactivestrategy),该公司将供应商纳入到其产品策划小组之中,使供应商对企业经营拥有了部分决策权惠普公司和施乐公司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它们将供应商纳入公司的设计部门,和供应商共同决策,共同分享企业经营成果而早在 1987 年,通用汽车公司(GM)就通过劳工管理委员会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分享其“生产力收益”。

      另外,有关学者关于瓦勒罗电力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案例的分析都表明,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否则,企业的经营就处在一种“脆弱的不稳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