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PPT演示课件.ppt
410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教学课件 1 绪论 2 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 本章是教材的总论部分 对教材的研究对象 内容体系 基本理念 性质定位 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做出前提指引性的介绍 本章考核要求 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基本理念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历史背景与内涵 本章教学重难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理念 和谐劳动关系提出的由来与意义 本章导语 3 某甲 被A股份有限公司聘为总经理 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公司因发生关联交易被中国证监委处罚 公司认为某甲失职给公司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经董事会决定免去甲总经理职务并将其辞退 解除了甲与股份制公司劳动关系 甲以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 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请求裁决撤销解除劳动合同决定 并按约定每月53000元工资标准 支付已停发的3个月工资 典型案例 4 一 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目的与意义 一 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目的 5 二 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意义 6 二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内容体系 7 一 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关系 共性 8 区别 9 二 劳动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10 社会保险基金 三 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11 三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理念 12 13 14 15 四 学习与研究方法 16 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 17 本章导语 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 本章是劳动法的基本原理部分 对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适用范围 基本原则 体系内容 法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进行介绍和讨论 是劳动法的总论部分 是学习劳动法具体制度的前提 本章考核要求 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劳动的特点 调整对象 适用范围 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劳动法的体系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原理 主体和内容 我国劳动立法 外国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动立法的关键性内容 本章教学重难点 劳动法的特征 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原理 主体及权利内容 18 第一节劳动法概述 19 一 劳动法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0 二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概念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社会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注意区分不同表述之间的使用差别 特点 21 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归结 防止用人单位滥用劳务关系规避依法应当承担的劳动者职业风险责任 22 主要情形 23 三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24 四 劳动法基本原则 25 三个视角 26 含义 按照自己意愿决定是否参加社会劳动的权利 根据自身特长 兴趣 爱好选择职业的权利 理论基础 是劳动法诞生基础 是劳动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 由劳动关系人身性质的决定 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具体体现 劳动就业与劳动合同订立 整个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 各种具体法律规范 加班 单方辞职 拒绝违章指挥权 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等 27 含义 理论基础 具体体现 是劳动法的本质要求 由劳动关系从属性决定 劳动者权利的人权性质 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特殊保护或者倾斜性保护 建立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体系 形成特殊保护的实体规范体系 设置特殊保护的程序规范体系 28 既是目标状态 也是调整方法 劳动关系特殊性 依存与冲突 存在的基础 合作 维系的基础 信赖 集体谈判 民主参与 三方协商 争议处置等 含义 理论基础 具体体现 29 五 劳动法的体系 30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31 一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32 特点 33 34 35 二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36 区分意义 37 作为主体资格的劳动者 需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评价要素 38 作为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 含义 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又称职工或者雇员 特点 典型的从属性 特别提示 需要对劳动者进一步分类定位 如企业高管与一般劳动者的区分对待 39 40 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其他服务 工会雇主组织 41 三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42 劳动者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43 劳动者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 44 工会代表劳动者相对于资方的权利 45 集体劳动权的基本内容 劳动三权 46 会员相对于工会的权利 47 工会代表劳动者相对于资方的义务 48 会员相对于工会的义务 49 三 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用人单位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50 用人单位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 51 资方 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52 资方 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 53 第三节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54 一 外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背景 产生标志 1802年英国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55 发展历程 引申思考 1 信息社会对劳动法调整生产的影响 2 非正规就业对劳动法调整的影响 3 去管制化 思潮对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影响 4 如何处理劳动关系的安定性与灵活性 56 二 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57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立法 1954年 宪法 明确规定保障劳动权 工会法 劳动保险条例 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 等 二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劳动立法 1978年 宪法 恢复规定保障劳动权 58 1982年 宪法 明确规定保障劳动权 休息权 获得物质帮助权 受教育权 劳动就业方面 职业介绍暂行规定 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 关于招工考核择优录取的暂行规定 等劳动合同方面 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等职业培训方面 关于就业训练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 等工时制度方面 1982年 宪法 规定保障休息权工资制度方面 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 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 等劳动安全卫生方面 矿山安全法 尘肺病防治条例 等特殊群体保护方面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等社会保险方面 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等集体劳动法方面 工会法 的修改劳动争议处置方面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59 劳动合同方面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等集体劳动关系法方面 集体合同规定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工会法 的再次修改等劳动基准方面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 安全生产法 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 最低工资规定 等劳动就业方面 就业促进法 就业服务于就业管理规定 等劳动争议处理方面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等社会保险方面 失业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 及修改 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 尘社会保险法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 等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法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二 三 四 60 三 国际劳动立法 一 概念 又称国际劳动标准或国际劳工标准 指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与劳动者权益有关的最低标准 二 表现形式 61 三 产生背景 62 四 国际劳动组织 63 费城宣言 1 劳动者不是商品2 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3 反对贫困 64 五 国际劳工公约的类型 65 八大核心公约 66 六 国际劳动公约的主要内容 67 1971年 新中国恢复了在ILO的合法席位 1983年 新中国正式恢复了在ILO的活动 截止目前 我国已经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达到26项 其中含核心公约4项 第100号 男女同工同酬公约 第111号 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第138号 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 第182号 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 七 我国与国际劳动立法 68 第二章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69 本章导语 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 就业是劳动法研究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是劳动法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劳动就业的界定既是建立并确认劳动关系的基础 也是进一步认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其他问题的基础 本章考核要求 理解并掌握以下问题 劳动就业的概念和形式 就业目标 国家促进就业的职责 就业歧视的法律治理 就业服务和管理的制度框架和要求 本章教学重难点 我国就业政策转型 政府促进就业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相关义务 灵活就业背景下人力资源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就业歧视的法律治理 70 第一节就业促进概述 71 一 劳动就业的概念和形式 劳动就业的概念劳动就业 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活动 劳动就业具有主体特定 劳动自愿 有益社会和有偿劳动等特征 劳动就业的形式 正规部门就业与非正规部门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往往游离于法律保障的范围之外且工作极不稳定 灵活就业与标准用工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就业形式的灵活程度与从属性的强弱等 我国常见的灵活就业形式 非全日制就业 季节性就业 自营就业 等 72 二 就业政策与目标 就业政策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 两扇门 就业方针 到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提出的 三结合 就业方针 再到2002年提出的积极就业政策 再到 就业促进法 实现就业政策促进向法律治理的转型 延伸问题1 我国就业制度转型中的遗留问题 原因及其影响 延伸问题2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贡献 不足及前瞻 就业目标 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 我国就业促进目标在应然层面应定位于促进充分就业与保障公平就业两个方面 延伸问题1 我国就业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 延伸问题2 政府促进就业的有限性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义务 73 三 促进就业的国家职责 扩大就业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另一方面 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提高就业能力 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我国相关立法对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做了明确规定 旨在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意识 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完善就业援助 主要措施包括政策激励 开发公益岗位 积极提供其他就业援助服务等 74 第二节反就业歧视 75 一 就业歧视的认定 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规定 就业歧视主要是指基于种族 肤色 性别 宗教 政治见解 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 排斥或特惠 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根据 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认定就业歧视需要同步考察如下要素 歧视原因 歧视行为 歧视类型 歧视领域 歧视后果 歧视例外 延伸问题 鉴于就业歧视的界定既需要学习 他者 也要 本土化 我国就业歧视的界定需要考量的要素 76 二 就业歧视的类型 77 三 就业歧视的法律治理 就业歧视的立法保护 宪法 劳动法 就业促进法 残疾人保障法 妇女权益保障法 等规定了公民的平等权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禁止就业歧视 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等主要内容 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 就业促进法 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 实施就业歧视的 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域外主要经验 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合理配置举证责任 强化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 等 反就业歧视需要法律治理与观念改造协同推进 78 第三节就业服务和管理 就业服务 指由特定的机构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措施 以满足劳动者求职就业或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需求的行为 基于提供服务主体对就业服务的分类 公共就业服务经营性就业服务 就业管理 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其主要内容有 培育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依法保障平等就业权并反就业歧视 规范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 开展劳动力调查统计工作 建立就业登记制度与失业预警机制 建立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等 79 第三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80 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定平台 是依法治理劳动关系的法定纽带 劳动合同法作为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和劳动关系协调的法律手段 以稳定劳动关系为基本功能 是集体劳动法和劳动条件基准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 本章考核要求 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劳动合同的概念 特点与分类 劳动规章制度的有效建立 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及要求 形式 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和效力 劳动合同的履行 中止 变更 承继 解除和终止 劳动合同特殊制度 本章教学重难点 如何把劳动合同的定义 定位 特殊性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 以满足劳动合同制度在新经济 新就业等背景下的功能发挥 如何理解劳动规章制度的功能 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