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致贫与教育无用论的原因和对策原稿.docx
2页教育致贫与教育无用论的原因和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随之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与矛盾,“教育致贫” 和“教育无用论”便是其孕育而生的产物所谓“教育致贫”,又称“因教致贫”,是指在有限的可支配收入范围内.接 受学校教育的个体因教育成本的投人而导致家庭经济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贫困 不是非物质层面的文化贫困、思想贫瘠等,而是物质层面的经济贫困因教致 贫”又可分为“因教成贫”和“因教返贫”两种类型因教成贫”是指经济状 况一般的家庭为了使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把有限的收入尽数投入到教育 中去,造成家庭生活窘迫、经济拮据的现象: “因教返贫”是指家庭经济状况 原本良好,因受教育子女较多或追求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家庭经济支付方向单一、 额度过高从而导致的家庭经济贫困现象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 的头号家庭开支,一个学生小学六年大概要1〜3万不等,中学六年3〜6万不等, 大学四年4〜10万不等,这笔开支对于一个低收入尤其是贫困家庭而言,足以令 其倾家荡产在城、乡贫困人群中,均有 43%〜46%的人分别提到贫困的原因 是“家里要供孩子读书”笔者认为,造成教育致贫的原因根本有三:(一)政府层面: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失衡 教育之所以导致贫穷,是因为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严重不足,使学校不得不 收取很高的学费来维持正常的运作。
义务教育的实行,从一定层面上表现出了国 家对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受制于“穷国办教育”的尴尬处境,教育经费不足 而无法实现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出现了偏离二) 学校层面:高额的教育费用与文凭的贬值 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大力实行高校扩招政策,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膨胀,文凭的贬值,让一些人对教育产生了偏见加之出现了义 务教育乱收费、高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导致家庭沉重的教育支出负担,位置 出现“教育致贫”或放弃教育三) 家庭层面:教育投资的偏差与毕业生人力资本失灵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中国父母心中永恒的情结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为了子女成才不惜代价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反映在教育上,就是 教育消费连续几年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名列榜首但如果这股投资热情发生了 偏差,就会产生投资的盲目性与赌博心理,加大家庭的支出,导致“教育致贫”由于“教育致贫”的出现,有的人便产生了教育无用的想法无可否认,我 们的教育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高等受教育者的就业优 势不能突显,教育无用论开始凸显尤其以万人放弃高考为导火线,引起人们思 想的震荡与混乱。
当前,“教育无用“的观点主要流行于经济落后的,在那里,大多数人认为, 读书就像是在赌博,赢了,能为家里换来幸福;输了,就要用一生来偿还债务 还不如早早的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来补贴家用的划算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归 结于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的现实在丹尼尔•科顿姆看来,教育无用论者错误地理解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对教 育抱有过于理想化和功利化的目的, 从而认为教育无用如之前所说,教育无用 论只是一个局部现象,大多数人还是相信教育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 天,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在现代社会, 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职场中的“蓝领”与“白领”之分,很大程度上是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很长时间来人 才市场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历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水平 和文化素质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要根本的解救教育致贫与教育无用,我们应从国家,学校,家庭三个层面上 一一处理一)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教育投资的长期性导致教育的收益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但每 届政府的任职是有期限的,本届政府用于教育的投资很难在任期内表现出其效 果,这自然使政府降低了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
《学记》有云:“君子如欲治国君 民,教育为先从源头上治理择校费、乱收费等现象,缓解教育致贫问题,加 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的配置.把财政的教育投人增量.重点用于缩小地区之和 城乡之间公共教育投人差异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80 年代,我们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是培养“ 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 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太多的功利性,只会让 我们迷失了本来的方向,教育不只是为了金钱、权利,更多的是运用只是来造福 人民调整教育模式,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三)引导家庭教育的理性投资教育不是赌博,教育更不是飞黄腾达的助推器研究发现,家庭的经济付出 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并未呈现显著正相 关端正态度,不是盲目追求“象牙塔”,给孩子合适的教育模式,从而消除“教 育致贫”“教教育无用”的观念,促进家庭合理地进行教育投资、消费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