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ppt

105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92744081
  • 上传时间:2024-09-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90MB
  • / 10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岩体力学》ROCKMASS MECHANICS刘佑荣刘佑荣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岩、工系 第9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n 概述n 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n 围岩的变形与破坏n 围岩压力计算n 围岩抗力与极限承载力 概述1 1、、地地下下洞洞室室(underground cavity)是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体中作为各种用途的构筑物2 2、地下洞室的分类、地下洞室的分类n按用途分:矿山巷道(井)、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地下厂房(仓库)、地下军事工程n按洞壁受压情况分:有压洞室、无压洞室n按断面形状分:圆形、矩形、城门洞形、椭圆形n按与水平面关系分:水平洞室、斜洞、垂直洞室(井)n按介质类型分:岩石洞室、土洞n按应力情况分:单式洞室、群洞 开挖完成后的结构图隧道锚杆弯矩与轴力分布曲线 n围岩应力重分布问题——重分布应力计算n围岩变形与破坏问题——位移计算、破坏区确定n围岩压力问题——围岩压力计算n有压洞室围岩抗力问题——围岩抗力计算3、洞室围岩力学问题hV 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n围岩应力计算: ①开挖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确定 ②开挖后围岩重分布应力的计算 ③支护衬砌后围岩应力状态的改善n重分布应力重分布应力: 地下开挖扰动后在围岩中形成的新的应力。

      重分布应力与围岩性质、洞形、洞室受外力状态有关 一、无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 1、弹性围岩重分布应力n坚硬致密的块状岩体,围岩呈弹性变形n可近似视为各向同性、连续、均质的线弹性体,其围岩重分布应力可根据弹性力学计算n如果洞室半径相对洞长很小,按平面应变问题考虑,概化为受均布压力的薄板中心小圆孔周边应力分布的计算问题 MxVHMxVMxH=+•假定洞室开挖在天然应力比值系数为λ的岩体中,则问题可简化为右图所示的无重板岩体力学模型 σH =λσv (1)圆形洞室 设无限大弹性薄板,在边界上受有沿x方向的外力p作用,薄板中有一半径为R0的小圆孔,按平面问题考虑,不计体力,M点的各应力分量,根据弹性理论为: 边界条件:设应力函数φ解微分方程,得各常数柯西课题 M点的应力分量 由σv引起的重分布应力由σH产生的重分布应力 σv和σH同时作用时圆形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 讨论:1)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n洞壁上的τrθ=0,σr=0,仅有σθ作用,为单向应力状态nσθ大小仅与天然应力状态及计算点的位置θ有关,而与洞室尺寸R0无关n当θ=0、1800时, σσθθ= 3σ= 3σv v –σ –σh hn当θ=90、2700时, σσθθ= 3σ= 3σh h –σ –σv v 2)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随λ变化n当λ<1/3时,洞顶底将出现拉应力; 当1/3<λ<3时,洞壁的σθ全为压应力且应力分布较均匀;n当λ>3时,两侧壁将出现拉应力,洞顶底则出现高压应力集中。

      n每种洞形的洞室都有一个不出现拉应力的临界λ值,这对不同天然应力场中合理洞形的选择很有意义 3) λ=1(σH=σv=σ0 )时的围岩重分布应力n围岩内重分布应力与θ角无关,仅与R0和σ0有关n由于τrθ=0,则σr,σθ均为主应力,且σθ恒为最大主应力,σr恒为最小主应力n当 r= R0(洞 壁 )时 , σr=0,σθ=2σ0,可知洞壁上的应力差最大,且处于单向受力状态,说明洞壁最易发生破坏 4) σr 、σθ随着离洞壁距离r的变化n随着离洞壁距离r增大,σr逐渐增大,σθ逐渐减小,并都渐渐趋近于天然应力σ0值在理论上,σr,σθ要在r→∞处才达到σ0值,但实际上σr,σθ趋近于σ0的速度很快n当r=6R0时,σr和σθ与σ0相差仅2.8%因此,一般认为,地下洞室开挖引起的围岩分布应力范围为6R0在该范围以外,不受开挖影响,这一范围内的岩体就是常说的围岩围岩,是有限元计算模型的边界范围 5 5)) σ σr r 、、σσθθ为主应力的条件为主应力的条件由式(8—10)可知,当τrθ=0时, σr 、σθ为主应力,即:可得:当1)θ=0、90、180、2700 2) σh= σv 3) r=R r=R0 0 时, σr 、、σθ为主应力为主应力 (2)其他形状洞室n应力集中系数 地下洞室开挖后洞壁上一点的应力与开挖前洞壁处该点天然应力的比值,称为应力集中系数。

      该系数反映了洞壁各点开挖前后应力的变化情况α,β为应力集中系数,其大小仅与点的位置有关圆形洞室 特点:①椭圆形洞室长轴两端点应力集中最大,易引起压碎破坏;而短轴两端易出现拉应力集中,不利于围岩稳定②各种形状洞室的角点或急拐弯处应力集中最大,如正方形或矩形洞室角点等③长方形短边中点应力集中大于长边中点,而角点处应力集中最大,围岩最易失稳④当岩体中天然应力σh和σv相差不大时,以圆形洞室围岩应力分布最均匀,围岩稳定性最好⑤当岩体中天然应力σh和σv相差较大时,则应尽量使洞室长轴平行于最大天然应力的作用方向⑥在天然应力很大的岩体中,洞室断面应尽量采用曲线形,以避免角点上过大的应力集中 2 塑性围岩重分布应力n地下开挖后,洞壁的应力集中最大,当它超过围岩屈服极限时,洞壁围岩就由弹性状态转化为塑性状态,并在围岩中形成一个塑性松动圈n随着距洞壁距离增大,径向应力σr由零逐渐增大,应力状态由洞壁的单向应力状态逐渐转化为双向应力状态,围岩也就由塑性状态逐渐转化为弹性状态围岩中出现塑性圈和弹性圈 n塑性松动圈的出现,使圈内一定范围内的应力因释放而明显降低,而最大应力集中由原来的洞壁移至塑、弹圈交界处,使弹性区的应力明显升高。

      n弹性区以外则是应力基本未产生变化的天然应力区(或称原岩应力区) 弹塑性理论求解塑性圈内的围岩重分布应力n假设在均质、各向同性、连续的岩体中开挖一半径为R0的水平圆形洞室,开挖后形成的塑性松动圈半径为R1,岩体中的天然应力为σh=σv=σ0,圈内岩体强度服从莫尔直线强度条件塑性圈以外围岩体仍处于弹性状态n在塑性圈内取一微小单元体abdc,bd上作用有σr,ac上作用有σr+dσr 平衡方程塑性条件 当r =R0时当r =R0,Pi=0时塑性圈内围岩重分布应力与岩体天然应力(σ0)无关,而取决于支护力(pi)和岩体强度(Cm,φm)值洞壁上 塑性圈与弹性圈交界面(r=R1)该面上: 弹性应力=塑性应力塑、弹性圈交界面上的重分布应力取决于σ0和Cm、φm,而与pi无关支护力不能改变交界面上的应力大小,只能控制塑性松动圈半径(R1)的大小弹性圈内的应力用(8—12)式求 二、有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n由于洞室内壁上作用有较高的内水压力,使围岩中的重分布应力比较复杂n应力变化过程:1)围岩最初处于开挖后引起的重分布应力之中2)进行支护衬砌,使围岩重分布应力得到改善3)洞室建成运行后洞内壁作用有内水压力,使围岩中产生一个附加应力 弹性厚壁筒理论n在一内半径为a,外半径为b的厚壁筒内壁上作用有均布内水压力pa,外壁作用有均匀压力pb。

      n在内水压力作用下,内壁向外均匀膨胀,其膨胀位移随距离增大而减小附加应力也是近洞壁大,远离洞壁小 n若使b→∞,pb=σ0(天然应 力 )时 , 则 b2/(b2-a2)≈1,a2/(b2+a2)=0;na →R0,;Pa若有压洞室半径为R0,内水压力为pa有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σr和σθ由开挖以后围岩重分布应力和内水压力引起的附加应力两项组成前项为重分布应力;后项为内水压力引起的附加应力值 n内水压力使围岩产生负的环向应力,即拉应力当这个环向应力很大时,则常使围岩产生放射状裂隙n内水压力使围岩产生附加应力的影响范围大致也为6倍洞半径内水压力引起的附加应力值 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地下开挖后 自由变形空间 松胀变形等变形现象; 如果这种变形超过了围岩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则围岩就要发生破坏:坍塌、滑动或岩爆等现象 围岩变形破坏形式取决于围岩应力状态、岩体结构及洞室断面形状等因素 一、各类结构围岩的变形破坏特点 1 1、整体状和块状岩体围岩、整体状和块状岩体围岩n岩体具有很高的力学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主要结构面是节理,很少有断层,含有少量的裂隙水n在力学属性上可视为均质、各向同性、连续的线弹性介质,应力应变呈近似直线关系。

      n围岩具有很好的自稳能力,其变形破坏形式主要有岩爆、脆性开裂及块体滑移等n这类围岩的整体变形破坏可用弹性理论分析,局部块体滑移可用块体极限平衡理论来分析 n岩爆是高地应力地区,由于洞壁围岩中应力高度集中,使围岩产生突发性变形破坏的现象n脆性开裂出现在拉应力集中部位坚硬块状岩体中的块体滑移形式示意图1.层面;2.断裂;3.裂隙n块体滑移是以结构面切割而成的不稳定块体滑出的形式出现其破坏规模与形态受结构面的分布、组合形式及其与开挖面的相对关系控制 2、层状岩体围岩n常呈软硬岩层相间的互层形式n结构面以层理面为主,并有层间错动及泥化夹层等软弱结构面发育n变形破坏主要受岩层产状及岩层组合等控制,破坏形式主要有:沿层面张裂、折断塌落、弯曲内鼓等n变形破坏常可用弹性梁、弹性板或材料力学中的压杆平衡理论来分析 n在水平层状围岩中,洞顶岩层可视为两端固定的板梁,在顶板压力下,将产生下沉弯曲、开裂n在倾斜层状围岩中,常表现为现为沿倾斜方向一侧岩层弯曲塌落另一侧边墙岩块滑移等破坏形式,形成不对称的塌落拱将出现偏压现象n在直立层状围岩中,当天然应力比值系数λ<1/3时,洞顶发生沿层面纵向拉裂,被拉断塌落。

      侧墙则因压力平行于层面,常发生纵向弯折内鼓,进而危及洞顶安全 3、碎裂状岩体围岩n碎裂岩体是指断层、褶曲、岩脉穿插挤压和风化破碎加次生夹泥的岩体n变形破坏形式常表现为塌方和滑动n用松散介质极限平衡理论来分析在夹泥少、以岩块刚性接触为主的碎裂围岩中,不易大规模塌方围岩中含泥量很高时,由于岩块间不是刚性接触,易产生大规模塌方或塑性挤入 4、散体状岩体围岩n散体状岩体是指强烈构造破碎、强烈风化的岩体常表现为弹塑性、塑性或流变性n围岩结构均匀时,以拱顶冒落为主当围岩结构不均匀或松动岩体仅构成局部围岩时,常表现为局部塌方、塑性挤入及滑动等变形破坏形式n可用松散介质极限平衡理论配合流变理论来分析 n围岩的变形破坏是渐进式逐次发展的 开挖-->应力调整-->变形、局部破坏-->再次调整 -->再次变形-->较大范围破坏围岩的变形破坏过程 n分析围岩变形破坏时,应抓住其变形破坏的始发点和发生连锁反应的关键点,预测变形破坏逐次发展及迁移的规律n在围岩变形破坏的早期就加以处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确保围岩的稳定性 二、围岩位移计算1、弹性位移计算 n围岩处于弹性状态,位移可用弹性理论进行计算。

      分两种情况:n(1)由重分布应力引起n(2)由重分布应力与天然应力之差引起(1)由重分布应力引起平面应变条件下洞壁围岩弹性位移 据弹性理论,平面应变与位移间的关系为: 平面应变与应力的物理方程 洞壁的弹性位移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围岩位移(8-30) 当天然应力为静水压力状态(σh=σv=σ0)时洞壁的弹性位移n在σh=σv=σ0的天然应力状态中,洞壁仅产生径向位移,而无环向位移 (2)由重分布应力与天然应力之差引起n天然应力引起的位移在洞室开挖前就已经完成了,开挖后洞壁的位移仅是由于开挖卸荷(开挖后重分布应力与天然应力的应力差)引起的n假设岩体中天然应力为σh=σv=σ0 ,则开挖前洞壁围岩中一点的应力为σr1=σθ1 =σ0,而开挖后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为σr2=0,σθ2=2σ0因开挖卸荷引起的应力差为 n是否考虑天然应力对位移的影响,计算出的洞壁位移是不同的n若开挖后有支护力pi作用,则其洞壁的径向位移为洞壁围岩的径向位移为 2、塑性位移计算n洞壁围岩的塑性位移采用弹塑性理论来分析n基本思路是先求出弹、塑性圈交界面上的径向位移,然后根据塑性圈体积不变的条件求洞壁的径向位移n假定洞壁围岩位移是由开挖卸荷引起的,且岩体中的天然应力为σh=σv=σ0。

      由于开挖卸荷形成塑性圈后,弹、塑性圈交界面上的径向应力增量(Δσr)r=R1和环向应力增量(Δσθ)r=R1为: 弹、塑性圈交界面上的径向应变εR1为弹、塑性圈交界面的径向位移uR1塑性圈作用于弹性圈的径向应力(8-37) 塑性圈变形前后前后体积不变略去高阶微量后,可得洞壁的径向位移 R1为塑性圈半径;R0为洞室半径;σ0为岩体天然应力;Cm,φm为岩体内聚力和内摩擦角(8-39) 三、围岩破坏区范围的确定方法n对于整体状、块状岩体可用弹性力学或弹塑性力学方法确定其围岩破坏区厚度n松散岩体常用松散介质极限平衡理论方法来确定1 1、弹性力学方法、弹性力学方法 确定:破坏范围 破坏圈厚度 n当岩体天然应力比值系数λ<1/3 时,洞顶、底将出现拉应力若拉应力大于围岩的抗拉强度σt,则围岩就要发生破坏•在λ>1/3的天然应力场中,洞壁围岩均为压应力集中,当大于围岩的抗压强度σc时,洞壁围岩就要破坏破坏范围 破坏圈厚度n当r>R0时,在θ=0,π/2,π,3π/2四个方向上,τrθ=0,σr和σθ为主应力围岩的强度为 2、弹塑性力学方法n在裂隙岩体中开挖地下洞室时,将在围岩中出现一个塑性松动圈。

      围岩的破坏圈厚度为R1-R0n关键是确定塑性松 动圈半径R1n设岩体中的天然应 力为σh=σv=σ0 由σ0引起的应力由σR1引起的附加应力弹性圈内的应力等于σ0引起的应力,叠加上塑性圈作用于弹性圈的径向应力σR1引起的附加应力之和 弹性圈内的重分布应力为弹、塑性圈交界面上的弹性应力为:交界面上的塑性应力: 界面上弹性应力与塑性应力相等联立以上方程,相加消除σR1解出R1为: n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塑性圈半径R1随天然应力σ0增加而增大,随支护力pi、岩体强度Cm增加而减小修正芬纳-塔罗勃公式卡斯特纳(Kastner)公式 围岩压力计算 一、基本概念n地下洞室围岩在重分布应力作用下产生过量的塑性变形或松动破坏,进而引起施加于支护衬砌上的压力,称为围岩压力(peripheral rock pressure)n围岩压力是围岩与支衬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与围岩应力不是同一个概念围岩应力是岩体中的内力,而围岩压力则是针对支衬结构来说的,是作用于支护衬砌上的外力n按围岩压力的形成机理,可将其划分为形变围岩压力、松动围岩压力和冲击围岩压力  1 1、形变围岩压力、形变围岩压力n形变围岩压力是由于围岩塑性变形如塑性挤入、膨胀内鼓、弯折内鼓等形成的挤压力。

      n产生形变围岩压力的条件: ①岩体较软弱或破碎,这时围岩应力很容易超过岩体的屈服极限而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②深埋洞室,由于围岩受压力过大易引起塑性流动变形 一种特殊的形变围岩压力n膨胀围岩压力:膨胀围岩由于矿物吸水膨胀产生的对支衬结构的挤压力形成的基本条件:n一是岩体中要有膨胀性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n二是要有地下水的作用 2 2、松动围岩压力、松动围岩压力n松动围岩压力是由于围岩拉裂塌落、块体滑移及重力坍塌等破坏引起的压力,这是一种有限范围内脱落岩体重力施加于支护衬砌上的压力n大小取决于围岩性质、结构面交切组合关系及地下水活动和支护时间等因素n松动围岩压力可采用松散体极限平衡或块体极限平衡理论进行分析计算 3 3、冲击围岩压力、冲击围岩压力n冲击围岩压力是由岩爆形成的一种特殊围岩压力它是强度较高且较完整的弹脆性岩体过度受力后突然发生岩石弹射变形所引起的围岩压力现象n冲击围岩压力的大小与天然应力状态、围岩力学属性等密切相关,并受到洞室埋深、施工方法及洞形等因素的影响n冲击围岩压力的大小,目前无法进行准确计算,只能对冲击围岩压力的产生条件及其产生可能性进行定性的评价预测。

      二、围岩压力计算 1、形变围岩压力计算n支衬结构对围岩的支护力pi就是作用于支衬上的形变围岩压力Ⅰ+Ⅱ当R1愈大时,维持极限平衡所需的pi愈小因此,在围岩不至失稳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塑性区,可以减小围岩压力 n不仅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的围岩有自承能力,处于塑性变形阶段的围岩也具有自承能力n塑性围岩的这种自承能力是有限的,当pi降到某一低值pimin时,塑性圈就要塌落,这时围岩压力可能反而增大当φm一定时,pi取决于天然应力σ0和岩体Cm,而Cm的存在将减小维持围岩稳定所需的支护力pi值 n围岩压力pi随洞壁位移uR0增大而减小,说明适当的变形有利于降低围岩压力,减小衬砌厚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柔性支衬结构n随uR0增大pi逐渐降低, 到B点,pi达到最低值 之后,pi又随uR0增大 而增大n因此,支护衬砌必须 在AB之间进行,越接 近A点,pi越大,越近 B点,pi越小 n如果支护衬砌是在B点以后,则围岩就要产生松动塌落,这时作用于支护衬砌上的围岩压力反而会增大,其值等于松动圈塌落岩体的自重当松动圈塌落时,最大松动围岩压力pi可用下式计算式中:ρ,Cm为岩体密度和内聚力;k1,k2为松动压力系数,用下式确定。

      2、松动围岩压力n松动围岩压力是指松动塌落岩体重量所引起的作用在支护衬砌上的压力n围岩过度变形超过了它的抗变形能力,就会引起塌落等松动破坏,这时作用于支护衬砌上的围岩压力就等于塌落岩体的自重或分量n计算松动围岩压力的方法主要有:平衡拱理论、太沙基理论及块体极限平衡理论 1.平衡拱理论(又称普氏理论) 该理论认为:n洞室开挖以后,如不及时支护,洞顶岩体将不断跨落而形成一个拱形,又称塌落拱n最初这个拱形是不稳定的,如果洞侧壁稳定,则拱高随塌落不断增高;反之,如侧壁也不稳定,则拱跨和拱高同时增大n当洞的埋深较大时,塌落拱不会无限发展,最终将在围岩中形成一个自然平衡拱n这时,作用于支护衬砌上的围岩压力就是平衡拱与衬砌间破碎岩体的重量,与拱外岩体无关n利用该理论计算围岩压力时,首先要找出平衡拱的形状和拱高 n曲线LOM为平衡拱,对称于y轴在半跨LO段内任取一点A,取OA考察它的受力与平衡条件nOA段受力状态:半跨OM段对OA的水平作用力Rx,Rx对A点的力矩为RxYRxY;铅直天然应力σv在OA上的作用力σvX,它对A点的力矩为σvXσvX2 2/2/2;LA段对OA段的反力W,它对A点的力矩为零。

      n拱的曲线方程设平衡拱的拱高为h,半跨为b 考虑半拱LO的平衡,如图所示,L0除受力Rx、σv作用外,在拱脚L点还有反力T和N洞侧壁稳定时:洞顶的松动围岩 压力即为L0M以下岩体的重量f为岩体的普氏系数(或称坚固性系数)代入前式得: 如果洞室、侧壁都不稳定,则: 洞的半跨将由b扩大至b1,侧壁岩体将沿LE和MF滑动,滑面与垂直洞壁的夹角为α=45°-φm/2 洞顶的松动围岩压力p1为AA′B′B块体的重量 n侧壁围岩压力为滑移块体A′EL或B′MF的自重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也可按土压力理论计算n侧壁围岩压力n平衡拱理论只适用散体结构岩体n洞室上覆岩体需有一定的厚度(埋深H>5b1),才能形成平衡拱 2.太沙基理论n受节理裂隙切割的岩体视为一种具有一定内聚力的散粒体n假定跨度为2b的矩形洞室,开挖在深度为H的岩体中开挖以后侧壁稳定,顶拱不稳定,并可能沿面AA′和BB′发生滑移n滑移面的剪切强度τ为:n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为: n取厚度为dz的薄层分析n薄层的自重dG=2bρgdz,n极限平衡条件当z=0时,σv=0当z=H时,σv即为作用于洞顶单位面积上的围岩压力,用q表示为: n若开挖后,侧壁亦不稳定时,则侧壁围岩将沿与洞壁夹45°-φm/2 角的面滑移n将柱体A′ABB′的自重扣除A′A,B′B面上的摩擦阻力,可求得作用于洞顶单位面积上的围岩压力q适用于散体结构岩体中开挖的浅埋洞室。

      3、块体极限平衡理论n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中的某些块体在自重作用下向洞内滑移作用在支护衬砌上的压力就是这些滑体的重量或其分量 n从地质构造分析着手,找出结构面的组合形式及其与洞轴线的关系n确定围岩中可能不稳定楔形体(或分离体)的位置和形状n对不稳定体塌落或滑移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滑动方向、可能滑动面的位置、产状和力学强度参数n对楔形体进行稳定性计算n如果楔形体处于稳定状态,其围岩压力为零;如果不稳定,就要具体地计算其围岩压力步骤 (1)洞顶围岩压力作用在楔形体的力:n①围岩重分布应力;n②结构面剪切强度产生的抗滑力;n③楔形体的自重G1如果楔形体不稳定,则作用于洞顶支衬上的围岩压力pv就是该楔形体的自重 (2)侧壁围岩压力n侧壁不稳定楔形体DEFH所形成的侧壁围岩压力ph等于楔形体的重量在滑动方向上的分力减去滑动面的摩阻力后,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楔形体的稳定条件为:若楔形体不稳定,则该楔形体产生的侧向围岩压力ph为: 3、岩爆(rockburst)n岩爆地下开挖周边岩体中应力高度集中,积聚于较高的弹性应变能当围岩中应力超过岩体容许极限状态高高天天然然应应力力弹弹脆脆性性岩岩体体 (1)岩爆的产生条件1)围岩应力条件 判断岩爆发生的应力条件有两种方法:n一是用洞壁的最大环向应力σθ与围岩单轴抗压强度σc之比值作为岩爆产生的应力条件;n一是用天然应力中的最大主应力σ1与岩块单轴抗压强度σc之比进行判断。

      1)围岩应力条件n根据我国已产生岩爆的地下洞室资料统计,得出σ1/σc大于~的脆性岩体最易发生岩爆 2)岩性条件n用弹性变形能系数ω与应变能消耗比来判断来判断岩爆的岩性条件nω是指加载到c后再卸载至c时,卸载释放的弹性变形能与加载吸收的变形能之比的百分数当ω>70%时,会产生岩爆,ω越大发生岩爆的可能性越大 n应变能消耗比:岩石单向压缩时,达到强度极限前积累于岩石内的应变能与强度极限后消耗于岩石破坏的应变能之比式中:FOAB为图8-28中曲线OAB包围的面积;FBAC为图中曲线BAC包围的面积n<1时,不会发生岩爆;n>1时,在高应力条件下可能发生岩爆 (2) 影响岩爆的因素1)地质构造 n实践表明,岩爆大都发生在褶皱构造中n岩爆与断层、节理构造也有密切的关系调查表明,当掌子面与断裂或节理走向平行时,将触发岩爆n岩体中节理密度和张开度对岩爆也有明显的影响据南非金矿观测表明,节理间距小于40cm,且张开的岩体中,一般不发生岩爆掌子面岩体中有大量岩脉穿插时,也将发生岩爆2)洞室埋深 n随着洞室埋深增加,岩爆次数增多,强度也增大发生岩爆的临界深度H可按下式估算: (3)岩爆形成机理和围岩破坏区分带n岩爆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劈裂成板阶段(岩爆孕育) n垂直洞壁方向受张应力作用而产生平行于最大环向应力的板状劈裂n仅在洞壁表部,部分板裂 岩体脱离母岩而剥落,而 无岩块弹射出现2)剪切成块阶段(岩爆的酝酿)n劈裂岩板向洞内弯曲,发生 张剪复合破坏n处于爆裂弹射的临界状态3)块、片弹射阶段n劈裂、剪断岩板,产生响声 和震动n岩块发生弹射,岩爆形成 n上述岩爆三个阶段构成的渐进性破坏过程都是很短促的各阶段在演化的时序和发展的空间部位,都是由洞壁向围岩深部依次重复更迭发生的因此,岩爆引起的围岩破坏区可以分弹射带、劈裂-剪切带和劈裂带等三带n综上所述,岩爆是地下工程中与地壳岩体内动力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它不仅与岩体天然应力状态密切相关,而且与岩体的力学属性有关岩爆的发生还受到地质构造、洞室埋深、形状、施工方法及爆破震动等因素的影响并可根据岩爆显现的各种物理力学现象对岩爆进行预测预报,采取相应的消除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其灾害损失 围岩抗力与极限承载力n洞室由于存在很高的内水压力作用,迫使衬砌向围岩方向变形,围岩被迫后退时,将产生一个反力来阻止衬砌的变形围岩对衬砌的反力称为围岩抗力,或称弹性抗力n围岩抗力愈大,愈有利于衬砌的稳定。

      围岩抗力承担了一部分内水压力,从而减小了衬砌所承受的内水压力,起到了保护衬砌的作用n充分利用围岩抗力,可以大大地减薄衬砌的厚度,降低工程造价n围岩极限承载力是表征围岩承担内水压力能力的指标它主要与围岩的强度性质及天然应力状态有关 一、围岩抗力系数及其确定n围岩抗力系数是表征围岩抵抗衬砌向围岩方向变形能力的指标,定义为使洞壁围岩产生一个单位径向变形所需要的内水压力Pa为洞壁受到的内水压力;y为洞壁围岩向外产生的径向位移MPa/cm)围岩抗力系数(K)愈大,说明围岩受内水压力的能力愈大K值不是一个常数它随洞室尺寸而变化,洞室半径越大,K值越小 单位抗力系数n单位抗力系数是指洞室半径为100cm时的抗力系数值确定方法:直接测定法、计算法和工程地质类比(经验数据)法直接测定法有双筒橡皮囊法、隧洞水压法和径向千斤顶法 双筒橡皮囊法n用水泵对橡皮囊加压使其扩张,对坑壁岩体施压,使坑壁岩体受压而向四周变形若坑壁无混凝土衬砌若有混凝土衬砌 隧洞水压法n在已开挖的隧洞中,选择代表性地段将两端堵死,进行水压试验,洞壁围岩在水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径向变形利用扁千斤顶代替水泵作为加压工具对岩体施加径向压力,并测得径向变形。

      径向千斤顶法 计算法n根据围岩抗力系数和弹性模量E与泊松比μ之间的理论关系来求围岩的K和K0值坚硬、完整、均质和各向同性的岩体软弱和破碎岩体,或具有塑性圈的围岩式中:R1为裂隙区半径(cm)坚硬岩体:R1/R0=;软弱、破碎岩体:R1/R0=300 工程地质类比法n根据已有建设经验,将拟建工程岩体的结构和力学特性、工程规模等因素与已建工程进行类比确定K值 二、围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n围岩极限承载力是指围岩承担内水压力的能力n大量的事实表明:在有压洞室中,围岩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内水压力n围岩极限承载力与围岩的力学性质及天然应力状态有关n有压洞室开挖以后,围岩处于重分布应力状态中当洞壁受到高压水流的作用时,围岩内又产生一个附加应力,使围岩内的应力再次分布,产生新的重分布应力如果两者叠加后的围岩应力大于或等于围岩的强度时,则围岩就要发生破坏,否则围岩不破坏 1、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围岩极限承载力n设有一半径为R0的圆形有压隧洞,开挖在仅有自重应力(σv=ρgh,σh=λρgh)作用的岩体中;洞顶埋深为h;洞内壁作用的内水压力为pa有水压力时,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pa引起的洞壁上的附加应力无水压力时,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 围岩极限平衡条件围岩极限承载力上覆岩层的极限厚度洞顶上覆岩层的极限厚度 2、天然应力作用下的围岩极限承载力n为了得到天然应力作用下围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只要把铅直天然应力σv和水平天然应力σh代入到洞壁重分布应力计算公式中,就可以得到围岩极限承载力围岩的极限承载力由岩体天然应力和内聚力两部分组成的。

      因此,当岩体的CmCm,,φmφm一定时,围岩的极限承载力取决于天然应力的大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