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废墟》赏析.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98969033
  • 上传时间:2023-08-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理性色彩——《废墟》赏析摘要:余秋雨的散文总能给人一种宁静与厚重之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废墟》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这篇佳作进行赏析关键词:废墟;文化;散文再读余秋雨先生的《废墟》,再一次被他散文的字里行间透出的浓厚文化气息所折服,那些洋溢着“诗”的激情、闪烁着“理”的光芒的词句,给人以宁静与厚重之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废墟》的写作缘于当时国内有人曾提出修复圆明园废墟的建议,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为此,作者写下了这篇《废墟》,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散文短短不到三千字,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考,无论从语言还是构思上说,都可谓精美绝伦,说它是一首散文诗也不过分一、《废墟》的思想内涵(一)丰富的文化知识正如孙绍振在《当代作家评论》上撰文说:“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经典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先例:这么长的篇幅,这么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这么巨大的知识容量,这么接近于学术论文的理性色彩又这么充满了睿智和情趣。

      这篇《废墟》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信息:1.语言知识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品味到“诅咒”、“陨灭”、“蹒跚”、“怂恿”、“盘桓”等动词的意味,还可以揣摩到“小心翼翼”、“不露痕迹”、“悲壮”、“崇高”等形容词描述的状态,知道“齑粉”的意思是细粉,“冬烘”的含义是思想迂腐、知识浅陋,知识量非常丰富2.文学知识作者由古及今依次枚举了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等,不仅涉及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等,还无形中勾勒了一部中国悲剧文化史的轮廓,其中每位作家的创作实绩、不同时代的艺术传承关系,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谓视野开阔,包罗万象二)强烈的文化意识提到废墟,喜欢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而对废墟有深邃见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上,却只有余秋雨一人正如作者在《文化苦旅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对待废墟,作者情深意长废墟的意义在于:“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因为“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文化意识的人是无法理解废墟的深厚意蕴的文章强烈的文化意识还表现在对废墟的尊重和保护上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这是从正面对废墟表示尊重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这是从反面对掩盖废墟的批判文章正反对比,旗帜鲜明地反对重建废墟三)深刻的文化内涵废墟是什么?在常人看来,废墟可能就是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一堆垃圾,应该彻底清理掉但是,作为学者、作家的余秋雨却深入挖掘到了“废墟”的文化内涵在作者眼中,许许多多地理意义上的废墟可以读成最具体、最生动、最完美的历史课本,因此,“废墟是课本”;无数废墟的综合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所以,“废墟是过程”;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它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简直无与伦比、不可替代,因而,“废墟是归宿”;而“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睿智的思想、精辟的哲理将废墟的现代作用阐释得明明白白,给人以时间的纵深感和无限的自豪感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任何美的表现形态,无论是优美、崇高,还是喜剧、悲剧,它只是一时一会地存在于人们的视野、感官和心理之中。

      随着岁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会失去其瑰丽的色彩而化作废墟,成为一道凝固单调的风景,被大地拥入怀中,默默地向后来者诉说着过去的一切作者从断瓦残垣中看到了废墟的“形式美”废墟的美表现为悲剧的美大团圆是喜剧的美,不完美才是悲剧的美文学家“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深刻地表现力文化大散文的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二、《废墟》的表现手法(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全文来看,作家紧扣“废墟”,环环相联,思路纵横,谈古论今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寄情废墟;第二部分提醒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废墟,正确对待民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第三部分从文化的角度谈到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废墟文化,它能给人以教训、思考和借鉴;最后一部分呼应开头,写留存废墟的价值全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以文理完善了事理的表达这样的结构安排符合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废墟》可以说把常见的“总分式”结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文章的结构,显得稳实缜密如浇铸物,精严工巧如艺术品,远远超出了人们平常所说的“有序”和“谨严”这种结构,隐隐透出一种沉静刚健的气度和雄强犀利的思辨风格,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厚重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高度和谐的。

      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作者的语言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全文富有抒情性、哲理性和铺陈性,这与作者的学识、性情、才气分不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蕴涵着生命哲理这种语言不追求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潮一般的愤激和诗意1. 抒情性作者既擅长在比喻或想象性描写中抒情,也惯于在才华横溢富于诗性的议论中抒情如“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把废墟这一形象拟人化了而这三个排比句,句式整齐,具有中国古典散文的典型特点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句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形象地表现了散文语言的大气2. 哲理性余秋雨散文中的哲理,往往多取警句格言的形式表达,有时通过下句颠倒上句语序的方式完成如“废墟有一种形式美”作家从哲理的另一角度推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看到秋天的黄叶了吗”?因为“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所以“黄叶本身也是美”而“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废墟,无论是当初营建阶段的拔离大地美,或者是成为废墟以后的皈附大地美,漫长的历史就是在废墟这样的古文化基础上日积月累地延续过来的无可辩驳的逻辑,让谁能否认废墟的形式美?3. 铺陈性《废墟》中语言的铺排性是最为突出的,在造语上多表现为排比(多兼反复)的高频率使用,排比的句群在全文有9处之多。

      从形式上看,有短句的排比,如“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更多的是长句或长句中联合成分的排比,如第二章两组长宾语型长句“不能设想……”和“这就像不能设想……”(宾语均由4个并列的分句构成)这些排比的修辞效果是很明显的,有的于相对平缓中见稳健遒劲,有的于抑扬顿挫中见气韵沉雄,有的于铺张扬厉中见精微深湛,有的于散点透视中见概括洗练《废墟》的表现手法给人艺术启迪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跳跃性联想的运用、抒情与评述的结合和正说与侧说的互补等,无不表现了作者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废墟》这篇散文虽然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磁石般吸引着读者,它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生命中不乏废墟,废墟可以促使人的生命意识的升华我们需要废墟,就像回头看看来时的路,那曾走过的路,点滴的感悟和沿途的风景即使经历风雨,但要相信自己,因为历史已经让我们走到这里历史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好的文章总能激发读者的联想。

      读《废墟》,深感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是一种不断的延续,并无截然可分的界限想起赫尔岑的一句名言:“向后看——就是向前进废墟,是历史的化身,是形象的历史,看废墟,可以说是“向后看”而只有充分理解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楚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1] 崔婕.废墟美点寻踪:余秋雨散文废墟解读废墟赏析[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04):36—37.[2] 金歌,雷康平.阅读名篇:中国散文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02).[3]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01).[4] 朱荷生.厚重的生命意识,浓郁的文化色彩:废墟赏析[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8,(03):36—38.【精品文档】第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