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浪漫主义.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393122297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浪漫主义摘要:尽管19世纪的美国文坛以现实主义著称,但同时代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所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却仍具有浪漫主义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小说里存在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以揭示马克・吐温对美国当代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马克・吐温;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批判 引 言: 《汤姆・索亚历险记》为19世纪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马克・吐温执笔撰写马克・吐温原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于1835 年11月30日出生于一个叫费罗里达的小村庄他儿时接受教育很少,13岁时离开学校先后当过印刷工、航海员学徒、游击队员等职业马克・吐温凭借自身丰富的社会经历,形象生动地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更是一部广受好评的佳作 故事发生在一虚构的边远小镇-圣彼得堡整部小说,都围绕这一小镇展开其主要描写了汤姆的顽皮淘气及与其伙伴的各种冒险活动出版以来,该小说广受读者欢迎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时期的典型代表作,人们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评价主要集中于里面的“现实主义”、“当地色彩”及“幽默”但经分析阅读,笔者发现该书也含有大量的浪漫主义描写成分,主要包含三部分:对主人公各种奇思异想、对美丽的大自然及对主人公叛逆行为的描写。

      笔者认为,马克・吐温呈现的浪漫主义描写并非无意之举,而是有意为之即马克吐温想借此表达他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批判正如小说译序所言:“《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然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回顾过去,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看待周围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意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 一、对主人公各种奇思异想的描写 小说里,马克・吐温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深入细致地描绘主人公第一主人公乃汤姆・索亚,其次乃哈克贝利・费恩汤姆从小丧父,有一同父异母的弟弟西德他俩寄养在波莉姨妈家,兄弟间似乎一直充满嫌隙弟弟西德老实规矩、属于所谓的“好孩子”,深受波莉姨妈的喜爱;而汤姆则与之相反,属于所谓的“坏孩子”西德经常向姨妈揭发汤姆,而汤姆对此则是打击报复关于哈克贝利・费恩,尽管他有一嗜酒如命的父亲,但他实则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孤儿:他无家可归,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困了睡人檐下,流离失所。

      但是,周围的小孩却喜欢和羡慕他,并以能和他说话为荣,因为他是真正的自由人,“大自然之子”但大人们却视哈克为野孩子,禁止自己的小孩与其交往 当跨出象征分割家庭伦理、社会习俗和自由社会的篱笆墙后,汤姆犹如脱缰之野马、无拘无束在这自由的国度,汤姆完全是个野人,无所顾忌;社会习俗、宗教礼仪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常与玩伴乔・哈泼扮演两军司令,在假想的战场上运筹帷幄、英勇厮杀、交换俘虏等这里,他们控制着部队的最高指挥权、气定神闲、挥斥方遒、可谓春风得意!也难怪乎他对此乐此不疲后来,汤姆和乔・哈泼在卡迪夫山上扮演绿林好汉罗宾逊,他们又相互拼杀、打赌射箭后来,为了成为公众焦点及获取女友贝琪的青睐,汤姆邀约乔・哈泼和哈克一同前往杰克逊岛做英勇的海盗为此,在家里偷取一些所需物品之后,他们便踏上了梦幻般的海盗征程三人来到河边,汤姆扮演船长,像模像样地指挥乔・哈泼和哈克撑木筏几经周折,他们到达杰克逊岛,从此带着响当当的名号行走江湖:西班牙海上黑衣侠盗汤姆・索亚、嗜血杀手哈克贝利・费恩、海上霸王乔・哈泼 现实生活中,汤姆、乔・哈泼、哈克的境况又如何?实则完全相反可以说,在自由想象的王国里他们有多么的放荡不羁,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就有多么的局促不自在。

      生活中,家里有大人对他们严格管教;在公共场合,有无处不在的传统习俗、道德和宗教礼仪的约束不管是违犯家庭管教还是传统习俗,笔者认为,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借汤姆及其伙伴的奇想和冒险举动,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中不合理规章制度及宗教封建习俗的不满与批判在小说第八章最后一段,马克・吐温直抒胸臆,借汤姆和乔・哈泼之口倾述了他对当代文明生活的不满:“两个孩子穿好衣服,藏起自己的家伙就走开了他们为绿林豪杰的不复存在深感惋惜,也搞不懂现代文明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足以弥补这个损失他们说自己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意当一世美国总统 二、对美丽大自然的描写 该小说也有众多优美的山川景物描写,如第二章对卡迪夫山的描写:“村外高高耸立的卡迪夫山上草木青翠……恰似梦中飘渺的仙境幽静而又令人神往第四章对圣彼得堡村庄的描写:“红日在寂静的大地上冉冉升起……犹如带来上天的赐福马克・吐温描绘的这些自然景物可谓赏心悦目而对大自然着墨最多的,还数对杰克逊海岛的描写杰克逊岛不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为了来到这美丽的桃花源,汤姆、乔・哈泼和哈克可谓费尽周折他们打点“行囊”、带着鱼钩、乘着木筏,穿越象征隔离文明世界的密西西比河,历经艰险才来到杰克逊岛。

      尽管离家万般不舍,但“黑衣侠盗双臂交叉,伫立筏上,‘最后望一眼’这个先前使他快乐无比、后来令他痛苦不堪的地方,希望‘她’能看见他乘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以无畏的气魄面对危险和死亡,以唇边浮现的一丝冷笑迎接末日的来临 对于汤姆・索亚、乔・哈泼和哈克三人来讲,杰克逊岛就是他们的“桃花源”,“他们觉得,能来到这样一个远离尘世、未经开发且无人居住的荒岛,能在岛上的原始森林里尽情吃喝,真是一种愉快的消遣!他们表示再也不愿重返文明社会了在杰克逊岛,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这儿没人欺负你,不把你当人看这里,“你不用大清早起来,不用上学、洗脸,那些讨厌的蠢事统统都不用做杰克逊岛真可谓人间天堂 岛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青虫安然地在汤姆腿上爬行,蚂蚁忙碌地搬运食物,“红娘子”瓢虫展翅高飞,金龟子奋力推粪球,林中鸟语声声,动物好奇地打量新来的不速之客、蝴蝶翩翩起舞……汤姆和其他两个“海盗”在这里尽情的嬉戏玩耍,“他们光着身子,在白色沙滩上清澈透明的浅水里追逐着,翻滚着他们对远远地沉睡在宽阔河对面的小村毫不留念一股湍急的河流,或是少许上涨的潮水,冲走了他们的木筏,可是这反而使他们感到庆幸,因为它的不复存在,像是烧毁了将他们与文明社会连接起来的桥梁。

      然而,马克・吐温所处的年代却正处于美国垄断资本的发展时期,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种种丑恶由此可见,作者借用美好的荒野生活,对当时美国社会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童年生活被描绘成天堂一般,童年时代之所以被涂抹上一层‘天堂’式的瑰丽色彩,正是由于马克・吐温感到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在‘天堂大门的那一边’,生活是多么忧郁和‘空虚’啊因此,马克・吐温用极度美好的儿童生活来反衬现实社会,以表达他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批判与不满 三、对主人公各种叛逆行为的描写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叛逆行为集中体现在汤姆和哈克两者身上纵观整部小说,汤姆离经叛道,不是村落里的“模范儿童”,因为模范男孩的言行如是:“走在最后面的是模范男孩威利・玛弗森,他对自己的母亲体贴入微,仿佛她是一件雕花玻璃容器似的他总把母亲领到教堂来……男孩子全都恨他,因为他太守规矩了何况,他又时常‘在他们面前被人捧得这么高’……汤姆没有手绢,他将揣手绢的孩子一律视为势利小人 相反,汤姆撒谎、逃课、打架、有门不走翻篱笆;越是不让做的,他偏要做晚上翻窗外出、课上斗甲虫、搞恶作剧;他读书马虎,成天幻想当司令和扮绿林好汉。

      这些都体现了汤姆的离经叛道但该书最具叛逆性的得数哈克贝利・费恩哈克是村里人见人嫌的野孩;他不休边幅、衣服邋遢、无拘无束:“哈克贝利・费恩随心所欲来来去去他晴天睡在人家的台阶上,雨天钻进空空的大桶里栖身他无需上学或去教堂,也不必叫谁先生或是乖乖地听话他只要想去钓鱼游泳,何时去,去哪里,待多久,悉凭自便他打架谁也管不着,夜里多迟上床睡觉全由他自己做主春天他第一个赤脚,秋天他最后一个穿鞋他永远用不着洗脸,也用不着换上干净衣裳论骂人,谁也不是他的对手总之,凡是足以使人生快乐无忧的好事,这孩子全都干过了 后来,哈克半夜跟踪印江・乔到卡迪夫山,偶然得知印江报复道格拉斯寡妇的计划幸亏他即时通报,道格拉斯夫人才幸免于难出于感恩,哈克被道格拉斯夫人收养在她家里,哈克被迫养尊处优但这却使得他万分无奈和焦躁不安:“这种处境使他得以进入上流社会――不,他是硬给拽进去,硬给扔进去的――为此他吃够了苦头,几乎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寡妇的佣人替他梳头刷衣,把他身上弄得清清爽爽,晚上还给他铺上冷漠无情的床单,上面居然没有一个小小的污斑,好让他当做知心朋友贴在胸口他得用刀叉进餐,得用餐巾和杯盘他得读书,得上教堂,说话得咬文嚼字,以致语言在他嘴里变得干巴巴的。

      无论他置身何处,都要受到文明的栅栏和镣铐的禁锢与束缚 这样的生活对于过惯自由生活的哈克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和折磨三周之后,哈克终于忍无可忍,毅然消失得踪迹全无最后,汤姆在屠宰场后面的一只桶中找了哈克此时的哈克,又回到了以往的幸福时光:“他正叼着烟斗,舒舒服服地躺在那儿他头发蓬乱,一副脏相,又穿上了快活逍遥的岁月里那身让他出尽风头的破烂衣衫汤姆把他撵出来说明他惹了多大的麻烦,劝他赶紧回家哈克脸上悠闲自在的神情顿时消失,换上了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别说了,汤姆……那种日子不是我过的,我习惯不了寡妇对我是不错,挺够矫情,可她们那些规矩真让我吃不消他要我每天按时起床,她要我洗脸,佣人把我的头发梳得光溜溜的,她不准我睡在木棚里我得穿上那些该死的衣裳,把我憋得气都喘不过来……我已经好久没溜进人家的地窖了――唔,好像几年了我还得去教堂做礼拜,真是活受罪――我讨厌那些屁都不值的布道词我在那里不能捉苍蝇,嘴里也不能嚼东西一到星期天就得穿一整天的鞋寡妇吃饭摇铃,睡觉摇铃,起床摇铃――干什么都死板得要命,真是让人受不了由此可看出,马克・吐温借两个儿童之口,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陈贵陋俗的批判与不满。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尽管马克・吐温属于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却仍有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通过描绘主人公各种奇思异想、风景如画的大自然及主人公的叛逆行为,马克・吐温间接地表达了他对当代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