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说课稿[模版](可编辑).docx

26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298869893
  • 上传时间:2022-05-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25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说课稿[模版]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说课稿[模版]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 演示实验 讨论分析 多媒体辅助 学法:观察法 探究实验法 讨论归纳法 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

      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 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 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 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分析 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举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减小摩擦力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 第二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说课教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本节知识是本章的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初学者并不容易理解教材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分辨什么情况是静摩擦力,什么情况是滑动摩擦力,以及二者数值大小的判断,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摩擦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难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二、教学方法 “点穴式教学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直接导入,明确本节目标: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前两种重力和弹力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重力和弹力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最后一个——摩擦力 学生回忆前两节课所学的重力和弹力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学习 1.摩擦 回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简要介绍摩擦的分类,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2.静摩擦力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出静摩擦力的概念强调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 根据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逐步加深对静摩擦力的学习,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二力平衡的知识,在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并不困难 提问:静摩擦力是否可以一直增大而没有限制? 学生根据现象和自身的理解可以初步回答出,当力达到一定值时木块就会运动,静摩擦力不会一直增大 教师点评并进一步给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内容 在探究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时,可以让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得出,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适当的评价和改正,对想不到的条件给予适当的提示,最终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滑动摩擦力 通过实验,用力拉动木板,使木板与木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让同学们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相互交流得到结论,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值 增加木块个数重复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也与正压力有关 将木板换成一个表面较为光滑的钢板和一个表面较为粗糙的钢板重复实验,验证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及材料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探讨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时,可以对比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来得出,强调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最终得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4.例题讲解 出示教材当中的例题,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 5.知识点回顾 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得出,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三篇: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说课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转变,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说课的内容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加速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也是本章最后一节。

      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基础上一个较大的知识跨度,其在下一节讲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牛顿运动定律中,是联系力和运动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后来的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它又是一个较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前面四节的内容学生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理解了速度的概念,并认识了速度-时间图象,能判断物体速度起来越大或速度越来越慢情况下的速度图像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物体运动学中运动的描述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材特点 教材用去繁就简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起步后的运动过程,让学生思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仿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这样就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又在此概念上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待学生日后深化之后教材展示飞机起飞、迫击炮发射等具体的事例,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慢”含义的不同同时,通过旁批提醒学生注意“物体运动的快慢”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1.2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2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5 解决问题(2)(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2 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3 逐层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金木水火土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第6单元).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1 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第3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3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 观察物体(1)(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卷(附答案).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5 解决问题(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3 乘加、乘减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6 解决问题(二)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