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第四章.ppt

48页
  • 卖家[上传人]:慢***
  • 文档编号:232419610
  • 上传时间:2021-12-3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26MB
  • / 4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知觉第四章01知觉概述03知觉的种类02知觉的基本特性目 录CONTENT知觉概述第一节1.1 知觉的定义n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n 知觉不仅能反映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按事物的相互关系或联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对该事物的完整映像例如,人们对苹果的多种个别属性的信息进行综合,加上经验的参与就形成了“苹果”的整体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1.2 知觉的加工形式n 刺激驱动加工也称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例如,当你听到一段有特色的音乐,就能知道是哪首歌n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一)刺激驱动加工1.2 知觉的加工形式n 概念驱动加工又称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知觉者的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路过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头发颜色等与你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即可。

      n 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二)概念驱动加工1.3 知觉的活动过程(一)知觉链n 知觉链是指组成知觉活动过程的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人们形成正确知觉所不可或缺的外界环境是指在环境中作为知觉来源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特征、位置及其分布外界环境中物体的各种属性,通过中介物(如光、空气、力、热等)传递到人的感觉器官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相互作用的过程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大脑对传入到皮层相应透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1.3 知觉的活动过程(二)格式塔的知觉理论n 格式塔的知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威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n 他们认为,人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尽可能地运用简单的方法去“整体”地认识外界事物,遵循“概略”规律并受神经系统的制约1.3 知觉的活动过程(三)构造主义的知觉理论n 构造主义知觉理论强调先前经验对知觉活动的重要影响,一个人把记忆中的先前经验参与到由刺激所诱导出来的知觉之中,从而构造出某种知觉图像n 构造主义知觉理论认为,有组织的知觉是从一个人的记忆中选择、分析并添加某些刺激信息的过程,而不是格式塔知觉理论所认为的是大脑组织的“概略”规律所引起的自然操作结果。

      当人们知觉外界物体的细微特性和特点时,往往借助记忆中的过去经验作“任意选择”,因此,同样的刺激物可以由于知觉者各自经验的不同而被构造成不同的知觉图像1.3 知觉的活动过程(四)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n 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由巴甫洛夫创立,该理论认为,知觉是知觉者借助动作行为习得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习得的经验影响和指导着的知觉活动例如,儿童在视觉发展的早期阶段,眼球运动并不倾向于追随物体的轮廓线条,而是全神贯注在面前的图形特点上,先是用手指来触摸和描绘某物体模式的轮廓,然后才用眼球运动来代替这种手指的活动n 这些理论假设已在儿童、恢复视力的成年人以及脑损伤后重新获得视觉的患者身上得到了证实这说明活动及由动作行为而导致的学习经验对知觉活动来说是重要的1.3 知觉的活动过程(五)吉布森的知觉理论n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的环境是由具有结构的表面组成的n 在观看三维空间的客观环境时,其表面是有结构的,它为知觉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如鹅卵石街道、近宽远窄的火车轨道等,知觉者在认识这些结构表面的同时确定该事物因此,知觉有赖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又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水平有关n 但吉布森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并不像动作行为知觉理论所说的由运动导致知觉,而是知觉指导了运动。

      知觉的基本特性第二节2.1 知觉的选择性n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把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n 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都进行反映,而只对其中某些刺激加以反映,这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些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地知觉外界事物一)知觉选择性的概念2.1 知觉的选择性n 人从纷繁的刺激中主观地选择某些刺激并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被选择的刺激就是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就是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相比,形象清楚,好像从背景中突出出来,而背景则变得模糊不清n 知觉对象和背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着转换,以保证有意义的事物成为知觉对象n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二)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2.2 知觉的整体性n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例如,在绘画作品中,“刮风”现象一般都通过作品中的其他事物(如倾斜的树枝、花木等)来体现n 在知觉对象时,即使没有掌握事物的所有细节,只要具备组成对象的关键组成部分,便可形成完整的感知。

      例如,在唱歌时,即使有个别走音现象,也仍然能辨认出是哪首歌曲2.2 知觉的整体性n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做过许多研究,提出知觉是按照以下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 接近原则:两个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接、连续或相邻,可以造成人对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的知觉 相似性原则:即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状上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2.2 知觉的整体性 共同命运原则:即以相同方向运动的成分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相似性原则基础上的组织过程,是其在运动成分上的运用,如游动的鱼群和飞行的鸟群等 对称性原则:平衡对称的图形与非对称图形相比,更易于组织在一起形成图形 闭合原则:人努力将一个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 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组2.3 知觉的恒常性n 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例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当他站在3 m、5 m、15 m的不同距离时,在视网膜上的像因距离不同而改变,但是,我们知觉到这个人的身高却是不变的一)大小恒常性2.3 知觉的恒常性n 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受视网膜像形状改变的影响。

      例如,一本书不管从正上方、左边或是右边看它,我们都能知觉到这本书是长方形的二)形状恒常性n 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例如,在强烈的阳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大于黄昏时白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是,我们仍然把煤块知觉为黑色,把粉笔知觉为白色三)明度恒常性2.3 知觉的恒常性n 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人们仍把它感知为原来的颜色例如,不论在黄光照射下还是在蓝光照射下,我们总是把国旗知觉为红色的n 除视知觉外,知觉恒常性还表现在其他知觉领域中例如,当转动头部的时候,虽然声音对听觉器官的作用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感到声音的方位并没有变化,这是方位知觉恒常性现象n 知觉的恒常性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人们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四)颜色恒常性2.4 知觉的理解性n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人们对知觉对象产生理解,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反映一个经验、知识都很丰富的人,会对事物知觉得更加深刻n 在言语知觉中,知觉的理解性非常明显例如,做单词缺失字母的填空题时,只有对整个句子进行理解把握,从而推断出单词的意义,才能知道缺失的字母。

      n 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有助于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知觉的种类第三节3.1 空间知觉(一)形状知觉n 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形状轮廓的反映人在注视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眼睛观察物体时沿着对象的轮廓进行运动的运动觉等都提供了对象形状的信息,加上以往知识、经验的统合作用,就形成了形状知觉3.1 空间知觉(二)大小知觉n 大小知觉是人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量方面变化的反映它是靠视觉、触摸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实现的,其中视觉起主导作用n 感知一个对象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这个对象投射在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大的对象相应地在视网膜上得到较大的视像,小的对象相应地得到较小的视像;另一方面取决于对象的距离,视像的大小与对象的距离成反比,对象远时视像变小,对象近时视像变大3.1 空间知觉(三)深度知觉1单眼线索(1)肌肉线索n 肌肉线索来自肌体内部晶状体的调节当眼睛聚焦于近距离和远距离物体时,晶状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看近物时,晶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晶状体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这些感觉的变化能够帮助判断1.2 m以内的距离,超过1.2 m,这种调节作用就几近失效,或产生错觉。

      3.1 空间知觉(2)图形深度线索图形深度线索是指在绘画和摄影作品中传递有关空间、深度和距离信息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线条透视平行的两条直线看起来会在远方聚合,远处的聚合也说明距离很远3.1 空间知觉相对大小如果画家要画出不同距离上两个大小相同的物体,则把距离较远的物体画得小一些3.1 空间知觉遮挡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被遮挡物则远些上下位置在绘画中,处于上部较高的物体更容易被知觉为处于较远处这个特征可以解释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垂直线比同样长度的水平线更长3.1 空间知觉结构级差级差是指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在任何表面上,随着距离的增加,都会产生远处密集和近处稀疏的节后密度级差例如,站在鹅卵石路上,脚边的鹅卵石路面看起来粗糙,而远处的路面鹅卵石显得较小,排列得比较紧密3.1 空间知觉空气透视空气透视是指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颜色上的衰变现象由于空气层的蓝灰色彩的影响,观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离我们越远,能看到的细节越少,物体的边缘越来越模糊,且颜色越来越淡不过,空气透视与天气的好坏有很大关系天高气爽,空气透明度大,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近些;阴雾沉沉或风沙弥漫,空气透明度小,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远些。

      3.1 空间知觉明亮和阴影在绘画中运用明暗色调,把远的部分画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画得色调鲜明些,以造成远近和立体感的效应3.1 空间知觉运动视差运动视差是指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映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当周围环境静止不动而观察者的头部或身体移动时,由于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物体的视角变化的差异(近物体视角变化大,远物体视角变化小),便引起相对运动视差例如,坐火车或汽车时观看窗外景物,近处的电线杆向后飞驰而过,而远处的田野、山脉则移动比较小或几乎不动3.1 空间知觉2双眼线索(1)辐合n 当眼睛注视远处物体时,视线是平行的;当眼睛注视15 m以内的物体时,双眼必须向内侧会聚,以对准物体,称为辐合n 辐合由与眼球相连接的一个肌肉群控制,这些肌肉将眼球上的位置信息提供给大脑,以此判断距离如果将一支笔由远及近靠近双眼,在这个过程中,能体验到控制眼睛辐合的肌肉运动及紧张感3.1 空间知觉(2)立体视觉n 视网膜像差是指物体投射在左、右两只眼睛上的视像之间的差异,这种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最基本的依据人的左、右眼睛间大约有6 cm的目间距,因此,它们接收到的物体形象会略有差别而大脑的视区中有一些细胞负责发觉左、右眼视网膜像之间的差别,当双眼视网膜像统一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时,三维立体视觉便在这无数微小差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