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doc
23页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设计)题题 目目 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学生姓名 张敏 学 号 20081303028 院 系 遥感学院专 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指导教师 葛云健二一二二一二 年年 五五 月月 二十六二十六 日日2声声 明明本人郑重声明:1、 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没有抄袭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张敏 日 期: 2012/5/26 3目目 录录引言.11 综述.111 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解析.112 国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113 国内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2131 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2132 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模型研究.314 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演变动力.42研究区概况.43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531 建国前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532 建国后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64驱动力分析.84人口驱动.942 经济驱动.943 政策驱动.105南京市地域发展条件综合评价.1051 数据来源.1152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11453 评价结果.1254 预测.136结论与讨论.1461 结论.1462 讨论.151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张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南京 210044摘要摘要:本文以南京为研究区域,介绍南京市发展的变化历程。
分析南京市地域结构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力因子,选取 1998 年与2008 年南京市统计数据,运用综合因素评价法,绘制南京市分区县地域综合发展条件图,对近十年来南京市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南京市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南京市地域规模不断扩大,在未来近几年内,南京市将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开发江宁、江北、仙林 3 个副城关键词关键词:城市地域结构; 南京; 驱动力; 综合因素评价法引言南京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本文为了研究南京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研究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条件变化的历程,分析各驱动因子如何驱动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发生变化,确定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的驱动力运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依据综合评价得分了解南京市分区县的综合发展条件情况,在此基础上定性预测未来南京市城市发展的可能方向对未来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1 综述11 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解析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地域内,与各种功能活动相应的地域分异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等,城市地域结构是一个动态过程1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最普遍的认可即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城市地域结构(或城市形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212 国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最初的城市地域结构学说,应追溯到杜能(JHvonthunen)的农业区位论15这种理论至二十年代开始系统化,以后不断丰富,城市地域结构的学说也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出现和发展表 1 国外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213 国内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131 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中国学者致力于对国内城市的地域结构进行反演,在研究的基础上为现阶段城市地域结构提出优化建议杨吾扬等从区位论的角度研究城市地域结构,提出“在资本主义阶段,集聚效应使城市地域结构分异为自发的功能区和地段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对立逐渐消失,居住区的差别大为缩小,但由于社理论主要内容模型人类生态学以人类生态学观念为基础建立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注重于由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种族等因素决定的社会阶层和团体在住宅区位选择上的竞争与分化。
现代的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城市地域理想化结构,这一模式反映城市扩展、经济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另外还有一种多核或多中心城市地域结构分散集团模式15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EG Ericken 的折衷学说、LFThomas 的三地带学说城市地域理想化结构分散集团模式社会物理学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入社会问题的空间分析中,引力模式分析和预测空间流(货流、人流、信息流等)的一种理论,潜能模式则主要是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遇或概率引力模式、潜能模式、WGHansen 的通达性模式、DLHuff 的商区模式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知识,基于古典的价格与地租理论,从厂商与居民两个角度研究分别确定他们的最佳区位,利用投标租金曲线,可以得到围绕 CBD 的圆环形土地利用模式现代学者分析城市输出产品与价格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对城市土地竞标地租曲线的影响和相应的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斯科特(AllenScott)从关联性的角度来解释因集聚经济原则导致的区位会聚和再聚集17圆环形土地利用模式地理学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在地理学相关理论上建立起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体的等级与规模的研究为基础。
现代学者在地理学基础上建立的主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1621 世纪中以后,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得许多国家在大中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镇和反磁力中心的中等城市在卫星城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后,城市地域结构逐渐形成了多层向心城镇体系的新模式中心地理论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卫星城镇反磁力中心3会主义仍是商品生产,功能区仍能存在,可根据空间经济性和居民生活方便性予以组织,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高效率” 他总结世界各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及其演化律,对北京现在的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提出优化建议7;曹广忠等以大连市 1980 年和 1989 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资料,采用方格法做出不同时期大连市土地利用功能信息图进行分析,回顾内部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详细分析 80 年代以来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归纳大连市内部地域结构的转型特点和模式图,探讨内部地域结构转型与郊区化之间的关系8;苏维词从基本特征、趋势、职能结构、形态结构等角度研究贵阳市地域结构的演变,探讨驱动力因子在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中的作用,分析贵阳市地域结构问题的成因,提出优化9,10;孙斌栋等在进行上海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研究中,选取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两个角度,采用分街道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岗位密度为指标,运用住宅选址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实际,对上海多中心结构提出优化建议11;石忆邵在对特大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演变研究中,从世界主要城市空间组织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对中国特大城市构建多中心模式提出建议12;吴国兵等研究不同集聚效果下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以上海为例,分析运用集聚经济效益作用机制优化城市地域结构13;陈曦等研究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物联网的发展给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预测物联网的发展将使得长春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平面”扩张向“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转变14;李振泉等研究长春市商业地域结构的历史演变,根据长春市商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城市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调整建议18。
132 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模型研究周一星、陈彦光等根据城市地域结构形成过程中各种动力的影响作用,将中国的城市地域结构大体上归纳为集中式、分散式和集中分散式三类19;许学强、胡华颖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进行因子生态分析,推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呈东曳长的同心椭圆态势20;杨永春、曾尊固在其对兰州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中,通过主要结节点因子指数、级别的统计以及对研究区均质地域均质度与紧凑度的计算,分析自然条件与工业化过程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判定兰州市的地域结构21;林目轩提出了多目标城市土地定级估价方法,以镇江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镇江市商服、居住、工业目标用地的定级估价因素及其权重值,根据竞租理论运用转换边际法确定城市的综合基准地价和最佳地域结构22;祁新华、程煜等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区位商法;第二步根据各镇(街)经济社会指标进行边缘区进一步细分;第三步根据城市意象图主要景观轴的景观梯度变化验证边缘区的划分以广州为例,对广州市地域空间格局进行划分23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国内学者不局限于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和人口密度等指标探究城市的形态特征、空间结构,还利用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研究城市中抽象的产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宋志军研究中国中小城市居民购物出行下的城市地域结构形成,以安阳市为例,结合中心地理论,运用遗传算法,解释购销动态拟合下的地域结构24;赵群毅、谢从朴等对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进行研究,利用北京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将北京都市区划分为 7 种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类型25;阎小培以广州市为例,采用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揭示信息密集服务4业发展对城市地域的影响,分析第三产业对广州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影响26;陈忠暖等研究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选取昆明市行政区划划定的城区中二环路以内的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将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概括为“四大分布特征”和“六种地域类型”27;吴世君等从仿生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地域结构与生物螺旋体结构间的关系,以安徽合肥市为例,选取围绕市中心的交通干道为研究对象,提出对数螺旋曲线方程进行计算,比较自然形成的螺旋曲线与对数螺旋曲线,最后提出螺旋体地域结构2814 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演变动力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自然、社会、人为因素等的影响,或促进或阻碍城市地域的分化,这些影响因素即为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动力15最早触及地域分化的是科尔毕(CCColby)的向心力离心力学说,指出这两种力的关系不一定呈面状扩展,更多的情况是沿交通线呈轴状,或由于地形障碍而表现为扇形或星形17。
后来泰勒(GTaylor)的时间空间学说对其进行了完善另外,影响地域分化的因素包括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和行政原因,其在城市地域分化中表现为相关力的作用3,16国内学者研究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动力,普遍集中于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2针对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动力,国内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杨上广提出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与分异的综合动力模式,包括政府力、市场力、个体力和社区力4;张庭伟发现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包括政策、经济、技术发展因素的影响,即“所谓政策力 、 经济力 、 社会力三者共同作用”5;吴良镛将我国城市的更新归结为 3 个积极性(开发商的积极性、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市场的积极性)的推动14;耿慧志认为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是政策力、经济力、社会力综合作用的结果19;张兵从利益主体论的角度,认为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动力主体有政府、城市经济组织、居民 3 种类型;石崧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要由政府、企业与居民构成6;袁丽丽认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 3 个利益主体构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是在其互相作用产生的合力下形成和演变的42研究区概况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宁镇(镇江)丘陵地区,东临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连太湖水网,北接江淮平原,“黄金水道”长江穿越境域,距入海口 380 公里。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著名古都,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市境内共辖 11 个市辖区、2个县,其中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八区为中心城区 南京具有 2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