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15页书院(国学小学)项目可行性报告一、主旨近日,教育部已把教育的目标,正式调整为“立德树人”本方案根据二000年二月十九日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11日)》等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教育三面向”,在“教学减压”的前提下,全面引入并借助中华古代传统小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进现行小学的教学内容及其施行机制,以期把“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立德树人”的终极旨归落到实处二、教学基本理念教学观念,基于对教育的全面性及本质性的思考希望能通过对人性的整体了解与观照,找到简捷方便而成效深远的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性情端正,才华洋溢,品学兼优1、国学是爱的教育中国传统的教学,时代久远,至少可以推到伏羲教什么?教五伦关系中国传统教育五千年就是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于做人的学问五千年,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族群,能够安定,和睦相处,互助合作,靠什么?靠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就是爱。
爱的教育的内容就是伦理伦理当中首先要讲“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儿女对于父母的爱,这是天性这种爱的天性就是教育的原点,中国教育的起源从这开启五千年来,一直到清朝末年还是教这个,世世代代都遵守着这个教学的纲领然后推演至五伦、八德,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全是从父子有亲发展出来父子有亲那个亲爱是个根,然后分成枝,“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它的枝叶所以传统教育就是现在人讲的爱的教育佛家讲慈悲为本,慈悲就是那个根,就是这个爱古今中外的圣人,讲到最究竟的时候,都是这件事情2、国学是道德教育传统文化的根本点是德育,其入手处在于日常生活人伦什么是道德?法性是道,随顺法性是德所谓法性,就是大自然,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运行在这个世间,一年春夏秋冬,那是大自然的运作随顺大自然,人就能得健康,这是德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然的落实在人事上,伦理是道父子、夫妇、君臣(领导与被领导)兄弟、朋友,这是“五伦”,讲人与人的关系五伦关系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是自然而然的不但人有,畜生也有作人做事遵循这个天性,就是德遵循这个天性并把它内化,成为人的自觉的理性,就是教育的功用。
而有无这种自觉自律并把它内化为潜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礼记》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道理所在3、国学教育的目的第一个目的:希望“父子有亲”的这种亲爱,这种出于天性的亲爱,能保持一生不会改变,永恒的保持而不变质第二个目的:希望将父子有亲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从而知道爱父母、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再扩充到爱一切众生《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那就超越国家、种族、宗教的界限,只要是人都要真诚的去爱他爱他,就不会害他;爱他,就能宽恕他;爱他,就能够谅解他从而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尊师是父母教的爱父母不爱老师,父母就不舒服,于是这也是儿女的不孝孝顺是老师教的,若不孝顺父母,老师就不喜欢,于是这也是弟子的不敬一个人是两个人教出来的一个是根教,一个是本教,根教在于父母,本教在于老师作为枝叶的孩子由此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把“孝亲尊师”找回来,教育理念就能回归中华文明;把“孝亲尊师”找回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传承;把“孝亲尊师”找回来,人类社会就有救4. 国学教育的目标教学的目的是教人成圣成贤成君子,不是教升官发财,不是教赚钱养家中国古人读书目的不是求知识,而是开慧、明理、见义。
义是义理,明白它的义理如果开慧到彻悟,那是见到自性、见到法性、见到本性,就是得道5. 国学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是我们中华祖先世世代代教学的最高指导原则1)人之初,性本善圣贤教育,首先肯定人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指没有丝毫欠缺,智慧、德行统统是圆满的教育若能够使我们从习性的不善,回归到本性的善,就成功了(本善是圣贤君子上上的本善,就是圣人,孔子作代表;中等的本善,就是贤人,孟子作代表;第三等的本善,就是君子把人教得符合这个标准,教育就成功)2)性相近,习相远从性上来讲大家都一样,都是本善不善是习性,就是习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你跟哪些人在一起,就去传染来他的习气所以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习性离你的自性、本性愈来愈远3)苟不教,性乃迁迁是变易、变迁如果不教,本性的圆满就会欠缺,迁移,演变成不圆满的习性所以一定要教好人是教出来的,圣人是教出来的4)怎么教法?教之道,贵以专一段时间内只能学一样,一门专攻尔后才能旁涉其它以求广博;而广博的的目的还是去繁返约,“复归于无物(语出《老子》)”《礼记》中的《学记》告诉我们,“七年小成,九年大成”,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为什么?每天头脑只想一桩事情,专注在这个事情,专注久了就是定,佛经上叫三昧。
得三昧之后,三四年之间可能开悟即使不能大彻大悟也能大悟大悟就真能解决问题没有学的东西,一看一听统统明了、统统知道这是东方人的方法,西方人没有不断的熏修,不断的重复,正是古人所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都是经验之谈,一千遍念下去就懂了要问为什么会懂?因戒得定,让你念一千遍这是戒,是教诫,一千遍念了就得定,定就生慧,慧就豁然大悟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不例外,都主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与西方人的教育理念不相同为什么?佛家讲智慧有两种,根本智和后得智根本智是智慧之体,后得智是智慧之体的作用智慧之体是什么?《大学》里讲是定定生慧,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定是属于根本智6、认定经典在文化传承上的重大意义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重要特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不管要承继自我传统,或要吸收外来文化,其捷径便是直接从各民族的经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头活水尤其中国的经典名著,不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读中国经典,有助于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志趣,培养一个人的敦厚好学精神此外,中国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从西方经典作品之研读入手7、认定读经的品德教育功能,并先之以《弟子规》等古代传统小学教育对孩子而言,对现实的文化困境而言,《弟子规》是最简单易行的德育之门。
传统的“古小学”,其基本和首要的内容,正是弟子规;而文字辞章之学倒属其次《弟子规》要从小教!哪一天开始?小孩生下来那一天开始这个教育的时节因缘一定要抓住,错过这个机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再教他就很难!刚会说话、刚会走路,恶的习惯都还没有养成,就要教他守规矩教他怎么坐,教他怎么站,所以《弟子规》是生活教育,从生活当中教孝、教敬小孩,德行是基础,必须在三岁之前就要建立,三岁之前没有建立,亡羊补牢还来得及,那是七岁之前;七岁之前在伦理道德上要没有扎根,就困难了所以这是真正的扎根教育,一天人、和内外、尚中庸的中华文化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小孩读经一定要他把弟子规做到,做到之后再教他读经弟子规从前是身教五、六岁他的根已经非常好中国这种教学法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对小孩就是教他玩,所以很活泼中国孩子从小就学成小大人,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规规矩矩的有的人会说,“这个小孩教坏了,你看一点活泼都没有!”但天下太平是这么教出来的所以不一样,不相同教育学家都知道,所谓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等重要的人格因素,原是很难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来教的这种有关德性的成长,是在一种陶冶、熏习、或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
当然,最好是有人,可以作为榜样,来做身教不过,一般的家长老师,是不足以完全担当这种重任的(所以集团现已办有家长课堂以补其缺)经典教育的教材中,往往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让儿童琅琅上口,濡染于心,等于把圣贤请到家里当家教,辅之以《诗》(《诗经》)化的传统农耕和礼乐祭祀等系列活动,是一种极见功效的德性熏陶教育要培育一代有理想、有爱心、有品格、有担当的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弟子规》札下根基8、认定文言与白话的兼容性,而且认定文言文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文言本来就是从白话提炼出来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话文的基础过去乃至近代之文学家思想家,如胡适、徐志摩、鲁迅、老舍、钱锺书、沈从文等名家,皆是文言与白话兼擅,而且先有文言的功底才成就白话之水准,所以白话文不应与文言文形成对立何况举凡经、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文献,几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读文言文,就几乎等于不能读中国书而不能读中国书,等于不能了解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偏重白话文教育,使得国人普遍欠缺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严重断层所以恢复国人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是民族自我寻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长文言之能力,经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为经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范本。
除此之外,经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荟萃,并且是民族智慧的源头,因此,经典教育将同时具有增进语文能力、培育人文教养、契接民族智慧的三种功能9、认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学性虽然心理学家对人类如何学得语文的详细过程,犹未完全明白但人类一直都从出生开始,很自然而方便地在做复杂的语文学习此种天生的强大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语言天赋而这种天赋能力,以婴儿最为强大,随年龄之增长而递减,至十三岁则几乎丧失这种天赋,若要增进语文能力,必须痛苦而艰难地学习众所周知,有关“语”的部份,大体而言,任何母语,在三岁之内即可学会;如有适当环境,六岁之内甚至可以学会多种语言而有关“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认识和书面语言的学习,亦应在三至十三岁之间,可以奠定一生的根基零岁至十三岁,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只要不错过这一教学的适当时机,高度的语文能力,是可以很自然而容易地培养出来的有关语文的学习,最重要法则的是多接触多熟习从大量长久的接触中,自然培养出语文的亲和力与敏感度总之,中国人学习中国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自古如此10、认定儿童是经典教育最佳年龄如上所言,因为语言的学习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潜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让儿童接触涵义丰富的经典之作,对其一生的文学素养的蕴酿,及人格智能的陶育,意义深远。
因此,当前在海内外许多家庭中,体制外的零星的经典教育,也是以儿童为主的据大略之估计,当前海内外,包括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欧澳美加华人社会,已有上千万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长及老师之意料11、认定儿童经典教育教法的简易可行性基于对儿童心理的确实认识,为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儿童经典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读,不必求懂老师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读;而儿童也只是跟着读、反复读这样,老师便很容易教,儿童也很容易学而且不论是教的人还是学的人,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有所长进,所谓教学相长,莫此为甚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所以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儿童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琅琅书声,与唱儿歌无异,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而反复多次,即能背诵,会背诵时,更是乐之不疲若常加复习,至于终身不忘,将成为一生的文化资产现在一般成人认为文言难读经典难解,其实并非文言经典之难,乃因自小不曾接触之故,所以为了不让下一代将来有难懂之叹,理应从现在起让他读经。
12、认定经典诵读的潜能开发功效从教学方法上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