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生物与地史学重点名词解释及论述题.doc
10页一.名词解释1.石化作用 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化石作用,形成化石2.遗传: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具有自身复制的能力,能使种在各个世代中保持自身的特性变异:同种个体的基因类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各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个体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3.地理隔离: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生殖隔离:居群间由于基因型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5.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性态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通过遗传积累加强适应环境的差异,促使居群的基因库发生重大变化,为形成新种准备了条件6.微进化:由线性分支(如种族分支或新种形成)或种系转换引起的发生在种内乃至新种形成的各种变化7.宏进化: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作用下引起的大尺度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8.成种方式:渐变式,突变式,种的形成方式9.种的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10.集群灭亡:在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11.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上12.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其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13.地缝合线: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
14.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15.磨拉石沉积: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红色的)为主,即为磨拉石沉积16.复理石建造:沉积建造的一种类型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 17.群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18.生物链:一定的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9.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20.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21,沉积相: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22.瓦尔特相率: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地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大意是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和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23.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24.小间断:指在沉积过程中比较短的间断,出现在一套连续的地层中。
25.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26.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27.顶峰带:指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不包括该类化石最初出现和最终消失时的地层28.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29.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30.谱系带:含有代表进化谱系中某一特定化石的地层体二.简述题1.什么是化石?理解化石的概念需要注意哪两点?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注意要点:a 必须与古生物相联系,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是由生物生命活动所产生并保留下来的痕迹b 古生物化石必须距今 1万年以上,化石保存于地史时期地层中,埋藏在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生物遗体不是化石,人类史以来的考古文物一般亦不作为化石2.化石的保存条件?㈠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㈡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PH 值小于 7.8 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
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㈢时间因素:生物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长期埋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㈣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但被粗碎屑物质埋藏,由于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埋藏,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㈤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3.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2、模铸化石,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一类是印痕化石,即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部分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内模指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
第三类叫做核化石,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称为内核,它的表面就是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性状大小相等,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第四类是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全被溶解,而又被另一种矿质填入,使填入物保存贝壳的原形及大小,这样就形成了铸型3、遗迹化石,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4.生物的自然分类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做的分类称为自然分类5.化石的命名原则?属(及亚属)以上的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表示,即用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则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本名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应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大写6.举例说明生物分类的单位?以老虎为例:界 1758(动物界) 、门 1874(脊索动物门) 、亚门 1758(脊椎动物亚门) 、纲 1758(哺乳纲) 、目 1821(食肉目) 、科 1817(猫科) 、属1816(豹属) 、种 1758(虎种)7.生命起源的两个途径?1)银河系别的星球的生命(细菌或孢子)通过辐射压力或者附着于陨石上传播于地球而后发展演化 2)地球上的无机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后来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转化为有机体。
8.早期生物发展演化的四个阶段?四大飞跃 1)最早生物的出现 2)早期少高恒无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 3)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 4)后生动物的出现9.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形式?⑴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第一幕,小壳动物群出现,从无壳到有壳的另一次飞跃;第二幕,5.3 亿年前产于我国云南澄江寒武纪早期地层中的“澄江动物群”⑵ 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⑶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10.简述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进化论已阐明,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原始的单细胞祖先生物界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同时生物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进化是指生物由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生物又逐步改善其体制的发展过程2)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行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陈陈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一灭亡的类型不可重新出现,这就是进化的不可逆型3)相关性和重演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性;个体发育时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
4)适应与特化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11.概括说明什么是原生动物?1)原生动物是一类与多细胞动物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动物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 2)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 3)个体微小 4)分布广泛原生动物门分类及各门类代表?1)顶复虫门 2)微孢虫门 3)纤毛虫门 4)肉鞭毛虫门(Ⅰ放射虫纲Ⅱ有孔虫纲——筳目:小泽筳,古纺锤筳)12.蜓壳轴切面的形态?1)纺锤形 2)圆柱形 3)球形 4)方形 5)透镜形13.简述蜓类的研究方法?筳类具包旋壳,只能在各种切面上进行内部构造观察和研究轴切面:即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于旋轴的切面弦切面:未通过初房而平行旋轴的切面14.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横板珊瑚全是复体,也分为块状和丛状两类,块状复体个体横断面多为多角形、半月形,复体外形有球形、半球形和铁饼形等,丛状复体的个体为圆柱状,复体外形有苼状,枝状及链状等横板珊瑚隔壁不发育或无隔壁,但横板是最发育的构造,其横板发育完整的有水平状、下凹状、上拱状,不完整的有交错状、漏斗状及泡沫状横板珊瑚另一主要特征是具有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相互连接的一种特征,为联接构造(共骨) ,分为联接孔,连接管,连接板 3种。
15.简述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原生动物是一类与多细胞动物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最低等的真核细胞动物,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具有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技能,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个体微小,其身体由一团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有些原生动物细胞质内具有骨架或具有坚硬的外壳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有的营寄生生活16.简述横板珊瑚的主要特征?横板珊瑚全是复体,分为块状和丛状横板,珊瑚隔壁不发育或无隔壁,横板是最发育的结构,具有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互相联接的一种特征构造即连接构造17.菊石缝合线的类型?1)鹦鹉螺型 2)无棱菊石型 3)棱菊石型 4)齿菊石型 5)菊石型18.软体动物壳体定向方法?1)一般喙指向前方 2)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 3)放射线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防扩散 4)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5)有耳的种类后耳大于前耳 6)外套弯位于后部 7)单个闭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两个闭肌痕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19.三叶虫:身体扁平,披以坚固的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20.腕足动物和双壳类的区别:腕足 双壳1)单瓣壳 大小不等 两侧不对称2)双瓣壳 大小不等 大小相等3)双瓣 分背腹 分左右4)对称 垂直两壳结合面 位于合面5)固壳 肉茎孔 足丝双凹6)齿槽 分别在不同壳 在同一壳上间列21.笔石枝生长方向可以分为几种形式?1)上攀式 2)上斜式 3)上曲式 4)平伸式 5)下曲式 6)下斜式 7)下垂式22.脊索动物门的一般特征?1)身体背部具一条富弹性而不分节的脊索支持身体 2)具背神经管,位于身体消化道的北侧,脊索就在它的下方 3)具咽腮裂23.两栖类的进步表现?1)有肺,可以在空气中呼吸,也靠湿润的皮肤帮助呼吸 2)具有支持身体和运动的四肢 3)早期两栖类身披甲或硬质皮膜来防止水分蒸发,现在种类则靠生活于阴湿处和分泌粘液进行保护。
24.爬行类的典型特征?1)头骨高 2)脊椎骨大部分或全部由侧锥构成 3)原始的爬行动物有两块荐椎骨,进步的多达八块荐椎骨 4)肩胛骨和乌喙骨显著加强匙骨锁骨缩小或消失 5)体外背覆角质的鳞甲25.哺乳动物的进步表现?1)恒温、哺乳、脑发达、胎生(除单孔类外) ;2)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牙齿分化,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4)身体结构比爬行动物更为进化和坚固,一般具快速运动的能力26.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