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参考.doc
28页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初三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3、时习:经常地复习4、说( ):“悦”的古字,愉快5、愠( ):生气、发怒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8、日:每天9、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10、信:真诚,诚实11、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4、殆:有害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18、弘毅:刚强,勇毅19、凋:凋谢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成语:造句或写话:__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答案:1、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课文下面注释:1、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2、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3、 缤纷:繁多的样子4、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5、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6、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7、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8、 俨( )然:整齐的样子9、 属:类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13、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4、要( ):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7、具言:详细地说出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及郡下:到了郡城21、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3、遂:终于24、规:计划25、未果:没有实现26、寻:随即,不久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文后练习: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 不足为外人道也附加练习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答案1.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2.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三)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四)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5、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6、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9、金经:指佛经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1、案牍( ):官府的公文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16、蕃( ):多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18、染:沾染(污秽)19、濯( )清涟( )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22、亵( )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23、焉:助词24、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27、噫( ):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文后练习: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 孔子云:何陋之有?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3. 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