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较量:“捷克式” vs “歪把子”.pdf
12页较量:较量:“捷克式捷克式” VS “歪把子歪把子” “捷克式”——ZB26 轻机枪全貌其外形和基本结构安排与后世大多数轻机枪一致,这也是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捷克式”的原因 “捷克式”的正式名称是 ZB26 轻机枪,因其制造国捷克而得名它的前身是普拉加 M24 轻机枪,1924 年由设计师瓦克拉夫· 霍利克研制成功,由捷克布尔诺武器公司生产,“ZB”是捷克和布尔诺两个词的开头字母它的改进型号称为 ZB30,主要是将活塞、枪机框改进为一个整体结构歪把子”同样也是俗称,它是南部麟次郎主持设计的日本第一种自主研制的轻机枪,于 1922 年定型,按日本纪年法当年是大正 11 年,故定名为大正 11 年式轻机枪该枪由小仓兵工厂生产,1920 年代中期装备日军虽然二战后期日本研制了性能更好的 96 式和 99 式轻机枪,但由于产能有限,大多数“歪把子”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捷克式”与“歪把子”都是上世纪 20 年代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的武器,这使得两者的对比建立在一个合理基础之上,而且它们共同经历过整个二战,特别是都曾在中国战场上广泛使用,并在实战中多次交手,相互间的较量持续了 10 多年时间,因此它们性能孰优孰劣,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中国人。
在比较之前,先来看一下两枪的主要诸元:ZB26 为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闭锁,全枪长 1165 毫米,枪管长 602 毫米,全重 9 公斤,理论射速 500 发/分,发射 7.92 毫米毛瑟步枪弹,初速 830 米/秒,使用 20 发直弹匣供弹,可以单、连发射击歪把子”也是导气式武器,但采用立楔闩闭锁方式,全枪长 1067 毫米,枪管长 428 毫米,全枪重 8.85 公斤,理论射速 530 发/分,发射 6.5 毫米有坂步枪弹,初速 730 米/秒,使用 30 发供弹漏斗供弹,只能连发射击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由于设计年代相近,它们的相同点很多,比如都是早期专门设计的轻机枪,都使用各自的主流步枪弹,性能较为完善等等,同时它们也有着弹容量小、火力持续性差,体积重量较大、结构复杂等共同缺点至于具体性能,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逐项对比: “歪把子”——大正 11 年式轻机枪其外形虽然比较特别,但也并非绝无仅有,与早期的法国哈其开斯 M1909 机枪较为相似,接近于轻型化的改用两脚架的重机枪 一、威力和精度一、威力和精度 “捷克式”发射各种 7.92×57 毫米毛瑟尖弹,弹头重量在 10-12.8 克,初速为 830 米/秒,枪口动能超过 3400 焦耳,而“歪把子”发射的是 6.5×50 毫米三八式有坂步枪尖弹,弹头重约 9 克,枪口动能在 2600 焦耳左右,明显低于前者。
有坂步枪弹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小口径”枪弹,其弹壳较短、弹头细长,其优点是后座力小、射击精度好,但这种枪弹用在以压制敌人为主要目的的机枪上,就明显感觉到其威力不足,远距离上杀伤力小,而且日本战时生产的枪弹工艺性较差,在发射时的高压作用下,弹壳容易断裂,所以包括“歪把子”在内的日式机枪上大多有油壶这个部件,用以在枪弹进膛前对其表面进行润滑而“捷克式”使用的 7.92 毫米尖弹由于初速高、弹头重量大,因此存能性好,对远距离目标的压制能力和威慑性远高于 6.5 毫米枪弹,这也是日本后期专门开发 7.7 毫米的 99 式轻机枪的主要原因但 7.92 毫米枪弹重量偏大,加上战斗状态下“捷克式”的枪弹是装在弹匣内携行,故在同等负重条件下,其携弹量相对使用 6.5 毫米枪弹的“歪把子”要少一些 11 年式轻机枪的供弹漏斗是早期机枪众多供弹形式中比较独特的一种,但也并非独家专有,图中所示的是苏联德普轻机枪的一种试验型,使用与“歪把子”几乎相同的 25 发供弹漏斗捷克式”的早期试验型使用的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直弹匣,而是装在圆形弹鼓中的布质弹带 从后上方看去的“歪把子”供弹漏斗左上方的圆勺状装置是压弹杆手柄,漏斗右侧的圆形物体是油壶盖,再右侧是弧形表尺。
在精度方面,“捷克式”的枪管和瞄准基线都比较长,瞄准时也较“歪把子”方便一些,而且射速相对较低,因此前者的精度要比后者高出一筹在保留至今的相关史料中,日军对中国军队“捷克式”机枪的火力与准确性都有很深刻的印象但“捷克式”的后座力很大,发射时后座比较明显,为抵消后座力其枪托底板内装有减震弹簧,加上它的雪撬板式脚架底抓地能力不强,因此在连发时跳动比较厉害,不是富有经验的射手,很难用它打出理想的点射精度反观日军方面,对轻机枪等武器的射击精度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射手相对中国军队来说更训练有素,在实际战斗中“歪把子”与“捷克式”的精度应该是不相上下 “捷克式”使用比较少见的蜗轮式表尺 , 靠转动表尺轮来调整表尺缺口的高度 , 以瞄准相应的射程 “布仑”轻机枪也使用类似的表尺 二、结构原理二、结构原理 仔细比较两枪就可以发现,“歪把子”的结构要比“捷克式”复杂得多,换言之就是更为原始,更接近于轻型化的重机枪尤其是“歪把子”外形上最明显的特征——供弹漏斗这一部分,不仅零件体积小、数量多,而且加工装配要求比较精确,与其相连的枪机上相应的连动机构加工也很繁琐虽然“歪把子”的枪机部件看起来形状相对要简单一些,但其机匣内还有一个闭锁闩块,机匣对应的位置上必须要加工出相应的闭锁槽,加工难度自然提高许多。
而“捷克式”采用了相对简单的枪机偏移闭锁原理,机匣上的闭锁支撑面加工也比较容易而且该枪采用了上置弹匣供弹方式,供弹时可借助子弹自身的重力,省略了“歪把子”上结构复杂的供弹漏斗机构,在简化结构的同时,还减轻了枪械的全重因此,日本后来设计的 96 式、99 式轻机枪也都改成了这种上置弹匣的供弹方式总体说来,“捷克式”在结构原理以及零件数量、加工成本等方面,均优于大正 11 年机枪 和我们今天在影视片中看到的不一样的是,“捷克式”立姿射击时射手左手需要握住提把,以便控制枪身,并避免被枪管灼伤影视片中为渲染效果,经常让主人公采用这种姿势,其实“捷克式”的后座力很大,实际中很少使用立射,因为此时精度很差,而道具枪发射的是空包弹,基本没有后座力,相对来说要好控制得多 三、火力持续性三、火力持续性 影响火力持续性的主要因素是供弹机构的容弹量仅从容弹量来看,“歪把子”为 30 发,“捷克式”为 20 发,前者多于后者但两枪的供弹原理不同,实际使用过程有很大区别,所以还必须考察两者在战斗条件下的再装填速度歪把子”的 30 发供弹漏斗,每次直接装入 6 个分别装在 5 发桥夹上的弹夹,而“捷克式”使用预先装满的 20 发弹匣供弹。
歪把子”弹斗内的弹数比“捷克式”多 10 发,而且打空的桥夹自动弹出,没有取下空弹匣的动作,枪弹打光后,弹药手只要打开弹斗上方的压弹杆,将准备好的一摞 6 个弹夹装入,再将压弹杆盖上压住枪弹即可而 ZB26 本身弹匣容量只有 20 发,而且打完后还要有取下空弹匣的动作,在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弹数自然要少一点前述的比较是在 ZB26 的弹匣预先压满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是射手面对的是刚刚补给来的成箱的弹药,那“歪把子”就更占优势,因为日本生产的 6.5 毫米枪弹都是预装在 5 发桥夹上的,开箱后即可直接取出装枪射击,而“捷克式”还需要一个往弹匣内装弹的过程 “歪把子”的瞄准装置在枪身右侧,因此射手不得不将头部偏向右侧才能实施瞄准由于它的两脚架较长而且不可调节,因此火线较高,不利于隐蔽,增加了射手伤亡的可能性 虽然“歪把子”的供弹漏斗系统在装弹量和战斗射速上稍占上风,但也有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保养擦拭困难的致命缺点,而且弹斗损坏后将导致全枪无法使用捷克式”虽然弹匣容量小,但供弹机构结构简单,即使弹匣损坏,更换一个即可恢复射击,而且通常“捷克式”的射手都配有 6-12 个弹匣,并且有副射手帮助临时压弹,足以应付通常战斗的需要。
另一方面,“歪把子”采用漏斗供弹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与步枪弹药通用,避免再配备其他供弹具而浪费有限资源,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实际上“歪把子”所使用的枪弹与普通步枪弹并不一样,虽然两者包装样式一样,但标注不同,机枪弹为减装药弹,以便机构能够平稳工作,避免出现断壳和开裂故障而且虽然“歪把子”上有油壶,但在灰尘多和弹壳生锈的情况下,弹膛会很快磨损相反“捷克式”轻机枪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枪弹也不用涂油,而且它在弹匣插槽口还设计有防尘盖,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明显强于“歪把子” “捷克式”机匣左侧细节控制单、连发和保险状态的快慢机在小握把左侧,手不离开握把即可操作箭头所指处为枪管固定扳手,向上扳起后,再向前推提把即可将枪管取下 早期轻机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线步兵的最主要的支援武器,特别是在战斗激烈时,发射枪弹数量未免很大,考虑到持续射击时枪管散热的问题,早期的轻机枪大多在枪管上开有散热槽,“歪把子”和“捷克式”都不例外不过“歪把子”的散热槽较深,散热面积相对较大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些加工费时费力的散热槽并没有太大的效果,“歪把子”一般连续射击枪弹数量不能超过 300-350 发,而“捷克式”差不多也是在这个范围内。
不过“捷克式”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枪管可以快速更换,此时只需将枪管固定扳手转动一定角度,再握住枪管上的提把,向前一推就可取下枪管,而“歪把子”的枪管是固定的,连续射击超过一定弹数时,要么停止射击等待枪身自然冷却,要么就要用湿毛巾之类捂在枪管上给枪管降温 , 否则就会造成膛线的永久性损坏 原产的“捷克式”枪管钢质优良 , 甚至打红的枪管可以直接放在水中冷却,但国内自行仿制的产品质量就差次不齐了,而且即使是原产品,备用枪管也大多损失殆尽,所以实际战斗中在散热性方面的优势并不比“歪把子”强多少 四、人机功效四、人机功效 从两枪诸元可以看出,在全枪长和重量方面,“歪把子”比“捷克式”要稍轻便一些但在人机工程方面,两者却各有千秋由于“歪把子”枪身左侧有一个大型供弹漏斗,瞄准装置只得偏在枪身右侧,为方便瞄准,鱼尾形枪托从握把向后的部分也不得不偏向右侧,这也是该枪为何称为“歪把子”的原因但该枪的重心却位于枪身左侧,加上枪托和枪身中心线并不同轴,其后座力传递时同时存在上下和左右两个方向的偏转力矩,同时射手不得不尽量将头部向右倾斜才能构成瞄准线,这就增加了操作难度,时间一长必然会因为疲劳而影响瞄准而 ZB26 轻机枪其枪托设计在操作时就要便利得多,且枪托底部有可折叠的肩托板,对于机枪仰俯射击转换十分有利。
捷克式”由于弹匣位于机匣正上方,瞄准基线也是偏置的,不过是偏在左侧,射手在正常抵肩姿势时就可以构成瞄准所以从枪械实际射击时的操作舒适性来说,“捷克式”要远远优于“歪把子” “捷克式”的可调节式两脚架,并可向后折叠,脚架底板为与勃朗宁 M1918 相似的雪撬板式样,适应松软地面,但抓地能力不强 “捷克式”外观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其枪管口部装有喇叭状消焰器,上面开有许多小孔,它可以显著减小连发射击时的枪口焰,而“歪把子”却没有类似的膛口装置,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其射速和所枪弹膛压均较高,所以枪口焰特别明显,在夜间这种耀眼的火光非常容易暴露射击阵地,而且会影响射手的瞄准另一方面,“捷克式”的两脚架高度可以调节,可以根据地形适时调整机枪的火线高度,而且必要时还可以向后折叠而“歪把子”的两脚架是固定式的,不能调节长短,火线高度过大,因此不利于射手隐蔽捷克式”枪身上方装有提把,且提把有一个抵近射击位置,对于携行枪支和行进间射击都很方便而“歪把子”没有提把,枪管前部也没有可以用手直接握持的部分,在射击后枪身灼热的情况下携行转移比较困难,行进间射击时也很不方便 五、编制与使用五、编制与使用 ZB26 和 ZB30 是上世纪 30 年代世界上最流行的轻机枪之一,装备和使用过的国家至少有 24 个,除中国外,大宗用户还包括德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伊朗。
但中国军队使用的型号只限于 ZB26,其中除从国外进口的原产品外,也有大量的国内自行仿制产品,并发展出了三七式、七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