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语文教材文体意识及学科反思 .doc
16页浅谈语文教材文体意识及学科反思浅谈语文教材文体意识及学科反思 “文体”是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包含体裁、语体、风格等多层次内容把文体限于体裁范畴,可分为文章文体、文学文体以及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文体”几类从文学文体角度而言, “文体意识”则大致可解释为创作、阅读主体对各体文本的形式特征与内部规律的认识、把握以及在读写实践中的自觉运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课程目标的提出,文学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提升国民个体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而主体自觉的文体意识正是文学教育优质高效的专业保障基于此种考虑,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语文教材史视阈考察文体意识的历史衍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反思,以期有助于语文学科的专业建设教材是教学文件精神的直接体现,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物化载体,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通过分析教材的编排体例及历史衍变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在此,本文以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史 1949-2000 研究丛书•中学语文卷》所提供的文献资料为依据,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以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著的 2004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中心进行回顾和考察,意在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中文体意识历史衍变之概貌,进而探索文学教育规律。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时期此为语文学科的初创时期, “文学”“汉语”分科实验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1952 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文学作品所占比重很少,教材未设单元,实行各体文章和文学作品“混编体例”,大致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诗歌、小说、剧本、文言诗文六类年版《高级中学课本文学》基于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学科教学目的认识不清和教学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1954 年 2 月,中央决定在全国中学实行文学、汉语分科教学1954-1956 年人教社自编分科教材《文学》和《汉语》 从“教材体系”看,初、高中文学教学“根据总的教学目的组成整个教材系统”初中一、二年级分别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叙述客观事物和理解、分析比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将认识文学作品的体裁作为三年级的教学重点 “三年级应较有系统地介绍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使学生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获得基本的认识 ”“教材应依作品体裁分类组织 ”[1]40 教材“目录”显示,初中共有 20 则“文学常识”,涉及各类文学体裁,特别是第五册比较有系统地介绍了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体裁,使学生对其特点有个基本了解 《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各种体裁的艺术特点”,并在教材的“教学要求”中规定:“熟识更多的著名作品,有系统地研究这些作品”。
《大纲》 “文学教学法”其中一条是:要求学生“多编人物评价提纲和情节发展提纲”这些简单的提示表明高中《文学》在初中教材系统介绍文体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构想但从整体上看,高中《文学》改变了编写体例,按文学发展史的纵向线索编排作品,穿插“文学史概述”常识,这固然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我国文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规律,但由于未能与初中的文体知识形成内在逻辑关联,有疏于知识深化和能力养成文学教育蛰伏与“工具论”盛行时期重视读写结合、强化能力训练是这个时期的教学诉求,以“教学文体”取代“文学文体”及文体意识模糊成为这个时期的总症候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 “汉语”“文学”分科被誉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改革”,由于政治形势和教材自身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夭折1958年 3 月,国务院文教办决定将两科合并为“语文”1958 年版《语文》选文内容政治化,知识短文仅剩“文章的中心意思”“文章的材料”“叙述和描写”“说明和议论”4 则,学科的知识难度和能力要求直线下降年版《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1961 年新编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是在“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背景下编写的 《文汇报》1961 年 12 月3 日发表的《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文明确了讨论结果:“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生产斗争的工具,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教学目的主要指向“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1]93-94 高中语文课本“目录”呈示为“文体混编”单元体例,每一单元之后以文章修改及语文知识短文代替了“文学常识”,教材的“工具性”特征十分明显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1963 年,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颁布,进一步确立语文“工具”性质,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其中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大纲》由此规定了教材内容:“课文以散文为主,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散文可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里所说的“散文”,乃是具有普泛性的“大散文”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此背景下编写了 1963 年版十二年制高中语文教材,这是继 1956 年文学、汉语分科之后“第二套改革最大的教材”选文以散文为主,即便是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也不再按原属文体来教学,许多纯文学作品被“散文化”,其中包括把一些文艺性散文当作“普通文”用以达成“工具性”教学目标这套教材强调掌握语文工具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无视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文体意识淡漠甚至消失,此种现象即便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也未完全绝迹。
年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 “文革”期间以政治代替语文,语文课变相为政治课,语文课本沦为“政文课本”,语文学科的专业性特征消弭无遗,由此产生了“少、慢、差、费”问题在全国拨乱反正的政治背景和语文教学此种紧急形势下,教育部于 1978 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更强调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定位于“基础工具”,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为“读写能力训练”1978 年版《语文》体现了“大纲”精神,基本沿用了 1963 年的编排思路,按照“表达方式的顺序”编排初、高中年级教材教材将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数种,文学作品划为“其他”类,文学文体特征及教学规律被语言训练所淹没年版《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1982 年版《语文》一改文体混编状貌,按文体组织单元从《教材史》所列“单元编排”来看,尽管文体分类琐碎繁杂,其中包括记叙、说明、议论、序言、纪念文章、文言文以及四种文学体裁,但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单元在各册的分布已清晰可见教学重点仍然设定为培养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1982 年版教材清晰地呈现出兼顾读写与文学鉴赏的编者意图,在从“工具论”到文学教育复归的转型时期具有过渡作用。
文学教育的学科回归与复兴时期这 20 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转型时期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所带来的单调、重复、效率低下,一部分文学作品被当作一般文章来处理,致使文章教学和文学作品教学两败俱伤等诸多问题引起学界反省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审美教育对国民个体素质的提升受到高度重视,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由此,文学教育发展呈不断上升势头,文体意识在教材中得以显现并逐渐强化和1990 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1986 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强调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将“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列入“教学目的” 《大纲》正式提出文学教育的倡议,从而为文学作品教学回归语文学科开辟了道路高中《语文》的文学作品基本按文体单元编排,兼顾了应用文和文学作品及文言文,共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言文等 9 个文体单元虽然课本的“说明”是“记叙文教学同散文、小说教学相配合”“文学作品、文言文,从阅读角度设立单元”,但从课本结构列表可见,各类文学体裁的欣赏已被列入每一册的“教学要点”。
由此可见,在经历了长期被疏离的“边缘化”境遇之后,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中逐渐回归本位这是继 1956 年文学、汉语分科之后的第二次复归,其间整整相隔 30 余年根据 1990 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精神,人教社对1987 年版的高中《语文》做了修订,突出一点是“调整文体比例,强调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占比达% “在 1983 年版课本中,记叙文体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写景记事抒情散文、小说、寓言、新闻、传记等,但回避‘文学’二字,只强调基本文体的训练,从‘记叙’的角度来讲读课文,因此记叙文占绝对主导地位而 1990 年版高中教材中,各种文学体裁开始回归它们自身的面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有独立的单元并且明确命名,不仅不回避,还积极倡导 ”[1]264 这显然与《大纲》将“审美”列入教学目的有关2000、2003 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于 2002 年正式颁布使用1996 年《大纲》关于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项包含“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等内容。
在此背景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出炉就其成书过程看,分别经历了 1997 年“试验本”、2000 年“试验修订本•必修”和 2003 年“必修本”三个阶段教材体现了浓厚的人文色彩,文学审美特征得以彰显如 2000 年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内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比例约占 60%,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得到重视从“试验修订本”各单元安排列表可见,文学鉴赏能力训练已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2003 年版教材的编排序列更为简明清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按体裁兼顾历史年代顺序,现代文学作品则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体裁编排单元,且每个单元附有文体“知识短文”,教学要点明了显豁这些表明,随着文学教育的回归,语文学科的文体意识不断增强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4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组成一个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训练、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完整体系,单元编排兼顾了文学文体和人文内涵 “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教材彰显了文体意识,单元知识重点突出并落实在“研讨与练习”中。
与之配套的 2005—2006 年版“选修教材”与文学有关的共四册,包括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和小说欣赏虽然每一册教材的编写体例各有千秋,但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文体意识,以及在文体知识传授和鉴赏能力转化方面所下的功夫综上所述,半个世纪以来的语文教材史清晰地呈现了我国文学教育的坎坷历程,其中文体意识衍变是一大表征从 1956 年在全国正式实施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到 1986年的 30 年间,文学教育在短暂的实验之后长期处于蛰伏状态;1986 年随着《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文学教育再度苏醒,此后步入正轨呈良性发展态势20 世纪中后叶,我们更多关注语言的工具性价值,重在培养学生为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得到充分认识,并被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语文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呈大幅直线上升趋势, “审美能力”培养成为语文课程“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义项文学教育在 2004 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都得到了强调过去的半个世纪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如何进一步强化文体意识使之成为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科思考。
加深对文学文体功能的多层面认识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