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进化心理学中的悲观主义色彩.docx
7页浅谈进化心理学中的悲观主义色彩 摘 要:进化心理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三种新取向之一,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学观点与研究方向,但其理论本身体现出了一种悲观主义色彩例如在对男女两性在伴侣选择和婚姻维持的心理行为机制的探究上体现出的一些人类高级情感,如爱情的缺失文章探讨了进化心理学理论中悲观主义色彩在其主要理论假设中的体现,并简要地将其与另外两种取向——后现代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对比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以推进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缺失的爱情;悲观的人性观 1 引言 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来[1],生物学界发起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人类也由此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科学家们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但从总体上来说,对于运用进化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以及社会现象,科学家们都是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且没有进行相对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一直到近十年来,西方的心理学家才开始以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石,探究人类的心理起源和本质问题[2] 心理学界对于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褒贬不一,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三种新取向之一的进化心理学试图以其理论解释心理学领域中众多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问题[3],并试图弥合心理学的某些分歧,它在促进了心理学学科融合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完全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4]。
例如其理论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人类的心理是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选择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功能的理论假说,就对传统的心理学中关于心理实质的界定提出了挑战自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运用其理论对人类行为的各个层面进行解释,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5,6],Symons等认为[7]在人类行为研究中存在着对达尔文的进化主义的误读除了研究者已经提出的局限性问题[8],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中还有一个倾向,就是其理论中缺少了“人性”的概念,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离“人”的实际越来越远文章不打算对进化心理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梳理,而是从其主要原理出发,探究进化心理学理论中体现出的悲观主义色彩 2 “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进化心理学认为“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9],这里所说的“过去”并不是通常意义上讲的“过去”,而是被进化心理学家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主要用来描述人类种系的发展进化史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过去”不仅在个体的生理和生存策略方面留下了烙印,也同样在人的心理和心理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策略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过去”就成为了进化心理学家用来探索人类心理机制的基础[10]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今天活着的每一个现代人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保存完好的“活化石”,就如同可以通过研究恐龙化石来推断它们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历程一样,进化心理学认为通过对“过去”的探究,人类就能够了解自己的祖先,从男性的狩猎与女性的采摘行为中找到进化在现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
换句话说,就是现代人的种种心理行为模式也能由自身的“过去”一一揭开答案 进化心理学家做出了一系列假设,包括人类产生茧的机制、对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偏好、配偶选择过程中的偏爱以及性嫉妒时的强烈情感等问题[11]这些观点无疑是崭新的,但同时也带有浓重的悲观主义的色彩尽管进化心理学的学者认为其理论既不同于弗洛伊德主义的早期经验决定论,也不同于极端的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而是认为“过去”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12]但环境影响之所以能对表现型特征产生影响,还是因为基因中早就储存了接受这些影响的指令归根结底,基因的功能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因此从根本上说,进化心理学的认识论是属于基因决定论的[13],既然“过去”是如此重要地起了决定性作用,以至于人类的各种心理机制,包括智力、情绪、人格以及社会功能适应力都已经在古环境下被不断选择并完善了[14],那么人类现代文明与社会文化的作用也就相应地被淡化了 3 心理进化源自适应与压力 叶浩生[15]将进化的压力归因为个体层面上的生存的压力、群体层面上的群体生活的压力以及种族层面上的繁衍的压力进化心理学认为适应是人类进化的目的,压力是人类进化的动力其理论建立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基础之上,认为人类的心理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生物是先发展出含有多样化基因的基因库,然后经由自然选择,淘汰不适合生存环境的基因类型,保留能够适应环境的优秀基因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机能也是经历了同样的进化过程,这种经由自然的压力选择出适应性的心理机能的过程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忽视了人类对自然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果说个体差异的来源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那么无论从遗传还是环境来讲,人类自身都处在一个被动的角色上,生存只是迫于繁殖与适应的压力,一切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类自身的努力无关虽然有研究者认为依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格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可塑性[16],如一个男人因为一个漂亮的妻子而产生嫉妒,怀疑她不忠,但在离婚另娶一个平凡女人后可能改变这样嫉妒的特点从进化心理学的理论看来,既然这样的“嫉妒”是由远古的祖先为了延续种族基因而逐渐进化发展而来的人格特质,那么这样的特质发生改变的唯一途径就只能是环境的再一次改变因此这种人格层面上的可塑性仍然是微弱的,况且改变也只是“可能”更多的人格理论支持的是人格的稳定论[17],这也是人格之所以存在的基础 4 生存和繁衍是基本问题wwW.Lwlm.COM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9],自然选择主要包括性选择和同类选择。
性选择是指物种内部为了实现基因的延续而寻求配偶和抚养幼子的竞争在性选择中,雄性与其他同性竞争以寻求与雌性交配的机会,在许多种群中雄性很少或根本不参与抚养幼子相反,在许多哺乳类动物中,雄性更多地担负了养育后代的责任[11]其观点显示出人类爱情——作为人类高级情感中的最纯粹的情感之一的缺失,这本质上源于进化心理学将人类的一切与之相关行为都归于生存与繁衍的目的中去进化心理学家也提到了爱情与承诺,并将爱情表达为女性获得承诺的手段[18]即女性在长期的配偶选择中,爱情是女性为了后代抚育的资源保障进化出的一种适应性功能,在这里“爱情=承诺=性、经济、情绪、基因资源”,女性对爱的需求是为了确保能获得与其为男人付出的代价相当的资源承诺[9]将爱情与资源等同在一起无疑是一种悲观的爱情观而从男性的择偶策略来看,男性在选择伴侣时偏重的是良好外貌体态与较小年龄的女性,其中优秀的外貌体态代表的是优良的遗传基因,越年轻的女性代表其生育能力更旺盛根据亲代投资分析,女性则更倾向于选择年纪较大且有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男性作为伴侣,因为这样的男性伴侣将更有可能为自己的后代提供保障,从而有利于基因的传递[19]该结论虽然并未否认两性在恋爱与婚姻选择中的其他因素,但从根本上讲,在伴侣选择中两性的共同志向,精神上的追求与兴趣爱好或是文化、宗教、信仰上的契合等其他众多方面的因素的重要作用被忽视了。
从这点来看,人与动物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只是单纯为了追求优秀基因的延续而交配繁衍 综上所述,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和行为都是为生存繁衍服务的,在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中缺乏对于美好爱情产生的描述,从恋爱到婚姻中的不忠行为再到嫉妒等心理都被赋以繁殖的色彩,男女两性的结合变成了一种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基因遗传的手段,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和行为都是为生存繁衍服务的Valerie等[16]在研究男性的精子竞争(Sperm Competition)与配偶不忠(Risk of Partner Infidelity)与男性监控策略(Male Mate Retention Behaviors)的关系中发现当男性处于更高的精子竞争以及配偶发生不忠行为的风险中时,才会表现出对配偶的监控行为也就是说,当一个男人相信他的妻子此时正在舞厅喝酒会比相信她正在办公室加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并运用诸如打更多、占有配偶时间等监控手段若说男性在婚姻关系中表现出的一切关心、体贴乃至久别后的亲热行为都是出于精子竞争的压力以及对配偶不忠的担忧,那么爱情与婚姻的意义就相对显得单薄相应的,进化心理学家在对“婚姻伴侣的贞洁(处女)态度”的跨文化背景下研究[11]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贞洁的重视程度差别非常大,其中瑞士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被试分别处于两个极端,前者认为贞洁在婚姻伴侣的选择上无关紧要,而后者则极为看中婚姻伴侣的贞洁。
单纯用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就难以解释这样的差异性结果而更值得探讨的是进化心理学中将强奸视为“进化适应器”的理论[9],该理论认为自然选择青睐那些在特定环境下采用强奸策略的远古男性,而且人类男性至少有6种进化而来的专门的心理机制该理论假设将男性的强奸行为解释成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播种”自己的精子,是自古以来人类的本性的一种体现虽然相应的也出现了“强奸的副产品理论”,认为强奸不是自然的设计产物,而是其他进化机制的副产品但在进化心理学理论中却传达着 “强奸合理性”的论调,认为这样的行为是进化生存使然,且从本性上难以改变这无疑使得现代的文明教化、伦理道德与法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Burger[17]认为男女在寻找未来伴侣时的一些习得性偏好已经超出了人类自身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天性在Ben[20]等人的研究中,男性和女性都把“相互喜爱”和“感情”评定为在选择婚姻伴侣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远古野生动物的基本需求与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类的需求早已大相径庭有研究表明相对于那些有控制力、占有欲和攻击性的男生来说,那些性情温和、体贴的男大学生更受女大学生的欢迎[17]在当今社会甚至更早的时候,人类的需要已不仅仅是为了维系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因而对于那些远离生存与繁衍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类关系中的一些高级情感(如爱情等)进化心理学并不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与预测力,如众所周知的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的结合,以及数不甚数的男女为了爱情放弃具有优越条件的一方而坚持选择更有感情基础的另一方的事例 5 模块性是心理机制的主要特性 Buss在书中将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定义归纳为6个特性[11],其核心就是心理机制的模块性Cosmides[21]把心理隐喻为一把由“达尔文模块”构成的“瑞士军刀”(Swiss army knife),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也是由一些认知工具装配而成的,每种心理都有特定的功能,存在着语法归纳、面孔识别等特化系统;存在着探测生命体、眼睛注视方向和欺骗的机制;也存在着“心理理论”模块等多种社会参照模块这种心灵的模块具有领域特殊性、非习得性与某种程度的信息封闭性的三个特征Buss将进化心理学这种心灵模块领域的特殊性描述为一种机制的设计特征——就好像是为一把特殊的锁而专门配置的钥匙[11]钥匙的打造必须和锁的内部 特征相符,同样,一种心理机制的设计特征的塑造也必须和它所要解决的适应性问题的特征相符未能成功地解决适应性问题就意味着该机制将不能通过进化的选择之网。
在这里心理被设想为具有一种模块的组织化——具有多样的官能,且每一个官能都有领域的特殊性 德国心理学家Woif提出了官能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从宏观上传承了官能心理学的理论,将其放在进化的大背景下,却否定了人类自身的主动的练习效应,而只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从而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心灵模块的习得性与信息封闭性也正是因为其表现出的对人的心理机制悲观的、不可变更的倾向而受到了众多的批评[15]deWaal[23]指出:“除了在任何特定任务上大脑模块还没有得到证实这一事实外,这种方法的一个问题是:它将造就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笨拙的大脑在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中,文化的进化作用被忽视,基因的遗传作用被提高,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灵活性与其他高级思维(艺术、发明、音乐等)活动的可发展性进化心理学家所理解的“进化”,往往过分地、单一地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