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亚里士多德范畴体系的方法论基础_马小彦.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正**
  • 文档编号:46687324
  • 上传时间:2018-06-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81.2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七年第三期试论亚里士多德范畴体系的方法论基础马小彦近年来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及其在各个学科的具体论点研究得较多,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而对亚里 士多德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同题的研究则相当薄弱本文就亚里士多德范畴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望对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思想的研究有所推动要研究亚里士多德范畴体系的方法论基础,首先涉及到的是“范畴”这一重要概念范璐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逻辑一哲学术语他认为,范畴不是复合的用语,其本身并不包含着一种肯定或否定,只有借这类语词的结合,才产生肯定或否定从逻辑角度说?这是指在所有主谓词关系的逻辑表达式中,谓词都是用来说明主词的,这些谓词揭示主词的某种性质或特征,从而构成判断?肯定或否定?亚里士多德整理了这些谓词,按照古典逻辑关于谓词是概念的“最高的种”的规定,将其归为十类范畴一词的初义即是如此范礴这一概念 的建立,使古典逻辑的系统由自发上升到自觉,在整个逻辑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转折意义,是古代辩证逻辑萌芽 的标志以范畴这个全新的概念为基础,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他的名垂千古的十范畴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体系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意 义,他从“实体”范畴的 第一性、第二性关系上,把独立存在的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而把个别 事 物所在的?种”、“属”?即一般概念?叫做“第二实体”,以此完善化 了他的早期范畴体系表?详贝下表一?。

      应当指出,亚里 士多德的这个范畴表还包含着他后来的本体论范畴表的最初因素我认为,只有 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亚里士多德如何从逻辑学扩大为认识论,继而又从认识论回溯到和归结于本体论,从而建立起古代第一个“本体论一认识论一逻辑学”三位一体的庞大的“第一哲学”体系,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范畴体系是如何在从早期的注重宏观考察,进展到后期的宏观一微观一宇观相统一的论述中,围绕“实体”这个中心范畴而逻辑地推演出全部知识系统的详见下表二?这里,我们依据《范畴篇》和《形而上学’孙两书提供的材料,将其范畴体系表列于次?图表一早期范畴表量质系间点态动况受数性关地时姿状活遭第一实体? ‘ 个’ ‘贵”’⋯ 川一“体一第二 买体? ?种、属??这两个表大体上反映出从《范畴篇》到《形而上学》的范畴体系的演变,其联系和差异明若观火从相同之处说,两表均以“实体”作为轴心,‘其他范畴要么是围绕实体延伸或从宏观上扩张?图一??要么是将整个宇宙统一在实体概念之下或形成一个至大无外?神?、至小无内?四元素?、并包容一切宏观物体?存在?的大系统从差别之处说,图一中主谓词的逻辑关系同第一、第二实体爪现实关系尚处于鲜明的外在差异之中,侧重的是范畴的认识功能。

      图二中实体与诸范畴的关系如水乳交融,范畴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功能混而为一即?一方面,由实体进 至对质料与形式这对 内在矛盾的两洲逐层深入剖析,最后导图表二后期范畴表? 最低存在 纯质料 质料—潜能—?四大元素? 一体丫??读?少存在—四因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 目的因形式—现实一纯形式 ?神? 最高实体致纯质料与纯形式的尖锐对立,表现了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冲突,一方面,由实体归回四因,最后返回到“存在”这个古老的哲学范畴,显示 了从早期希腊哲学各家各派通过揭示“存在”概 念,逐步上升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之说,进而达到万有同一的实体阶段这一认识史上的真实过程应 当看到,“纯质料”正是《范畴篇》的“第一实体”?第一性的存在?,产纯形式,正是《范畴篇》的“种’的绝对极致即宇宙之最高目的?本善?这样,由于思想方法的形而上学性?亚里士多德终于自己推翻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与柏拉图理念论唯心主义、神秘主 义殊途同归一说明他倒底还是柏拉图的学生卫应该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从根本上说,首先是由他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 间的哲学立场决定的但是,仅仅指出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他的范畴体系的独特性质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

      刘这个问题的说明,要求我们深入到这一体系内部中去进,行方法论上的探索,具体了解他是用何种方法来贯彻他的哲学路线的在这里,剖析实体这个核心范畴是极为重要的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哲学史的过程中,从对“四因”的高度概括所逐步形成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发展 的一把钥匙?在《范畴篇》中,实体这个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逻辑学或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主谓词判断中的主词主词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主词,或者是存在于主词 里面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实体就是一切独立自存之物,而不是事物的附属性质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一类的东西既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又 不可 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例如一个个别的人和一匹个别的马合二 方面含义而言之,所谓“实体”就是那客观地存在着的、由其他范畴加以说明的个别具体事物但亚里土多德又发现,个别事物所归属的属和种也是客观存在着的,只是这两者由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取得自己的实在性,于是,他就从实体性的强弱程度上区分出第一实体?决定性的实体?与第二实体?派生性的实体?亚里士多德指出,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 义而言,乃是那 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但是在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而包含着第一性实体的那些东西也被称为实体,还有那 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酉也被称为实体例如,个别的人是被包含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动物’又是这个属所隶属的种?因此这些东西一就是说‘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一就被称为第二性实体这样,亚里士多德不仅从认识论角度展示了实体和数量、性质等范畴的逻辑?表述?关系,而且又从宏观角皮展示 了第一实体?个别事物?与第二实体?种和属?的现实?决定?关系,从而全面揭示 了实体范畴作为“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 网的 网上纽结”的作用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在建立范畴体系的过程 中,他所运用的方法是古代的辩证思维的逻辑方法,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辩证思维的逻辑方法,它具体地表现为分析的方法、抽象的方法等山于这些方法的恰当运用和巧妙配合,就使他的实体观的哲学路线在范畴体系上得到深入的贯彻而辩证逻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逻辑思维必须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 一致,范畴必须反映客观实在显而易见,《范畴篇》是 自发地按照辩证思维方法对“存在”的“最高的种”所作的接近于实际的说明在这部著作 中,实体这一范畴是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和存在的客观形式的统一体提出来的,与柏拉图的脱离了个别事物的“理念”是根本对立着的。

      亚里士多德已 经认识到,逻辑形式无非是存在形式的主观反映,主观逻辑必须以客观逻辑为前提乡?’ 与之保持一致辩证逻辑还要求将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应用于逻辑思维的过程,以便明确揭示范畴如何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使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达到同一为此,就必须正确运用分析的方法、抽象的方法等等与柏拉图割裂概念同事物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方法根本不 同,亚里士多德处处注意对客观事物进行辩证的分析和合乎逻辑的抽象,并 自发地使主观逻辑?范畴体系?同客观逻辑?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混合”起来,并处处显示出客观逻辑来在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哲学中,先哲们先后提出了“元素说”、“原子论”、“数论”、“存在说”、“理念论”等学说,企图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追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有这些学说在理论思维的发展史上,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学说都没能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上说明世界的本原?“原理”?和原因通过长期的分析丁和考察,亚里士多德终于确认“实体”这一范畴最能反映万物 的客观性和本质性,只有它才能够充当逻辑上的主体,而其他范畴?例如一与多、存在和非存在、运动和静止等?则无非是说明性的概念,可 分别归属于数量、性质、关系等九个范畴之中。

      这样,亚里士多德运用分析的方法,从逻辑学角度第一次解决了范畴体系如何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多样性统一的间题,达到了古代辩证思维的理论高峰在说明实体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上,我们还可看出,亚里士多德是怎样成功地运用了抽象的方法的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哲学史上形态各异的本原说和结构说,发现它们要么粗拙和片面?元素说、原子论?,要么颠倒了主客观的真实关系?数论、存在说、理念论?,皆无能从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上说明万物的本原和原因于是他从“存在”一词逻辑地推演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实体”或“本体”这 一新概念,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万物的本原和原因这充分表明?实体这个抽象概念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从《范畴篇》到《形而上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世界观的重大发展,也 是他庄方法论上更上一层楼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辩证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已经从自发上升到初步自觉其根本标志是?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的“混合”进入一个新 阶二???段,范畴推演达到了更深的层次,揭开了实体内部的矛盾当然,由子尚未根本摇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限制,亚里士多德不能真正理解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最终割裂矛盾的双方,造成可 悲的“纯质料”与“纯形式”的僵硬对立,最集中地暴露了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的探索和形而上学的混乱。

      但这决不能完全归结为亚里士多德个人的过错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当时整个人类的理论思维水平决定的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实质上是个别与一般的矛盾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古代还不可能明确表示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具体表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者强调个别否定一般,而唯心主义?指客观唯心主义?者都强调 一般否定个别德舞漠克利特路线与柏拉图路线的斗争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批评德漠克利特,反对“存在与非存在都是存在”的学说,他也批评柏拉图割裂一般与个别?“理念”与事物?、将一般视为超越个别又创造个别的独立存在物亚里 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著名的“十大论证”,是对一般唯心主 义的批判但这决不等于说他已完全站到唯物主义立场上来丁事实上,由于受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也无法真正弄清一般究竟是个别的一种共性呢,还是独立于个别的、与个别并列的存在之物?在此,亚里 士多德感到困惑了他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即概念与感觉得到的个别对象、事物、现象的实在性的辩证法上陷 入 稚气的、毫无办法的混乱状态尽管亚里士多德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的探索上是不成功的,最后也犯了与柏拉图极其类似的错误,但他的辩证思维的探索精神 却是宝贵的,他的逻辑学是寻求、探索,他在每一步上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关于辩证法的间题。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还提 出和运用了他在以前的著作中从未提到的一种哲学方法一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形而上学》的第一卷历来被人们看作哲学史专篇,或世界上第一部哲学断代史在这卷里,亚里士多德以高度凝练之笔再现了古希腊哲学由泰勒斯而柏拉图的全过程,探刻地勾画出古代哲学 战线上两种实体观在相互较量中,如何推出一个又一个哲学体系的情景,以之作为他的“四因说”的历史前提,同时他又没有去追逐历史现象的始末,而是以辩证思维方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对哲学体系演变的评价来贯彻自己的范畴体系的主线他从伊奥尼亚学派的元素论抽绎出低料因”,从原子论及其先驱学说抽绎出“动力因”,从苏格拉底的“至善”观念抽绎 出“目的因”,从意大利学派、柏拉图学派的学说中概括出“形式因”四因之说既备,则‘实体?之学也就成为呼之欲出的东西了实体学说的提出正入百川入夜,乃是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当然,处在古代历史条件下,亚里士多德对 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的研究还不可能很 自觉、很深入,不过,他已经开了一个极好的先例,这正是他对哲学方法论的一大卓越的贡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