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德育变革的社会背景及现代价值立场.doc
11页论德育变革的社会背景及现代价值立场-硕士博士论文-论文天下 [论文关键词]德育 背景 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在社会实践演化的根底上,现代社会中德育价值结构以及价值观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无疑给当代社会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认为,现代德育必须在建构个人价值本位的根底上,调整德育价值结构,以提升现代德育价值的涵量,同时现代德育必须由规制的力量转化为解放的力量,这些应该是现代德育建设所关注的核心所在 一、德育变革的社会背景 为论述的方便,在这里,我们将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德育称为传统德育,80年代以后的德育称之为现代德育 (一)德育含义的现代拓展 现代德育应指大德育概念,即德育是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采用诸种有效手段,开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法制和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就内容而言,德育行为实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意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情感情操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意识教育、健康教育等〞①这种大德育概念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社会开展对德育的期待和德育实践所应该指向的领域和所覆盖的范围 (二)德育变革是回应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 德育存在的前提变了,德育也必然发生变化。
‘思想’的前提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由于‘思想’前提自身的自明性,‘思想’前提往往‘自用而不自知’在日常的思维活动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和应用既定的被建立起来的‘思想’,以此作为行动的根底,而‘思想’的前提经常退入背景,被人们无视和遗忘这样,‘思想’的前提往往被搁置起来,不被追问,成为存在着的‘无’然而,必须看到,任何‘思想’的前提也是有前提的,是地被建立起来的前提;‘思想’的前提之所以是自明性的,是特定的思想者在特定的境遇下、特定的思想角度和水平上意识到的自明性随着历史的变化,自明性的‘思想’前提往往会失去其自明性‘思想’前提自明性的丧失,意味着以其为根底的被建立起来的‘思想’的合理性的丧失,而更重要的在于,意味着‘思想’前提的转换和跃迁,意味着‘思想’的自我超越和创新〞 德育的当代变革与开展归根结底是中国历史开展大势所推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的、一切政治、和宗教的〞@社会存在的变化昭示着德育文化生成和变迁的真正原因因此,形成社会主体性精神文化生活的源泉,社会思想、社会理论、政治观点产生的源泉,不应当是思想、理论、观点本身的问题,精神文化本身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所以,我们首先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存在中去寻找德育文化生成的前提条件。
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整顿复杂的国内、稳固社会秩序的迫切需求,社会政治力量在逐步强化统摄经济、文化过程中,使之成为生产社会秩序的唯一主宰社会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政治处于合一状态,经济政治化,文化政治化,德育政治化而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对中国社会德育的政治化起了催生作用国际国内的背景条件强化了特殊历史时期德育政治化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的政治化是冷战思维的必然产物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事实是,德育政治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政治化德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在日益分化的根底上,社会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社会经济因其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强化而逐渐走向独立其一,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相适应,社会经济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其二,经济自身在结构、开展水平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影响社会进步与开展的主要力量,这无疑改变了以往政治在生产社会秩序中的“唯一〞地位。
其次,在经历经济权威主义以及政治中心主义之后,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地位得到了强化其一,由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批判反思精神以及引领功能所决定,现代文化正从与政治的“捆绑〞中相对剥离出来,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群众文化三足鼎立,群众文化、世俗文化逐步成为文化主流,文化呈现出多层次、多形态并存的格局其二,德育生存和作用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和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现代社会信息化和群众传媒的现代化开展一方面造成了民众了解、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畅通、便利,同时,现代传媒的开展也意味着人类感知世界和把握世界方式的变化信息化和传媒的开展急速扩展了社会对德育的需求,而德育假设无法满足这种迅速膨胀的需要,那么会降低其威信和作用再次,在政治领域,伴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不断开展,政治的影响方式也在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2.个体走向价值回归之路 现代社会图景还表现为个体与社会一定意义上的别离、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逐渐形成和不断增强的趋势在黑格尔看来,经济社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社会,不仅在于它的经济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不仅在于它的政治统治方式发生了变化,更为深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是人与人社会结合方式的改变,是社会构成方式的改变,是改变了的经济交往方式的本质,是改变了的政治统治方式的原因。
〞 总之,现代社会展现更多的是多样性和差异性,个体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这与传统社会是根本不同的 可见,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展,德育应当具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应当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应当有更多的作为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德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运作方式和影响力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活出现别离,闲暇生活时间的大量增加,使德育覆盖的问题域发生了变化,也使德育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但是大量的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要求现代德育能够在方法上适应这种变化 总之,现代德育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德育已经从原有的传统社会背景置换到现代社会背景之中,社会变革是德育变革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麦金太尔所说,“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规那么失去了任何能确保它们权威性的地位,假设它们不能迅速取得某种新的地位,对它们的解释和辩护就都成了问题如果一种文化的资源太贫弱以致不能把重新解释的任务承载下去,那么,为其辩护就是不可能的了〞⑥传统德育的特质决定了它在新的历史开展中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德育需要有新的承当。
而现代社会实际发生的变化也为德育的现代变革与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前景创新成为德育唯一的选择,而价值选择那么是创新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1] , ! 二、现代德育的价值选择定位分析 传统德育转向现代德育,意味着德育价值立场的改变,也意味着德育内在要素价值位序的改变,意味着德育价值实现方式的变化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其价值取向具有内在本质属性 (一)调整德育价值结构,提升现代德育价值的含量 调整德育价值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是德育价值确实认问题,针对以往的德育实际而言,也就是正确看待德育的泛政治化问题我们知道,德育与政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德育作为一种性的实践活动,指向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它的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的思想和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品位、思想能力和人的综合素质,塑造完善人格,最终实现德育对社会、政治和的多重作用常规性的德育内容更丰富,方法更活泼而且,德育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上毕竟隶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德育的政治功能也只是其多种功能的一个方面如果不顾条件的新变化,把德育与政治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其结果只能是德育被泛政治化诚然,政治性作为德育的属性之一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抹杀的。
但是,政治品质的获得只是德育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它的全部就政治品质与品质而言,也许道德品质更具有根底性,因为只有打好了品德根底,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毫无疑问,现实的人离不开政治生活,德育作为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它必然承载政治功能在德育中,政治教育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但德育并不是政治本身,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今天的经济条件下,在泛政治化的思维框架中将德育的内容、目标、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和终极关心完全泛政治化,那么无疑是脱离实际和不恰当的因此,只有在充分认定现代德育各价值要素的根底上,即实现德育基于政治教育、思想意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情感情操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意识教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进而建构合理的现代德育价值结构,现代德育的价值含量才能得到保持和全面提升,其社会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二)促进个体的全面开展,确立现代德育价值的根本取向 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是德育的根本价值目标定位问题,即德育价值观的问题在德育实践中,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这一点也正是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社会,社会与个体人是未分化的,自我主要渗透在他的社会角色中,社会对人的塑造是决定性的,个体自主性薄弱,社会的理想追求也就自然是个体的价值追求。
在传统社会,个体与社会之间是直接的隶属关系,个体被置于社会的严格控制与管辖范围内,德育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国家权力、维持社会秩序,德育主要和突出强调个体对社会的承当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个体与社会的分化,个体进一步发育,并从社会整体中相对剥离出来现代社会背景下造成的个体与社会的相对剥离,使得个人对政府的直接依赖减弱,客观上要求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身能力的增强 现代化的过程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迅速开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向更加人性化的开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而非他人的施予,社会进步也期待全面开展的个体的承当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应该为个体的成长提供支持,把人的建设问题、人的全面开展问题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即德育的重心和首要价值应当从社会层面上位移到个体层面上 德育价值位移到个体层面,实质上是要引进和确定德育的人文维度这意味着,随着德育的多渠道成为现实,政府也应当由德育信息和德育产品的唯一供应者,转变为德育产品供应多样化的倡导者,转变为德育各主体间关系的协调者和效劳者德育应当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研究人的精神需要,研究人的思想接受机制,真正为人类生活构筑理想和提供意义,使“以人为本〞得到切实贯彻。
因此,促进个体的全面开展应该成为现代德育的核心所在 (三)为推动社会全面开展,促进现代德育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转变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现代德育的价值实现方式的原那么问题在以往的德育实践中,由于德育本身的泛政治化以及德育观上的社会本位意识的存在,德育的价值必然被限定在仅仅维护社会现存秩序之上当然,传统德育往往通过教化和灌输,提倡绝对顺从和效忠,强调“小我〞对“大我〞的绝对服从,它以牺牲个体的精神自由和精神自主性为代价,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在政治化德育的气氛下,德育成为管制、监督和束缚人的思想工具这些显然与现代条件下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文关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德育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德育理当以推动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为目标,以充盈人的精神世界为旨趣正因如此,现代德育应该在摆脱了泛政治化束缚进而建构起多元价值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个人价值本位的德育观,并在此根底上,建构现代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和谐的必要条件面对德育主体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德育需要覆盖更多的具有不同精神需求和利益需求的人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仅仅依赖以一种绝对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对公众的思想控制而实现社会的是不可能的。
社会管理必须是建立在利益原那么和社会成员认同的根底上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和效劳这些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和增强作为公民的参与意识 同时在现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