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分段及思路新探.doc
4页—匸交发表专家一LB国学朮发叢网 《三峡》分段及思路新探《三峡》是初中教材的一篇传统篇目,人教版一直都把它分为四 段,即“自三峡七百里中-----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不以疾也”;“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猿 鸣三声泪沾裳”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一段写三峡两岸的山,第二 段写夏水的迅猛,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第四段写三峡秋天的景 色多种参考资料也是按照这样的分法,依次分析作品所展示出的 “三峡之美”这种分析看似合情合理,可细究起来,总觉得有些说不通的地方 因为如果按照“四分法”,作品的许多内容与教参的讲解,是无法 说清楚的比如,第三段中,一般说法是写“春冬之景”,那么, 试问,春冬会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观吗?那山间能够“清 荣峻茂”让人感到“良多趣味”吗?这实在是让人费解又如,第 四段,说是写秋天的景色,那么,“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仅仅是 三峡秋天所特有的景色吗?那冬季晴朗的早晨不也会降霜吗 ?我们整体思考就更感到奇怪了,春冬之时山间反而是“清荣峻茂” ,秋天倒会“林寒涧肃”,难道三峡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其 实,这些疑问的提出,全是“四分法”惹的祸。
大家都只看到作品 中出现的几个表现时间的词语,就认为这是内容的分层标志人教 版教参就是如此,他们认为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作者先写三峡的 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季节时间一一夏天,春冬,晴—匸交发表专家一LB国学朮发叢网 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把“晴初霜旦” 解释为“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认定这是秋天之景他们的错 误是把“悬泉瀑布”与“清荣峻茂”都认定为“春冬之景”,把“林 寒涧肃”都认定为秋景这是大家受“四分法”影响而必然做出的 分析结果揣摩作品的文意和思路,我认为分为三段更合理一些,即“自三 峡七百里中-----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回清倒影”;“绝 岩多生怪柏------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三个段落,分别写“山势” “水势”“山景”这些内容作者的 思路是先从山势(沿岸高山自身显示出的特点)写起,接着写三峡 的水势(江水在不同季节显示出的特点,严格地说,根据郦道元的 原文,应当是写巫峡的山势和水势)这里水的特点,一是夏季水 的盛大和迅猛江水滔滔,漫上山陵,激流滚滚,汹涌澎湃,一泻 千里这是写夏水的雄壮美一是其他季节的水的徐缓与宁静江 水婉转回旋,清澈透明,倒映着岸边的景物。
这是写其他季节水的 平静美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这个层次的前后相互联系与照应着的 两个虚词“至于”和“则”,把“夏”与“春冬”的水势联系成了 一个紧密的整体,后来分段时却被人为地分开了作者告诉我们,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陵,那是“沿溯阻绝”其后以“王命急宣” 能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情景来写江流湍急的情形, “千里 江陵一日还”,那真是“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其他季节的三峡水—匸交发表专家一LB国学朮发叢网势如何呢?作者又告诉我们,“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用今天的 话说就是,在其他季节,就有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 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里表现出的是江水的清澈和平静之 美总起来说,在写水势这个层次里,作者是把江水从两个方面进 行对比来表现它们的特点和美的:一种是壮美,那是浩浩荡荡,奔 腾汹涌;一种是静美,那是清澈透明,水光山色,融为一体不同 的季节,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水文特点,不同的审美感受这里还 要提及的是,不能把“春冬之时”就机械的理解为春季和冬季秋 季呢?那也是该进入枯水季节了吧?但不能说“春冬秋之时” ,那就显得有些别扭了,因为文章多用四字短语,体现的是一种骈文美, 说“春冬之时”只是一种表达的需要。
这段文字出自《水经注江水》, 我们还可以从原文的下文找到依据下文写西陵峡“林木高茂,略 尽冬春”,意思是说,林木高大茂盛,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此处以“冬春”代四季,也没有说春夏秋冬,而只说了“冬春”所以,这个层次是写“水势”,详写夏季的壮美,略写其他季节的静美最后写“山景”由山势、水势再回到沿岸的自然景观与生态景 观,这是这部地理学著作也应当写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春夏 秋冬的季节顺序写的先写春夏之景,由“绝岩多生怪柏”起笔, 仰视所见,又表现出地域特点,山高自然风大,那些柏树生长多么 艰难,外形扭曲,看起来就感到“怪”了这里也照应了文章开头 对高耸山势的描写那山峰怪柏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