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687675
  • 上传时间:2018-03-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浅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取象思维—透过该词之意象看李煜的性格与命运延边大学 历史系 历史学专业 2010 级 邵邵 张张 彬彬摘要:作为中华传统之思维方式,取象思维以想象为媒介,比附推论是其核心李煜崇佛、重道、尚儒,思想带有儒、佛、道三种学说交相杂糅的印痕,取象思维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 《相见欢》中构造了“西楼” 、 “月” 、 “梧桐” 、 “清秋” 、“深院”五种意象,从这五种意象中可以提取出“离愁”这种情感,并且,从“深院”之意象可以分析出:李煜的性格正如一个深深的“院”子,把李煜锁在了南唐、命运的“深院”中下阙以“剪不断、理还乱”构造出“网”的意象,进而达到“离愁”之取象目的从文史哲结合的视角看, 《相见欢》完美地实现了取象、造境、入情、入境之妙关键词:相见欢;取象思维;李煜;性格; 取象思维方式是一种中华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形成于《易经》 ,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易经》中的卦象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等等,大多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来阐释抽象道理1,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想象,去悟知出一个抽象的事理其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并具有模糊性等特点2取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取象思维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中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中国人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皇帝,皇帝中的失败者,词中的帝王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无力使国家强大,醉心于诗词,有诗词数十首及若干散句存世作为南唐第三代帝王,李煜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据《南唐书》记载,李煜“初1 于春海:《中的取象思维方式—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二》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0 年第 9 期 2 康中乾:《论的“象”思维认识》 ,中国哲学史,2011 年第 10 期 3 南怀瑾:《易经杂说》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2010 年,第 126 页- 2 -封安定郡公时,在藩邸,读诗、书,习礼、乐,常如是者垂十年” 1,饱读古书典籍如《十三经》等因此,李煜对《易经》中的取象思维等必有一定的了解2。

      李煜登基后,在文化上推行崇佛重道的政策3,因此,李煜的思想带有儒、佛、道三种学说交相杂糅的印痕,取象思维在此也便具有了独特的时代特征与作用李煜的诗词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取象思维目前学界对于取象思维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对于李煜研究的文学、史学著作也有很多,限于篇幅,恕笔者无力赘述笔者对上述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后发现,对于将李煜词作与取象思维相结合研究,以文史哲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李煜诗词的取象思维的成果则较为缺乏笔者欲结合史料、文学书籍、学界研究成果,将易经中的取象思维方式与诗词结合,从文史结合的视角,取象思维的思想上来分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取象思维方式的运用,并通过对该词中意象的使用来分析李煜的性格与悲剧命运之关联性一 李煜生平与词作风格1 1 李煜生平李煜生平李煜,字重光,号莲峰居士,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975 年亡国降宋,被俘至开封,后被毒死李煜“生于深宫之家,长于妇人之手” 4,不擅长治国,但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精于词在词的发展史上,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5,即从李后主开始,词开始由花间之词那种描写闺怨、抑郁形象的伶工百姓之词向抒写个人真情实感、人生阅历的士大夫之词转变,李后主开创了词的另一个境界,一些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对北宋及之后“婉约派”的发展影响甚大。

      2 2 词作分期与风格词作分期与风格结合李煜生活的时代背景与词之特点,李煜的词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亡国之前与亡国之后两个大的时期而亡国之前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的时期从公元 937 年李1 马令:《南唐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2 页 2 于洁:《古典诗歌意象与取象思维关系初探》 ,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3 期 3 邹劲风:《一江春水:李氏南唐国史论稿》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89—90 页 4 安朝辉:《推重李煜词的原因—王国维词论“悲剧性”探讨》 , 《河池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6 期 5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67—68 页 - 3 -煜出生到公元 956 年南唐受北周威胁之前,是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李煜词作主要是其宫廷生活的反映,内容空虚,旨近淫靡,类似花间词风,具富贵之态,华丽之彩,偶尔也流露出淡淡的相思情怨从公元 957 年后周进犯南唐起到公元 961 年李煜即位之前,是他生活的第二个时期李煜词作渐渐变得情深、味厚、调沉了, 感怀渐多,在创作上由前一时期的重对客观现象的描写开始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与这个时期词人心境相一致有“愁” 、 “恨” 、 “泪” 、等字眼,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伤感的情调1自公元 961 年李煜继位到 975 年南唐亡国是为李煜词作的第三个时期,所有的词作都是表达国家危亡、家庭不幸给词人所带来的愁忧之作词作将眼前景,心中情揉合在一起,给人以情因景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感觉写景、比兴巧妙结合,意蕴隽永、韵味深长2975 年亡国之后是第二个大的时期,李煜把思国之情,亡国之恨,全部倾注在一首首诗词中,词作感情沉着深厚,表现率真爽直,不矫揉做作,任其胸中郁勃之情,将眼中泪、心头恨一并汇聚笔端,形诸词中,赤裸裸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思,不躲不闪二 《相见欢》中取象思维之体现1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公元 975 年,李煜肉袒降宋,被封违命侯,宋太祖将其软禁于开封一座废弃的大院子里,李煜“终日以泪洗面,悔错杀潘佑、李平”3宋廷派军士对李煜严加看管,连昔日南唐旧臣来探望都得经过皇帝批准回想以往高高在上的皇帝生活,而如今, “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故国的江山依旧,却早已易主这种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犹如从天堂到地域之遥失去了物质上富贵的帝王生活,精神上每天处于对故国的怀念之中,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悔恨之中。

      李煜词风到此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与其生活经历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国破出降,幽禁受辱的后期生活遭际,使他再无心情和机会去将美好而丰富的意象用在词作中,李煜降宋后绝望的人生,压抑的情感,促使他使用抽象的人生哲理类意象,故而使其词作得到了升华5在整日的面对惨淡的愁云,独倚栏杆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而1 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35 页 2 李璟、李煜著,杨敏如编:《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 年,第 12 页 3 马令:《南唐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20 页 4 李煜、李璟、冯延巳著,王兆鹏注评:《南唐二主 冯延巳词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82 页 5 田居俭:《李煜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0 年,第 78 页- 4 -《相见欢》既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2 上阙:意象与主题上阙:意象与主题《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先看上阙,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寥寥十八个字,包含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西楼、月、梧桐、清秋、庭院五种意象。

      西楼意象常依附着忧伤,凄凉,愁苦,幽怨等情思如“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在古典诗词中西楼常与月相伴, 从西楼看到的是西沉之月, 这说明此时已经夜深人静,依然是后半夜了,抬头望月者彻夜难寐,其辗转难眠,踟蹰徘徊,愁闷孤独的情景出现在读者面前1更何况词人李煜又是“无言独上”西楼,词人破国亡家,一代皇帝沦为囚徒,不但丧失了荣华富贵、至高权位,还无人身自由2在这种天渊之别的对比中,词人心中定有千愁百结,但是孤独的词人该向谁诉说呢? 暗暗长夜,谁会倾听呢? 诗人俞平伯“读词偶得 6”:“玩其词情,亦分五转,上三下二自来盛传其-剪不断,理还乱,以下四句;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矣” 在囚禁的生活中无人言,无法言,不能言那只有把心中的千愁百结在心中默默地诉之与像自己一样孤独的月吧而仰头所望, “月如钩” ,即为一弯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心胸豁达的苏轼看到圆月时还会发出如此感慨而李煜所见之残月,更显示其心中凄苦、悲凉、孤独、哀愁,凄婉之情充满字里行间3在西楼之上,月如钩月的阴晴圆缺,象征一个人生命的种种不同阶段,而此时的弯月则是李煜处于生命的末途,黄昏。

      李煜在词中以所见之月来暗喻生命之月其实,李煜的一生像极了一个月亮从初一到十五的种种变化月亮最圆的时候,既望之夜已经过去,象征着此时李煜生命中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时光已经过去,月亮的残缺,如钩,如钩的弯月,又像极了李煜此时的困境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的梧桐,孤独的深院,无情清冷的清秋自古1 刘欣:《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李煜赏析》 , 《德宏师专学校学报》 ,2009 年第 12 期 2 杨光娇:《从李煜词作意象的选取浅析其创作风格的转变》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3 期 3 刘阳华:《独上西楼—李煜鉴赏》 , 《南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年第 6 期- 5 -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梧桐常和秋天这种凄凉悲切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 梧桐是作为秋天的象征而出现的, 在文人墨客笔下是萧瑟、凄婉、深沉、哀怨的代名词1如“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能寐”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 “寂寞梧桐” ,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词人 “寂寞”二字与上句“无言” 、“独上”相呼应寂寞的梧桐这种意象,其实是指寂寞孤苦的李煜自己,人比梧桐更寂寞。

      梧桐深远锁住了清秋,一颗梧桐能把秋天锁住,这种意象是指整个庭院把李煜自己锁住,把自己困住清秋被锁住时的那种无奈,正是词人终日被软禁,没有自由可言的心酸自己本来就处于生命中的秋天,万物萧瑟,晚来风急,而梧桐却封锁住了外来的风,像一张网一样把自己封住,锁在一个深深的院子里3““深院深院””意象与李煜之性格意象与李煜之性格院子本应该是繁华的,车水马龙的,但是晚上还是深院 “深”字更突出了词人之境遇欧阳修有“深院月斜人静”之句, “庭院深深深几许” ,深深的庭院自有眼难望穿,曲曲折折,压抑重重,终身被锁的感觉李煜性格与命运,可以从“深院锁清秋”五字中可窥一斑2院子,其实也是心灵的枷锁,院子锁住了梧桐,真正锁住了李煜的,是他的性格李煜的性格上的悲剧,又像极了那个院子,把自己的一生都锁在了里面书生治国,李煜作为六皇子,本来是个无忧无虑的亲王,国事与他无关,不用去忧国忧民,正像陶渊明那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流连于山水然而,李煜几位兄长早逝,在南唐面临强大的后周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李煜“按次当立” ,被推上历史舞台文人当政,天性喜文弄墨、纤细内秀的性格,在南唐的历史上,注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3。

      李煜在南唐已江河日下、淮南尽失的态势下,只得固守半壁江山,苟且偷安因此可以说,南唐这个巨大的“深院”早已将李煜锁在了里面,命运这个更大的“深院”将李煜锁在了南唐的天空中,深深,深几许?文人的性格,史载,后主“天资纯孝,事母尽子道,友爱甚恭” 4,深受仁、礼之道教诲,但是这样的性格可以感动一国的平常百姓,而没有壮志雄心的皇帝,却无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