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虚实相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33655924
  • 上传时间:2018-02-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1 页 共 6 页浅析虚实相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3 级本科 1 班,陕西 汉中 )指导教师 [摘 要]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虚实相生理论经常运用到古典诗歌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渲染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本文主要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中的虚实相生原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关键词]虚实相生;古典诗歌;影响意境的审美特征有三: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虚实相生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原则,在体系上不是很完整,不太引人注目但中国的诗歌、绘画、建筑艺术都特别讲究虚实相生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也符合西方对美的新的追求,使得意境成为古今中外交流的纽带将虚与实辩证巧妙地结合起来,对艺术创作及古典小说产生重要影响,也使更多人能够运用这种理论赏析中国古典诗歌一、虚实相生的含义虚与实来自于哲学范畴,主要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反映中西文化对于世界的整体是怎样的都有专门的研究在古代先贤看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思想家用阴阳、道、气、理、无等概念来进行描述。

      西方思想家用有、存在、上帝、物质、理念、实体等对其描述西方着重有、存在以及实体;而中国则注重无和虚空道、理、气、无等概念是相通的其中,道是核心老子《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 [1] ”道不是具体的事物,但是具体的事物是有了它才成这样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老子又认为: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 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1)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 有生命的世界(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 要美学特点 [2] 中国特别看重无,而在以无为本的宇宙世界中又充满了气气,衍生万物人是万物的灵长,孕天地之气而生有和无,实体和虚空不是对立的,是气的两种形态,有和无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虚与实相异相生有与无的永恒转化,构成了气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虚与实的变化演绎了世界的生动画面,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周易中的八卦说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太极图中阴阳各半,虚实各半,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虚实相生的真谛虚实相生理论产生于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形成于唐宋时期,代表人物有释智果、刘禹锡、范晞文全面发展于明清,其主要人物有唐志挈、石涛而且这一理论在各个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2 页 共 6 页领域中都有所运用例如绘画、书法、戏剧、小说、建筑、音乐等等,本文主要探讨虚实相生理论在诗歌中的运用在诗歌中,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境、实事虚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中体会别样的境界虚和实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虚实相生,表明虚是一种存在,虚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虚与实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就是说,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的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虚的部分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获得,使得诗歌更为饱满,充满诗情画意中国古典诗歌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

      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细致入微,略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上到《诗经》,下至宋词,一千多年,虚实相生理论蕴于其中二、《蒹葭》与虚实相生《蒹葭》是诗三百中抒情的名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前后三章,只是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比较单纯,写男女恋爱而且只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在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一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边,徘徊往复,焦急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仅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以极少的文字建构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作品没有直接抒情,也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那种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到底寻求了多久呢?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没有了,下文就不再表述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也许仍在继续他的热烈追求,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以及迫切的心情了。

      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亦或是一种忧愁,一种悲伤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慢慢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想象,金秋时节,早晨,芦苇密密苍苍,晶莹的露水结成了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已然在现本诗将秋天独有的景色与恋人踌躇、寻而不得的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且,此诗,又把实景与想象结合在一起,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诗人强烈的感情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在水畔,他真诚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由于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伊人好像在,但又寻觅不到,然而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虚与实相互交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情景交融,难分难解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境界合二为一如果不是“宛在”,诗人就不会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晃动,才牵引着诗人真挚奔放的情思。

      诗人不断求索的急迫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合而为一从“溯洄”、“溯游”可以看出,追求者迫切的心情而这迫切之情和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况相互影响,情由境生,情景交融追求者失望的心情与暮秋萧瑟凄凉的景象合而为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追求不获的惆怅、痛苦与凄凉的秋景相交融伊人”神秘而富有深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水一方的景致烘托出来,情与景高度结合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让这首抒情诗成为极有魅力的极品,给予读者丰富的想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3 页 共 6 页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追求和失望、无奈的心情,但并非铺陈直叙 ,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的描绘,都是距离产生美感的例子但这种美感也会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以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因为空间距离或者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写得扑朔迷离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无所知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连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伊人”所在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大概描绘,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难于确定。

      诗人在河畔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若隐若现,给人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诗中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三、《陌上桑》与虚实巧妙《陌上桑》是寄寓劳动人民美好理想的乐府诗,讲述了东汉太守以劝农为民,行扰民之实,进而遭到拒绝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聪明、敢于反抗的采桑女罗敷的形象这首诗共三章,首章写罗敷的外貌美,第二、三章写她的内心美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处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虚写和实写,详写和略写容貌是具体的、可见的,用虚写实,将具体事物抽象化内质,是抽象,不可见的,用实写虚,把抽象的具体化写容貌美,运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正面描写,二是侧面描写,用景、物、众人的反应来烘托容貌美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既给人以真切直观的感受,又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那作者是怎样写其貌美的呢?首先用比兴手法来表现人物貌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两句不仅烘托貌美,而且写了整体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4] ”“好女”,不仅貌美,而且内心也美比兴手法的运用为美女的出现的设置了优美的环境,旭日东升,美不胜收,美人又处于美景之中,写景就是写人,美景,朝霞满天美人,容光焕发两者相互交融,融为一体同时,又交代了美人的名字,喜好,以及劳动的地点接着,用美物烘托罗敷的容貌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美人用美物,那么,美人更美了,启发人的想象然后,又用美丽的服饰来烘托罗敷之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发型独特,明珠闪闪,长裙短袄,大方艳丽美景、美物、美丽的服饰烘托出罗敷貌美,那罗敷究竟美到何种程度呢,作者用侧面描写即众人看到罗敷之后的反应来刻画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至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夸张,写出了各类人物见到罗敷之后的这种举动无论是老人,还是少年,是行者,还是种田者,见到罗敷,都为其美貌倾倒这两种虚写写出了罗敷之美,也给人就下想象的空间用烘托的手法写容貌美,使得美抽象,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使人自由想象。

      侧面描写,通过众人的反应,感染读者,想象有多美,就有多美然后,刻画了罗敷的坚贞美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一实一虚,不写人而写马,写出了使君的权势之重、肮脏的神态同时,表明罗敷貌美惊人使君遣吏往,一直到罗敷自有夫使君提出“共载”的无理要求,罗敷大胆向前用礼仪廉耻义正言辞的回绝太守表现了罗敷坚贞,机智,敢于反抗的优秀品质后面几章,则表现了罗敷的机智美在罗敷的夸夫中,又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间的手法夸耀夫婿如“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首尾呼应,烘托夫婿地位显赫,显示罗敷的机智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4 页 共 6 页本诗写罗敷之美全用虚笔写,“夫婿”貌美用实笔写写罗敷美,先“红日”、“好女”来烘托,又用美丽的服饰、众人的反应大肆渲染写夫婿美,先写其位高显赫,又用正侧结合的手法具体描述,最后点明“夫婿殊”虚写和实笔有机结合,烘托渲染恰到好处写罗敷坚贞之美主要是通过其言行展开,写机智之美全是罗敷的夸词,罗敷说的神气带劲,那太守有何感受,有何举动,心情是怎样的,作者一句未提,全凭个人的想象虚实结合,详略得当,韵味无穷四、《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虚实结合法国美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美在关系。

      虚与实就是一种关系,在诗歌中如果能处理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便能使诗歌韵味无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虚实结合的杰作 诗的开头将瀛洲与天姥作对比,瀛洲难求,而天姥却可睹由此可以看出瀛洲是虚,天姥是实将瀛洲之虚和天姥之实起兴,将天姥与五岳、赤诚、天台进行对比,突出了天姥的雄伟气势,写出了仰慕名山一睹为快的迫切心情这是文章的第一层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