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临床医学论文.doc
2页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_临床医学论文 作者:任晓梅,魏静蓉,周亚颖【关键词】 职业危害;防护;消毒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 医院 大量临床医疗物品的处理供应工作,在回收、清洗、包装、消毒及灭菌中接触各类感染物质,随时会发生由物理、化学、生物等造成的暴露性感染及职业性伤害同时由于长时间的站立与低头姿势,会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颈椎病等职业病为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及相关职业病的发生,本文就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安全与职业病的防护探讨如下 1 污染物品暴露的职业防护 对污染物品暴露的防护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持一定的自我防护距离临床使用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大部分都带有血液、体液等感染性物质,工作人员身处污染物交换环境,直接暴露在各种感染因子中,在操作中应注意保持一定的自我防护距离,以防操作意外引起污物飞溅,由此引发呼吸道、粘膜感染②及时分类消毒处理临床使用后的物品应遵循由污染到清洁及时进行分类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弃于感染性废物回收袋内;各类器械、碗盘等及时浸泡于规定的消毒液内;尖锐利器置于利器盒内;特殊污染物品应先浸泡消毒后再行常规处理③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医务人员手册卫生规范。
工作人员在操作处理过程中应进行防护,戴口罩、盘帽、双层手套、防护面具、防水围裙等,操作后无论是否戴手套均应按无菌操作手法进行洗手,预防疾病的传播 2 消毒灭菌的职业防护 压力蒸汽灭菌压力应达到100~225 kPa,温度121~132 ℃以上,操作不当极易造成烫伤,甚至爆炸事件的发生,故应定人定岗,持证上岗灭菌前应先通气试表,检查仪器设备运行状况,确保管道通畅发现故障及时检修,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卸载物品时戴隔热手套,避免烫伤事件的发生环氧乙烷(EO)灭菌时,避免过量EO的吸入,更换气罐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灭菌通气结束,应在通风环境中开门取物,取物时操作者带防毒面具和防护手套发生意外泄露时,应按照暴露EO气体浓度选择防护设备气体浓度在1 440 g/m3以上区域或未知浓度状况下,采用的防护衣具包括气密式连身防护衣、正压全面式自携式空气呼吸器(置于防护衣内)、防护手套、防护鞋等浓度在1 440 mg/m3以下区域且空气中氧气浓度高于19.5%者,采用的防护衣具包括非气密式连身防护衣、全面式或半面式空气滤清式口罩、防护手套、防护鞋 3 锐利器械损伤的防护与应对 医院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器械损伤所致。
据国外相关调查发现41.2%的护士曾有过锐器伤害经历[12],而国内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也达到41.8%~87.5%[3]所以,在工作中为防止锐利器械对人体的损伤应做到:①谨慎操作诊疗包内的刀片、穿刺针、缝合针等均为潜在的损伤性器械,科室使用后均应取下锐利器械再与供应室进行交换清点交换物品时,不应徒手取下锐利器械,取下后应立即放入专用锐器盒内,复用的锐利器械应集中浸泡,锋利面应同向放置②正确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应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程序处理,捏住伤口边缘持续挤压至血液流出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形成负压导致血液回流,边挤边用流水冲洗5%碘伏消毒伤口,并了解器械使用者有无感染,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及职业防护的培训 教育 下肢静脉曲张是外周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长时间站立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较正常人高60%供应室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站立,且活动幅度小,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临床科室,因此在工作中更应加强防护:①维持正常体重,防止肥胖,增加血液循环负担;②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使体位低于脚位,睡眠时可在小腿下方加一气垫,促进静脉回流;③穿特制长筒弹力袜,使浅静脉受到弹力挤压而保持排空状态;④站立时可双脚轮换负重和休息;⑤加强 体育 锻炼,增强下肢肌肉张力,养成睡前热水洗脚的习惯[4]。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认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是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是做好供应室内 医院 性感染的控制与管理的基础对新进工作人员、实习人员进行岗前教育,使其上岗前就有自我防护意识,并在工作中不断强化以防止职业危害,保障工作人员安全与健康 参考 文献 】 [1] Dimond B. Gaining patient consent for blood tests following sharps injuries[J]. Nursing Times,2003,99(37):48-51. [2] 施建辉,魏静蓉. 手术器械回收清洗的消毒隔离管理[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6):430-431. [3] 谢红珍,聂 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4] 孙爱平. 运用PDCA循环法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的体会[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