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菌群.ppt
130页口腔正常菌群-消化链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绝对厌氧; 链状,很少溶血;,口腔正常菌群-消化链球菌属,口腔正常菌群,检出率4-13%; 涉及牙髓、根管及根尖感染,占厌氧菌检出的40%; 对甲硝唑敏感; 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牙周组织,有的肽酶降解所有肽链,产生硫化氢能力强口腔正常菌群-肠球菌属,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口腔正常菌群-肠球菌属,存在健康口腔内,数量少; 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口腔、感染牙周袋、根管内分离; 近几年研究表明与顽固性根尖炎有关口腔正常菌群-放线菌属(Actinomyces),6种,其中粘性放线菌现为内氏放线菌II型 内氏放线菌(A. naeslundii) 衣氏放线菌(A. israelii) 溶牙放线菌(A. odontolyticus) 乔氏放线菌(A. georgiae) 戈氏放线菌(A. gerencseriae) 迈氏放线菌(A. meyeri) 粘性放线菌(A. viscosus),现命名为Actinomyces oris,口腔正常菌群-放线菌属,特征 革兰氏阳性菌; 不规则多形性、杆状、棒状、丝状及分支状; 35-37 ,pH6.7-7.0生长; 生长需要CO2 耐酸; 发酵葡萄糖、果糖等; 还原硝酸盐及亚硝酸盐。
口腔正常菌群-放线菌属,口腔正常菌群-放线菌属,毒性作用 菌毛(fimbriae):I型和II型,I型与获得膜内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结合附着牙面;II型蛋白与口腔粘膜细胞表面多糖侧基半乳糖受体结合,也可以和白细胞、口腔链球菌结合; 产生胞外多糖:利用蔗糖合成果聚糖和杂多糖,利于菌斑形成; 产酸、耐酸:pH4.7时仍能代谢牙菌斑-牙菌斑的形成,4.粘附,口腔正常菌群-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15种 干酪乳杆菌(L.casei)另有干酪亚种、副干酪亚种 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另有嗜酸亚种、卷曲亚种 发酵乳杆菌(L.fermentus) 唾液乳杆菌(L.salivarius) 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短乳杆菌(L.brevis) 布氏乳杆菌(L. buchneri) 戈氏乳杆菌(L.gasseri) 口乳杆菌(L.oris) 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 齿龈乳杆菌(L.uli) 玉米乳杆菌(L.zeae),口腔正常菌群-乳酸杆菌属,特征 革兰氏阳性杆菌,长杆、短杆、有时棒状、细长型,无分支,无芽孢; 菌落圆形,白色,半透明,光滑凸起,边缘整齐; 粗糙型表面无光泽,边缘不齐。
口腔正常菌群-乳酸杆菌属,致病性 牙菌斑内检出少,有活动性龋时增加; 与龋密切相关者:干酪、嗜酸和发酵乳杆菌; 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葡聚糖和杂多糖; 发酵葡萄糖产酸:有两型-同质发酵(乳酸)和异质发酵型(乳酸、乙酸、甲酸和琥珀酸); 耐酸:pH3.8仍能生长,在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大; 在消化道和阴道中是有益菌口腔正常菌群-真杆菌属(Eubacterium),特征 又称为优杆菌; 革兰氏染色不定性、丝状杆菌、厌氧菌、难培养; 有分解糖和不分解糖两种; 一部分菌种能分解氨基酸生成丁酸和氨; 在菌斑中与球菌构成谷穗样结构; 参与牙周菌群构成; 牙本质龋、坏死牙髓、头颈部感染病灶内分离口腔正常菌群-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韦荣氏菌属、奈瑟氏菌属、莫拉氏菌属 革兰氏阴性杆菌 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梭形杆菌属、嗜二氧化碳菌种、螺旋体、其他,口腔正常菌群-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e),有7个菌种,口腔中可分离3种 小韦荣氏菌(V.parvula) 殊异韦荣氏菌(V.dispar) 非典型韦荣氏菌(V.atypical),口腔正常菌群-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e),特性 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球菌; 口腔正常菌群,占唾液、舌面菌量的5-10%,口腔中最大菌属之一; 存在于菌斑中; 对牙面粘着性弱,可与革兰氏阳性球菌共聚增加菌斑量。
口腔正常菌群-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e),生物代谢 缺乏葡糖激酶和果糖激酶,不能代谢糖类; 不能直接发酵碳水化合物和多元醇类; 利用其他细菌代谢产物乳酸盐、丙酮酸盐、苹果 酸盐、延胡索酸盐等作为能量代谢口腔正常菌群-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e),致病性 产生内毒素、硫化氢和乙酸等; 对牙周组织损伤不清口腔正常菌群-奈瑟氏菌属(Neisseriae),特性 革兰氏阴性需氧双球菌; 早期在牙面定植,菌斑中被分离,但数量少; 常位于唇、舌、颊粘膜及唾液中; 有些可分解糖,也可利用乳酸产物口腔正常菌群-奈瑟氏菌(Neisseriae),致病性 口腔中致病性不清,和龋病有一定关系; 与变链相互聚集,与菌斑形成有关,促进厌氧菌增生; 集聚机制:有麦芽糖时形成多糖荚膜,聚集无荚膜细菌,不受葡聚糖降解影响,因此在菌斑、龋生成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代谢产生乙酸和CO2,推测组织菌斑内pH下降,促进厌氧菌生长口腔正常菌群-莫拉氏菌属(Moraxella),特性 革兰氏阴性需氧菌; 33-35; 无氧环境生长易出现多形性; 呼吸道粘膜附着生长; 不分解糖; 具有a-内酰胺酶的活性,影响抗生素治疗作用; 口腔环境中作用不详。
口腔正常菌群-革兰氏阴性菌群,主要存在于龈下菌斑及舌背部粘膜舌苔下; 健康牙龈检出少; 如果菌种及数量增加,标志炎症存在及进展口腔正常菌群-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1988年以卟啉产物及不分解糖为特点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出的独立菌属口腔正常菌群-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特征 革兰氏阴性杆菌,小杆状或多形性,专性厌氧; 无芽孢; 菌落圆形凸起,墨黑色,表面光滑,有金属光泽;,口腔正常菌群-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代谢特性 不分解碳水化合物; 水解蛋白,产生丁酸、己酸、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 营养要求高,特殊需要维生素K和血红素,从血红素获得铁支持生长;,口腔正常菌群-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菌种 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 牙髓卟啉单胞菌(P. endodontalis) 不解糖卟啉单胞菌(P. asaccharolytica) 齿周卟啉单胞菌(P. circcumdentaria ) 卡托氏卟啉单胞菌(P. catoniae),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特征 培养温度36-37,80%N2,10%H2,10%CO2; 特殊需要维生素K和血红素; 典型的菌体形态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菌落2天为凸起,3-4天成棕色, 5天后为黑色,表面金属光泽, 完全溶血。
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代谢特点 不分解碳水化合物; 分解蛋白产生苯乙酸、丁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 产生硫化氢及甲硫醇; 凝集红细胞; 苯甲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氢酶阳性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致病性 目前公认的慢性牙周炎主要致病菌; 其他牙周炎如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也可检出; 炎症在活动期检出数量高; 健康牙周及牙龈炎患者也能检出,数量很少,为条件致病菌 多毒性的牙周致病菌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毒力因子 1.菌毛(fimbriae) 含菌毛素,受fimA基因调控,可以和获得膜中的富脯糖蛋白、富酪蛋白、乳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结合; 可以和口腔内链球菌(格氏、血链、口腔链、轻链)、内氏放线菌、具核梭形杆菌、密螺旋体,福赛氏菌结合,附着在牙表面和牙周袋内壁上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毒力因子 2.血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 能凝集血红细胞,得到生长必须的血红素; 也可凝集其他细菌; 目前发现有五种凝集素基因:hagA、 hagB、hagC 、hagD 、hagE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毒力因子 3.细胞外膜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Pg外膜可以分泌大量泡样结构,直径50nm; 与牙龈细胞、龈下菌斑内细菌凝集,附着于龈壁上皮,携带蛋白酶、内毒素等毒性物质穿过皮屏障进入牙周组织内,起到破坏作用。
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毒力因子 4.蛋白酶(proteinase) .胰蛋白样酶(trypsin-like proteinases),包括精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和赖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激活宿主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降解牙周细胞蛋白,破坏牙周组织; .胶原酶(collagenases)溶解牙周组织中胶原蛋白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毒力因子 5.内毒素(endotoxins) 也称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Pg外膜成分,包括膜外部的Q-特异性链或Q-多糖、膜内多糖粒和疏水的脂类A三种毒性成分; LPS诱导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刺激宿主细胞分泌胶原酶; 增加牙周组织氧代谢; 激活破骨细胞,增加骨吸收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毒力因子 6.其他毒性产物 溶血素(haemolysins):溶解红细胞; 产生有机酸:苯乙酸、丁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刺激牙龈组织; 分解硫蛋白产生硫化氢、甲硫醇与短链脂肪酸,导致口腔异味口腔正常菌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g),毒力因子 7.荚膜(capsule) 较厚的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口腔正常菌群-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特征 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绝对厌氧菌; 不分解糖,不凝集血细胞口腔正常菌群-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致病性 主要从感染根管分离; 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牙髓细胞产生TNF-a,IL-1细胞因子,刺激单核细胞产生金属蛋白酶,促使根尖周骨组织吸收; LPS与免疫细胞CD14 结合,激发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进局部炎症发生; 蛋白酶:分解牙髓组织,降解IgA、IgG及补体口腔正常菌群-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致病性 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外膜蛋白:有59kDa、43kDa、41kDa膜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代谢产物包括:乙酸、丁酸、吲哚、硫化氢、甲硫醇等,刺激牙髓及根尖组织口腔正常菌群-普氏菌(Prevotella),口腔正常菌群-普氏菌(Prevotella),特征 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多形,专性厌氧; 一类为黑色菌落,另一类为非黑色菌落; 黑色菌落在紫外照射下产生砖红色荧光; 产黑普氏菌生长需要维生素K及血红素; 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乙酸和琥珀酸,水解明胶口腔正常菌群-中间普氏菌(P. intermedia),特性 牙周炎症中经常发现; 分解糖; 有蛋白酶活性,产生硫化物; 有凝血和溶血作用; 雌激素刺激其生长,与妊娠期龈炎有关。
口腔正常菌群-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特征 革兰氏阴性菌,菌体长,梭形; 菌落为圆形,中央凸起,表面光滑,半透明,内含颗粒样物;,口腔正常菌群-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特征 厌氧生长; 多数不分解糖,但能合成细胞内多糖; 分解谷氨酸、组氨酸、懒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产生极少量乙酸和琥珀酸; 分解半胱氨酸产生丁酸、硫化氢、甲硫醇口腔正常菌群-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口腔正常菌群-具核梭杆菌亚种(F.nucleatum subsp),特征 牙周袋内检出最多的菌种; 多种粘附素受体,与多个菌共聚,促进菌斑形成; 水解酶分解多种氨基酸,产生丁酸等产物口腔正常菌群-嗜二氧化碳菌种,伴放线聚集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 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a) 艾肯氏菌(Eikenella. corrodens),口腔正常菌群-伴放线聚集杆菌(Aa),放线杆菌属; 最早从放线菌感染患者颈部分离,由于与衣氏放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