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件清代江南乡试史料.docx
1页两件清代江南乡试史料中国帝制时代的科举制始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其后,历经改朝换代,科场照开,直至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度下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中,乡试的中试者举人及其以上级别,始有做官的资格乡试始于明初,一直延续至清末,每3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自19岁考得县、府、道第一名,其后屡应乡试不第,始终未能获得举人这一“名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所述“范进中举”,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乡试对旧时学子的重要江南的乡试合江苏、安徽两省举行考试地点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每3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名为“正科”,遇万寿或登极等则另外举行,名为“恩科”每次考期都在八月,应试中者有“蟾宫折桂”之称清代江南乡试共分三场,每场3日,按顺治三年(1646年)规定:首场试“四书”“五经”,二场试“孝经”,三场试经史时务,以后考试内容屡有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大体相同从《监临头品顶戴江苏巡抚部院奎示》清代江南乡试考生的入场须知(图1)看,考场规矩十分严格凡参加清代江南乡试的考生为苏皖两省的新旧秀才,每科考生人数约2万,最多时接近3万人,因而位于南京城南秦淮河边的“江南贡院”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设有号舍2万多。
除《监临头品顶戴江苏巡抚部院奎示》规定条款外,考生入场还有“皆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只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一律不准携带”等规定考生一人一号舍,面积一方桌大小,号栏外加锁,一切活动包括炊煮茶饭、吃喝拉撒全在里头,到了出场日期才开放栏门,允许考生出场乡试中试(指科举考试合格)名额有限,清代江南乡试,中试者江苏为69人,安徽为45人,外加驻防生员中额3名,总计117名中试第1名称“解元”,第2名叫“亚元”,第3至20名为“经魁”,余则统称为“举人”我们从《江南乡试题名全录》(图2)中看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后的著名者为官至刑部尚书的庞钟璐除庞钟璐外,明清两代参加江南乡试的名人辈出,其中包括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稣、李鸿章及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张謇等清代科考共举行了112科,在江南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清代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可见一斑责编 潇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