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docx
6页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论文导读: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但是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原因,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关键词:"啃老族〃,原因,对策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啃老族〃,是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的新词汇,也是个舶来品他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以薪水少等理由拒绝工作的年轻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啃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的〃啃老族〃又称"NEET〃族,它发源于英国,以后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啃老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许多社会学家预测,伴随着未来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如今,〃啃老族〃问题己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已经做出题目为青年〃傍老族〃现象分析报告;有关网络、报纸、杂志等各媒体也纷纷对〃啃老族〃这一群体进行观察与采访,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
一、〃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分析本该在经济上自立、并且能够赡养老人的成年人却成了〃啃老族〃,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家庭问题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在只局限于家庭本身,还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年期比人的任何时期都更富有朝气,精力更充沛,情绪更饱满,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欲与表现欲,都是很强烈的,正是从依附走向独立,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那么与之相悖的〃啃老族〃的形成原因何在呢?在社会学中,行动是一个专业术语,即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行动的目标,即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同时也是采取行动的原因或动机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总会有其原因和动机,〃啃老〃行为也是一样论文检测,原因若要理解〃啃老〃这一行动的原因,必须将其放到该群体形成、发展的整个系统中去分析换言之,即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等视角来求证,以求获得合理的解释一)个体微观层次的因素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每一个〃啃老〃者背后都有其自身的原因:要么是没有一技之长,或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则是平时享受惯了,吃不起苦;要么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工作和独立生活,结果其原有知识、技能也就渐渐与时代脱节,等到想就业已很难,于是最终失业在家,堂而皇之地继续〃啃老〃。
青年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社会上出现哨老族,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认为是〃主观上存在心理困惑〃的占24%;认为是〃就业形势所迫〃的占23%;认为〃家长也有责任〃的占5%不难发现,前两者主观因素相加已经占绝大多数故从此角度而言,〃啃老者〃个人仍是关键性的因素二)家庭中观层次的因素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人性的摇篮〃家庭作为人生经历的第一站,是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人的社会能力、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等都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啃老族〃的出现绝非偶然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其深层的心理渊源在于我国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和亲子一体化心理,〃养儿防老〃就是这种观念支配下的典型心态这种亲子观,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也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让亲子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近消失,而“独生代〃现象更是强化了亲子一体化心理,现在的〃啃老族〃也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代从社会化的角度来分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基本社会化阶段,相当部分家长养育子女时,往往只注重"养身〃而忽略“养心〃,即更多地关注其温饱、营养状况等生理性指标,而忽视了对孩子独立、自强、勤俭等人格的培养以及传统家庭价值观、责任观的教育。
这样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让孩子形成〃在父母心目中永远都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往往在生理上成年以后仍难以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也难以独立三)社会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韦伯主义的解释社会学的观点,〃为了获得真正的理解,必须将个别的行为放到行动的社会环境中去,因为所有的行动都发生在一种社会和经济结构里〃因此,要探讨〃啃老〃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要将之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论文检测,原因1 .生育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啃老〃现象的产生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假说:〃在未来的一百多年里,家庭结构将由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假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特别是城市,基本出现的是核心家庭,通常只有一个子女,而目前〃啃老族〃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就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的溺爱,凡事均是在家长的精心安排下进行,从小缺乏历练,即使生理性成年以后,也未必能实现心理上的〃断乳〃,对其父母仍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心理,自然也就产生了〃啃老〃现象2 .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速了〃啃老〃现象的来临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3—2004:国家就业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
由于小孩从小只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忽视对其进行相关的行为、意识教化,致使长大后缺少健全人格和面对挫折、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又因自身也没有熟练技能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在纯学历时代似乎己经过去的今天,无疑使得广大毕业生在劳动市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北京大学的夏学銮教授也认为,〃啃老族〃的出现是因为我国的人才市场出了问题,它折射出了目前我们的就业市场的一种短视行为现在我们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消费出现了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的情况,这就是人才市场的短视表现论文检测,原因无疑,这使得毕业生再就业市场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 .教育体系的局限性直接催生了〃啃老〃群体的形成、壮大教育不仅要教给人技能、知识,而且更要教会人们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以及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现实的责任心但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教育的部分功能偏废,特别是相关部门往往为了其直接利益或荣誉,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灌输,将孩子们培养的只知道埋头读书,却不知如何〃立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片面工具化、功利化,甚至不断异化为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求文凭〃,而不利于年轻人实现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当然,也有相当部分家长主动让孩子〃啃〃,甚至倘若孩子不依赖他们,反而又有失落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易于受到外界参照群体的影响,这样一来,那部分父母有条件被〃啃〃的,更是理所当然;即使没有条件的,很可能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加入〃啃老〃这一族二、解决〃啃老〃问题的对策〃啃老〃是对生活的逃避,而逃避的最终结果是让人成为一个废人,但问题的严重性绝不仅止于此〃啃老〃并非仅仅是微观的个人现象,更牵涉到家庭、社区、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理应重视这一问题对于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啃老〃问题,我在这里援引一个比喻来说明:〃啃老族〃就如一壶没烧开的水,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柴〃有缺陷,自身素质之〃柴〃又缺乏时,这壶水怎样才能烧开呢?答案是:众人拾柴,火焰才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整合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改进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弊端,构建新的养育观念一方面,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弊端NEET族的父母要深刻的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厚,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人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对孩子说〃不〃,而不应一味地迁就〃成年孩子〃父母应该适当地慢慢地减少对他们的经济支援,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认识到自己己经长大成人应该负起应负的责任;对其进行正确开导,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社会,鞭策其尽快地融入社会。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应该让父母认识到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其健康心理的培育;不仅要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更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有利于其自立自强;不仅教育孩子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尽快走出及时行乐的〃游戏时空〃,更要求家长主动割断〃脐带〃,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有可能自立成才论文检测,原因二)完善学校教育的功能,以实现理想社会化从我国的教育来说,目前的应试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承,缺乏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冒险精神的机制尤其是我们的大学,应进行〃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因为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引擎,是诸多优秀品质集合体学校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中培养其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务实的就业观,及时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而不依赖于家长论文检测,原因改革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提倡终身教育,才能帮助青少年尽快的融入社会,避免沦为〃啃老族〃三)善用社区资源,引导其积极融入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于一定的社区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可建立、可维持的支持网络,诸如邻居、同辈群体、社区机构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网络,可为家庭及其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对此,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纪德尚说,年轻人脱离了学校教育系统,政府可通过开办社区学校,对〃啃老族〃培训,促进其就业观念和技能的转变,社区教育是消灭〃啃老族〃的良方四)强化政府职能,整合社会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