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认知诗学角度试析初读恰普曼的荷马.docx
8页从认知诗学角度试析初读恰普曼的荷马 作者简介:万婷婷(1991― ),女,四川罗江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3级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摘 要:认知诗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和文学联姻的结晶,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比传统文本分析更为深刻,不仅为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开拓新方向,也为诗歌鉴赏增添新视野本文将从认知诗学角度,以原型与审美态度、图形-背景与审美注意以及概念隐喻为视角对济慈《初读恰普曼的荷马》中的美学意境及其背后的人生观进行解析,从而验证该理论对解读诗歌的有效性,不仅为诗歌鉴赏提供了新方法,也丰富了认知诗学理论 关键词:认知诗学;诗歌鉴赏;济慈;初读恰普曼的荷马 导语 “认知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以色列Reuven Tsur教授在1983年提出来的,他也被认为是认知诗学理论研究的创始人认知诗学近几十年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它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和欣赏方式,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事物的变化发展认知诗学是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的新型学科,除了分析语言,最主要是对读者认知方式进行解读,这不仅可以研究诗歌的文体形式,更能发掘其语言特征对读者产生的心理效应与读者的思考方式,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新的分析和思考维度。
作为诗歌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认知诗学研究的目的是“对读者如何在当时如此理解文本做出合理解释”(Stockwell 2002:7)但是“任何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该有可能因其独特的观照角度而对文本有新的发现”,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时,思想上也会擦出新的火花,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又有些新的思考因此“从解释到发现”是认知诗学解读文本的信条,通过不同的认知方式从多个角度在已有的信息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熊沐清 2012:448) 《初读恰普曼的荷马》是一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由英国浪漫诗人约翰・济慈(1795-1821)创作于1816年10月: Much have I traveled in the realms of gold And many goodly states and kingdoms seen; Round many western islands have I been Which bards in fealty to Apollo hold. Oft of one wide expanse had I been told That deep-browed Homer ruled as his demesne; Yet never did I breathe its pure serene Till I heard Chapman speak out loud and bold: Then felt I like some watcher of the skies When a new planet swims into his ken; Or like stout Cortez when with eagle eyes He stared at the Pacific―and all his men Looked at each other with a wild surmise― Silent,upon a peak in Darien. 本诗结构特征明显,分为两节,前八句为第一节,后六句为第二节。
下面本文将从原型与审美态度、图形-背景与审美注意、概念隐喻三大视角对济慈《初读恰普曼的荷马》进行探析 一、原型理论与审美态度 认知诗学原型理论在具体运用时就表现为对诗学话语的特定的认知过程首先看到标题《初读恰普曼的荷马》,便明确这是一首诗,读者心中便会自动向诗歌的审美、欣赏心态转化,即审美心理学中的“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今道友信1983:157)此时,读者就往往会将日常生活等抛诸脑后,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等倾注于诗歌的原型中,即读者心中的审美对象然后在读到荷马、普恰曼时脑海中(或通过查资料后)便会联想到的他们的事迹或成就作为原型,把宏伟大气与跌宕起伏作为史实的原型古希腊两部史诗《伊利亚德》和《奥德赛》相传就为荷马所作而恰普曼是英国17世纪的诗人、剧作家和翻译家,他译的《荷马全集》出版于1616年,对英国文学颇有影响这时读者便会想第一次读到荷马史诗作的济慈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急于发现结果的心理也有助于读者将自己更好地融入诗的情境中 第一节中,首先“黄金的国土”就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富饶的国家作为原型,联想到幸福、安乐等,内心便产生积极的正能量。
随后“美丽的国家和地区”、“西方的岛屿”更是加强了这一心理在这块阿波罗为最高象征的领土内,作者遍游这些景地,但就是常听说的“荷马统治的那块领土”,却一直未能抵达后来直到“被恰普曼大声的唱出,我才能呼吸到它清纯的空气”当读者读到“荷马统治的领土”便会将荷马视作一个统治者的原型,敬畏钦佩,那未曾到过的“领土”就像是爱丽丝仙境一样让人神往不已,而“清纯的空气”本就清新甜美让人着迷作者便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象使读者在阅读时便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狂喜之情在读到第二节时,读者很容易心中构建出两个原型:观星师突然发现一颗新星时,那一定是激动无比以及高蒂斯(作者误以为是发现太平洋的人,实则为巴尔波)用那鹰似的眼睛第一次发现太平洋时,也必然是无限惊喜达利安的山巅”让人想到陡峭、高耸、危险等词语,而站在这样一座山巅上向下俯视时,太平洋却出现了,那无边的宽阔,汹涌澎湃,潮水冲刷着峭壁,对于探险家来说此时此刻这种酣畅淋漓的过瘾是无法言说的作为观星师或探险家,人生最让人开心激动的事莫过于此了,因此这种心情也是作者读到荷马时候的心情,这样既拉近了读者与诗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与情感。
由此可见,原型对于诗歌创作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或了解到的原型就是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候的参照点,而诗中意象的含义除了“词语本身所暗示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朗格1986:284)意象也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实体,其意义已从日常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审美注意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由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1915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当人类在进行观察时,事物的一部分往往会成为被观察的焦点即图形,焦点部分突出于其余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部分即背景认识诗学的代表人物Stockwell对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阅读是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images)和回声(resonances)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建立在这一动态过程之上刘立华、刘世生2006:73)读者需仔细考虑作者的意图,切实的根据语境即意境正确分辨出文本的图形和背景,从而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 在本诗中图形与背景既有相互分离也有相互移动并转换的第一节中,作者首先便创造出图形“我”(即作者)在“黄金的国土”上四处游历,以广阔的天地为背景,但是随着我的移动我身后的背景也是在不断变化,从“美丽的国家和地区”到“西部的岛屿”,这些背景作为巧妙的隐喻指代是诗歌的世界。
我”在这些背景中多处游历,一方面读者感受到作者在诗歌方面已取得的成就,而另一方面,“我”又会去到哪里,会突然陷入悲伤还是更加喜悦呢?接着,“我”转瞬和广大的天空一起变为背景,而“恰普曼勇敢地大声唱”便吸引读者的注意成为图形;然后焦点又回到我吸收到那“清纯的空气”一动一静,完全凸显出“清纯的空气”于作者的重要性,与西欧17、l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的刻板沉闷相对,仿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阅读时也不自禁深吸一口气,藏着一股抹不掉的喜悦之情,表现了浪漫主义诗人对古希腊文化的向往之情;也使人们清晰地看到读者的注意力从我于阿波罗“金黄的国土”慢慢转移到我于荷马这个陌生神秘的领域 第二节通过两个明喻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两幅画第一幅是以天空为背景、观星者仰望为焦点图形,接着立刻转化为观星者仰望为背景,而一颗新星闯入其眼中为焦点图形,一静一动,凸显出新星的突然出现以及闯入其眼帘时观星者的惊诧与惊喜;第二幅首先也是以太平洋为背景、高蒂斯的凝望为焦点,仿佛自己也就和他在一起凝望太平洋,心中的激动与澎湃便油然而生;接着在天空、太平洋及站在达利安山巅这样的环境下,而他的部下们却面面相觑,突然说不出话的样子却是更加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
作者通过这两明喻的描写,内心的情感层层递进直至顶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激动与不可置信的狂喜、呆立与沉默无言的结尾可谓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概念隐喻 根据认知诗学,概念隐喻理论是指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通过自己了解的知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事物作为隐喻两个事物之间需要有认知上的相似性,而隐喻正是通过事物之间这种相似性的概念映射来帮助人们相互理解和表达内心情感陈润2013:60) 读到荷马的时候,读者便可意识到“黄金的国土”并不是真正的国家,而指诗的世界诗人已在这片诗的领土多处游历,也即诗人对于本土的文学作品广泛涉猎在第三句中“还有多少西方的岛屿”这里诗人们献给阿波罗的西方岛屿,便是指用济慈熟悉的语言写作的西欧文学作品作者指出,诗人最神圣的职责是作太阳神阿波罗的忠实奴仆,表达了对诗的敬畏和热爱之情而此诗作于作者文学生涯的初期,思想还处于审美的理想主义和对想象力的信赖上,意识到了美好事物和人生的短暂性,由此心生绝望,渴望借助想象力来获得某种永恒的真实诗是永恒存在的,因此他便可以通过诗来留住人世间的真与美,也渴望活在诗的世界里,也可感受到诗人对死亡的逃避与排斥感 接着作者把读到荷马的诗作比作是“发现了新星”,使人震撼不已。
同时他用了“swimming”这样一个具有动感又有拟人化色彩的词,很好地与第三行中的航行到过许多西方岛屿和结尾航行到太平洋呼应,整首诗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诗的最后描述高蒂斯发现太平洋的这一场景把本诗引向了高潮,他和部下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震撼住了,说不出话这里的“沉默”与第一节最后一句中“查普曼勇敢地大声唱”形成鲜明对比,动与静的结合使本诗更加激荡人心,也将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及心底对希腊史诗的热爱彻底表现了出来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到认知诗学是可以从人的心智体验的角度来解释诗歌的由于诗歌语言凝练,意象晦涩等,使用原型、图形-背景及概念隐喻等方式从认知角度解读诗歌能使诗歌图形化动态化,帮助读者有效地抓住诗歌的重点,进入诗歌的意境,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作者情感的不断变化此外,认知诗学不仅能够有效解释原有诗歌,在认知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理、思考方式等也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超越诗歌文本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最大限度地挖掘诗歌的内涵与价值具有巨大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London:Routledge,2002:7. [2] 陈润.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在地铁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2):60. [3] 今道友信.关于美[M].鲍显阳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57. [4] 江荻.初读恰普曼的荷马[J].英语知识,1994(3):11-13. [5] 朗格.情感与形式[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