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402740
  • 上传时间:2017-1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1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内容摘要: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对中国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它诞生起,经过诸多朝代的变更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兴盛,有衰竭中断,有重建复兴,成为一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独特形式关键词:国子监 太学 源起与发展国子监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说到国子监的源起,严格来讲是在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 ”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 ”学生 : “国子一百四十人……”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而就国子监传授经义的功能而言,相当于上古时期的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上庠为大学 ”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西汉武帝时期设太学,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求贤必先养士的道理,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也 ”建议兴建太学以培养人才,并以此作为教化天下,提高吏治水平的基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东汉建元五年,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两汉时期太学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魏晋时期,魏文帝恢复了洛阳的太学,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人,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晋时教育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 《周礼·地官·师氏》:“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 ”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 ,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形成了上层贵族与下层学士分途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立的双轨制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微,南朝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隋正式建立国子监,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初其管理并不完善,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上有诸多弊端,后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规定了修业年限和选修、必修课程以及考试与放假的安排唐代对中央官学的管理很多是通过教育立法的形式来完成的如《唐律》规定生徒殴打师长,严惩不贷还规定生徒在学三年,不回家探望父母,学校必须以道德训喻,勉之归觐宋朝亦沿袭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调整社会矛盾,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积贫积弱”状态的焦点有志之士在提出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纷纷提出兴学育才,发展教育的主张形成了北宋初年三次声势浩大的兴学改革运动。

      其核心是兴办官学,调整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变培养人才与选拔人才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庆历兴学是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由宰相范仲淹发起主要内容有州县立学,改革科举制度,聘用名师至太学任教第二次兴学有王安石发起,主要铨选官员,加强对教师的管理,颁行“三舍法” ,设立经义局编审教材第三次兴学是崇宁兴学,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蔡京执政,再度兴学,权力推行三舍法地方学校空前发展,诸路州县皆设学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 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 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 ,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

      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 、 《小学》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以及《诗》 、 《书》 、 《礼记》 、 《周礼》 、 《春秋》 、 《易》等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 “延袤十里,灯火相辉” 校内建筑除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外,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就有2000余间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诸堂) 学生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乐二十年(1422)达9900 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 ,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明国子监学习《四书》 《五经》 ,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

      清代国子监中六堂士子肄业有内外班之分,内班住宿,外班走读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 “严立课程,奖诱备至” ,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适应科举而兴起的国子监把封建社会的教育演化到极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历史上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同时,这种应试教育为本色的教育制度、理念、经验和功效无疑为今天的我国教育铺垫了一个雄厚的基础如今的“课程” 、 “科目” 、 “博士” 、 “走读” 、 “自费生” 、 “附中” 、 “附小” 、 “肄业” 、“教课” 、 “考课” 、 “旷课” 、 “退学” 、 “记大过” 、 “典籍”的词汇都源于国子监那个造化的所在这一点,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僵死的培养目标,近乎残酷的校规,凭借祖先官职、功劳、名望不经考试而取得入监资格的“荫监生” 、“特萌生”和捐例、捐纳入监的“例贡生”制度,以及为皇权施教的腐朽理念等等,使国子监一步步走向衰败和灭亡参考文献:董仲舒《贤良对策》脱脱等《宋史·职官五·国子监条》脱脱等《金史》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