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国民素质的关系.doc
23页1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来自网络在原文(未注明作者)基础上略有修订——柴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和我们现代国民素质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研究这个主题,就是要着重探讨传统文化的形成、结构、内涵,从形成和内涵当中来探讨它的核心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系是当前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个观念,价值观是根本的,也就是说世界观、人生观最后都要体现在价值观上价值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从哲学层面来看价值,就是作为一个主体有什么优长,理想怎么实现?这是从哲学层面讲价值的含义价值观当中最根本的是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智慧、理想、才能的体现,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做出的贡献,这是真正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些观点、观念、学说国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可以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国民素质这些都是相近的概念,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这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一个根本性的、实质性的问题英国有个经济学家哈比森,他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
资本、资源都是经济当中被动的因素人力、人才是主动的因素因此我2们也可以这么说,国民素质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国民素质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当中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国民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问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我想分三个问题来讲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核心(一)自然、社会的环境和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我们要探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形成,需要考虑它经历的自然环境、它的社会状况,以及它的生态情况我们都知道,大概在公元前 6、前 5 世纪的时候,在东亚,在我们这个土地上就形成了道家、儒家等学说,在南亚印度有佛教,在地中海一带有古希腊、罗马哲学,这就在世界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统、哲学系统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生长在这么一个环境,就是在东亚的大陆,在公元前 6、前 5 世纪的时候,大体是在一个 300 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是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地理环境,东边是海洋,西北、西南都是高山峻岭 ,它内部的幅员非常纵深、非常宽广这一带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适合农业生产,一年四季比较分明,与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很不一样。
另外,除了黄河流域以外,长江流域土地也是非常肥沃的,气候也很温和应当说我们国家中原一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发源地,当然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不只是一个,3其次就是长江流域,还有其他地区中国所处的地理、气候条件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是古代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最初是集体耕作制,到了战国的时候发展为家庭耕作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是一个生产方式的根本性的改变这种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根据、客观的基础,也可以说自然、社会的环境和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二)打破官方对教育的垄断,把教育推向民间文化的产生需要有文化人,需要有知识分子,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时候,由宗法贵族分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士,有文士、武士、隐士、方士等等,他们在春秋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阶层,当时很多诸侯国家都引进这些人才来进行变法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就是最突出的一个典型这些士,也即知识分子,发挥了知识的优势,从事教育,培养弟子原来在商朝时代上学,学校都是官办的, “学在官府” 到了春秋末期,由孔子首创私学,这就是说,打破了官方对教育的垄断,使古代的学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把教育推向了民间。
三)人本主义跟自然主义的结合奠定了整个中华古代文化的基本走向和私学兴起的同时,古代一些君主还创办了许多文化学术中心,聘任各个学派的大师不治而议论,他们不直接参加国家政府的治理工作,只是专门议论、专门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发展4国家当时像中原这一带,现在的河北、山东、河南一带都有这样的学术中心,特别是象山东的曲阜,还有河北的邯郸都是当时一些很有名的文化学术中心所在地这样的文化学术中心,大大推动了各地文化学术的繁荣和兴盛这种兴盛最集中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因为诸子最集中的时候是在战国时期,所以也称为战国诸子这些诸子就天道、人道、社会伦理、礼法制度等等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说 当时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在这 3 家当中,儒家跟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道家也很重要,但是道家是个隐士之学,它没有列到显学的范围里面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百家,后来西汉的时候,司马谈就把它概括为 6 家,以后又有人把它概括为 10家,还有更多的,有的说诸子有 100 多家,如 189 家的说法,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刚才我们前面讲的 3 家 在这 3 家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给我们民族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学术系统、人本主义的文化传统;道家提供了一个自然主义的传统 。
可以说《周易》 ,就是《易经》 ,它是把人本主义传统跟自然主义传统结合起来,这两个传统可以说奠定了整个中华古代文化的基本走向,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两个传统的影响和作用后来当然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现在可以说,它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根据我们学哲学的人的观点,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的问题、人生观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5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四)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由儒、释、道三家所组成就文化形态来说,刚才我们提到有儒家、道家在汉代,大概在西汉末东汉初印度的佛教传到了中国内地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佛教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来说,是个异质文化中华民族已经有儒家、道家学说,佛教要进来,当然会遇到很多阻力,有很多障碍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基督教从唐朝就传到了中国,但是它没有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去,佛教是融到了传统文化里面了后来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儒释道,释就是佛教,儒道佛三家是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那么佛教之所以能够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里来,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人本主义传统、自然主义传统虽然符合了中国人的需要,但是它还有缺陷,那就是说对人生的烦恼、痛苦,特别是人的死亡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探讨的很少。
大家都知道,人如果没有死亡,人生就没有意义,生与死是相联系、相对应的,没有死亡,就不用探讨人生的理想意义的问题,因为他一直活下去的正因为有死亡,我们要探讨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来确定自己的理想,如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方面,可以说佛教恰恰弥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缺陷,它起到了补充作用,所以我们认为佛教给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解脱主义的传统解脱主义,就是解脱烦恼、痛苦,解脱生死问题,这也是适应中国人民的需要的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由儒、6释、道三家所组成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家从实质上来说,探讨的就是人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它是人学因为就儒家来说,它主要是探讨为人之学,怎么做人?它提倡仁爱,那是讲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它主要是要在现实生活当中去提升自己的理想我们在平时生活当中,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是从平凡的活动当中,怎么能够提升它的意义、它的价值,即实现人生的理想,这是儒家思想道家讲自然,讲自然主义传统,这个自然,就是要顺其自然的意思,要合乎自然本性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定意义上也可说要合乎自然的规律道家提出了这么一个传统,这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个生命哲学,也是讲人的问题怎么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呢?道家认为那就要合乎自然。
佛教不同,佛教讲出世,应当说佛教是个宗教,我们刚才讲的道家、儒家,它是人文所以中国是个人文主义传统的国家,跟印度那个宗教国家不一样的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它的一些宗教领袖比政治家地位要高中国不是这样,中国是人文的传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佛教里面很多内容实际也是讲做人的问题,特别是传到了中国以后,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佛教跟印度佛教是有区别的,当然它有共同性,它们都是佛教中国佛教相对印度佛教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两个东西,一个是禅宗,实际上禅宗把成佛的理想由彼岸世界移到了内在的主体世界里面来,它宣扬即心即佛,你的心、你的思想,与佛不相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7就是思想意识觉悟了,那就是成佛了我们可以看到,这实际上就是由神转到了人,转到觉悟的人另外,在我看来,中国佛教的第二个创造,就是现在讲的人间佛教,我们已故的赵朴老就提倡这个台湾地区佛教也是提倡这个,两岸佛教都提倡这个人间佛教就是认为,通过佛教道德的弘扬以及其他思想的弘扬,能够使人间成为净土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佛教,当然它有出世的一面,当然它是个宗教,但是实际上它已经受到中国的儒道的影响,带有很大的人文色彩,它也很重视做人的问题这是从我们的文化的核心,各个学派的思想核心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确是以人学为中心的。
另外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墨子,以后的孟子、韩非,以及汉代的董仲舒、王充等等都是提倡为人之学,都是提倡通过为人,进而能够为家、为国做贡献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实际是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念五)文化和民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呈现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体系的差异,最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最主要就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像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中国文化它就比较重视做人,重视和他人的关系,重视和自然的和谐,这就是它的价值观念西方就不是这样,印度也不完全是这样现在我们一些记者招待会,西方国家元首,包括小布什总统在清华的演讲,他们都是要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他要推行他们文化的核心内容所8以,今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的较量所以我们东方、东亚地区形成的、我们中国形成的价值观念,它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它的内容、内涵是怎么样的?它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下面还要探讨的问题二、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内容与要点人生价值观念,是在人生的一些基本矛盾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当中,他的最基本性的、普遍性的矛盾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三个矛盾:第一个矛盾就是人与自我的矛盾。
我们每一个人和自己的矛盾,比方我们的现实状况与理想追求,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我们的生命价值跟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的关系怎么样,我们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第二个矛盾就是人和他人的矛盾因为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在社会当中存在,他有家庭关系在一个单位,他有一个工作关系,有同志关系再推广就是还有民族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这就是由人与他人的关系当中派生出来的人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这是我们经常面临的又一类矛盾第三个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因为人是生存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当中,但是如果我们人类过分地去征服、去破坏自然,自然可能就要报复人类所以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我们天天可以感觉到的,像遇有沙尘暴,每个人的心情是会9不太好的,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三类矛盾当中,我们也可以把人与他人的矛盾展开为人与他人的矛盾、人与民族、人与国家的矛盾所谓价值观念,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人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问题通过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就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下面我们就按照刚才所讲的三类矛盾,或者四组矛盾,分四个问题来讲一)人与自我的关系1.塑造人格人与自我的关系归根结底可以说就是一个塑造人格的问题人格”是现代的用语,古代没有“人格”两个字,古代叫人品。
什么样的叫做具有崇高的人格?怎样能够达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这是古代思想家经常热心讨论的一个中心性的问题特别是儒家,也还有道家在这方面,大家都知道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