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源于泰山的姓氏考之一.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630833
  • 上传时间:2018-05-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8.5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源于泰山的姓氏考之一“现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兴起了寻根热, 祖居东部华人的根应是夷人聚居的中心-- 泰山 ( 路宗元《中国泰山》) 笔者通过多年对泰山姓氏源流考证, 认为 :? 此说有据源于泰山的姓氏 ,经过四次大的迁徙融合( 春秋、战国 , 魏晋南北朝 , 元末明初 , 清代 ), 许多源于泰山的姓氏外迁 , 又有一部分源于它地的姓氏迁入,? 或外迁的姓氏又迁入, 使泰山地区成为多姓氏的融合之地因本文不可能一一详述源于泰山的每姓的播衍迁徙情况, 故仅述源于泰山的一支艾( ài ) 《百家姓》收 , 上古时期罕见 , 现分布很广据《华夏姓氏考》、?《中华万姓溯源》云: 春秋时期 , 齐国有位大夫名孔, 因其居艾陵 , 人们便称其为艾孔他的后代就以艾孔居住地名“艾” 字为姓艾陵故址, 在今泰安市郊区东南史书记载 ,? 齐国与吴国曾战于此, 吴胜齐败今泰安、肥城、新泰、宁阳、平阴等地均有艾姓鲍( bào ) 鲍鲍氏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62 位,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有鲍氏77 例全国当代鲍姓分布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为多,其他各地也有所见至于民族构成,除汉族外,满、佤、回、蒙古、景颇等族也有以鲍为姓的人。

      泰安境内鲍氏分布:新泰市在千人以上,2000 年底泰山区有245 人,泰安市其它各县市区均有居住 从现有材料中得知新泰市汶南镇鲍庄鲍氏传春秋时已有鲍氏, 岱岳区山口镇新庄鲍氏传唐末迁入除新泰鲍氏在千人以上外, 肥城市鲍也较多《鲍氏族谱》载:肥城市老城镇鲍家庄鲍氏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肥城市桃园镇鲍家塘子鲍氏传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肥城市桃园镇鲍良庄鲍氏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另外, 《鲍氏族谱》载:新泰市谷里乡鲍家泉鲍氏清道光二十年(1841 年)从本乡南王庄迁入新泰市寨子乡高峪鲍氏传明洪武年间迁入《鲍氏族谱》 载:肥城市老城镇鲍屯鲍氏明崇祯年间本镇鲍庄迁入 肥城市桃园镇鲍家庄鲍氏传清康熙年间本镇鲍良庄迁入肥城市仪阳乡南鲍鲍氏传明末迁入 肥城市安临站乡前贺庄鲍氏传清康熙年间迁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豹家沟鲍氏传清雍正年间迁入新泰鲍氏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 特别是在古代, 任何一地的鲍氏都没有新泰鲍氏有那么深的文化底蕴 , 很值得大力挖掘 权威人士透露, 年内很可能在新泰举行“ 全国鲍氏文化研讨会” , 故列几个小题目略述一下新泰与鲍氏文化一、新泰是鲍氏发源地之一新泰鲍氏祖先是谁?据《姓苑》载 : 鲍氏 , 系出姒姓 , 禹王之后。

      《史记 . 本纪第二》 : “ 太史公曰 : , 禹为姒姓 , 其后分封 , 用国为姓 , 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 费氏、 杞氏、 缯氏、 辛氏、 冥氏、 斟戈氏 ?” 《姓苑》 又载 : 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 ,因以命氏谁采邑于鲍邑 ?《中国地名大辞典》载:“鲍山 , ,, 下有鲍城为齐叔牙食采处, 上有叔牙台因以采邑地为氏, 故叔牙姓前加氏为鲍叔牙《中国万氏溯源》也载: “夏禹之后鲍叔 , 因仕齐食邑鲍邑而得氏从以上可认定 , 鲍叔牙应为鲍氏之始祖鲍叔牙是不是新泰人?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与《姓苑》说的“杞公子”是不矛盾的说“杞公子”必须先把杞国的兴衰说清楚前已述, 杞为禹之后而到“殷时或封或绝 (《史记 .陈杞》 ), 到了“周武王克殷纣, 求禹之后 , 得东楼公 , 封之于杞 , 以奉夏后氏杞 (《史记 . 陈杞》 ) 之后 , 杞国从东楼公“封之于杞”(《史记 . 陈杞》 ), 到“楚惠王之四十四年 ( 公元前 445 年), 灭杞” (《史记 . 陈杞》), 杞国虽名未变, 而其都迁徙多次其中一次 ,在《汉书 . 地理志》中载 :“故杞国也 , 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

      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也就是说, 杞国在东周时已将都迁鲁东北鲁东北按方位在时应为现新泰市境内杞国迁都 ,并不是迁杞国之全民 , 而是其王公贵族杞国都又是什么时候从新泰迁走的呢?《管子 . 大匡》载 :“( 齐桓公 ) 五年 ( 公元前 681 年), 宋伐杞 , ,, 公乃命曹孙宿使于宋宋不听, 果伐杞 ( 齐)桓公筑缘陵 ( 故城在今昌乐县东南七十里) 以封之 ”略算杞之都在现新泰境内有200 年左右的历史再说鲍叔牙所在年代对鲍叔牙的生卒时间, 史无记载但从他仕齐的时间可知其所在年代《史记 . 管晏》 :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 685 年, 说明鲍叔牙在公元前685 年已仕齐 , 此时正是杞迁缘陵( 公元前 681 年) 以前其籍贯应是在新泰《新泰市志》说鲍叔牙“祖籍鲍庄( 今汶南办事处鲍庄) ”是有根据的鲍叔牙先祖世系是:禹( 姒姓 ) →启帝→仲康帝→相帝→少康帝→予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孔甲帝→皋帝→发帝→履癸帝( 桀) →?→东楼公 ( 杞姓 ) →西楼公→题公→谋娶公→武公→靖公→共公→桓公 ( 姑容 ) →平公 ( 郁) →悼公 (成) →?→鲍叔牙 ( 鲍氏受姓祖 )。

      三国时期的鲍氏也是鲍叔牙后裔古今众多姓氏起源之说, 鲍氏起源有二 : 一是春秋以鲍为采邑者,其后代以地名为姓; 二是北魏改鲜卑族俟力伐氏改为鲍氏《三国志》载:鲍勋为鲍宣九世孙鲍宣为汉代人,时鲜卑族俟力伐氏还未改为鲍氏据此可断定 , 北魏在鲍宣之后, 鲍宣理应为鲍叔牙的后裔《山东通志》载: “( 鲍) 宣后嗣 ,有从上党徙泰山者,遂家焉新泰的鲍氏理应是鲍叔牙后裔清光绪 33 年 ( 公元 1907 年) 《新泰乡土志.人类》中载 : “今邑西谷里保鲍姓甚多,传至 50 余代 ”据传至代数推算, 鲍氏在此已有1500 年左右的历史 根据史籍记载,此地的鲍氏是汉代司隶校尉鲍宣的后代此时鲍氏的世系是: 一世 :鲍宣 ; 二世 : 鲍永 ; 三世 : 鲍昱 ;四世 : 鲍德 ; 五世 : □; 六世 : 鲍□ ; 七世鲍丹 ; 八世: 鲍信、鲍韬;九世鲍劭、鲍勋; 十世鲍融 ( 鲍劭子 ) 二、新泰是鲍氏泰山郡望的聚集区谈到我国的姓氏,很容易使人想到一直在我国流传很广的郡望堂号在过去民间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的府第上,往往在自己的姓氏之前,冠以一定的名号, 如“ 陇西李氏 ” 、 “ 三槐堂 ” 、“ 彭城刘氏 ” 、 “ 汝南周氏 ” 等。

      这些在姓氏以前的“ 陇西 ” 、“ 三槐 ” 等代表什么?其实,这就是郡望堂号所谓郡望, 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在姓氏发源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同一姓氏不可能居住在同一地方这些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他地区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这样就有了郡望如前述的陇西李氏即居住在陇西地区(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李姓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是李姓人中地位最高的一支,其他地区的李姓无一能与之相比诸如此类的各郡望族标榜郡望,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不同郡望的人即使是同姓,也不能担任相同的官职;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也只能由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 郡望较低的人无论才能多高,都是无法染指这些位置的当时在婚姻上也是如此最著名的例子如《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两家的婚姻,因为张生出身于西洛,不是海内望族, 就无法与博陵崔氏这样的著名郡望相匹配,因此才会有崔莺莺之母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加以反对唐末以后,由于“ 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 ,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才使郡望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从此以后,郡望演变成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 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 ,而不必在意真正的居住地如何了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鲍姓因为有鲍叔牙这样的名贤开基,在得姓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后来, 他们的子孙扩散到 “ 上党、泰山、东海、河南” 等地历史上,鲍姓形成了上党(今属山西)、泰山(今山东泰安)、东海(今山东郯城)、河南(今河南洛阳)等郡望作为鲍氏泰山郡望的形成是与鲍信为首的名门是相连的而鲍信为泰山郡平阳人,所以新泰是泰山鲍氏的聚集区三、新泰鲍氏历史名人及鲍氏文化(一)名人1、春秋时《春秋左传词典》称: 鲍氏为“齐国大族”其大族的情况虽无谱可考, 但从当时出现的齐国四位大夫, 可见新泰的鲍氏极盛一时鲍叔牙即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少时与管仲交往, 常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襄公乱政 , 管仲随公子纠奔鲁, 他随公子小白奔莒及襄公被杀 , 小白回国立为君, 即桓公 桓公拟任他为相 ,辞谢 , 并力劝释管仲之囚, 使代己位后来鲍叔知人与管鲍之交的故事, 一直作为美谈, 流传于世。

      鲍牵即鲍庄子鲍叔牙的曾孙, 春秋齐国的大夫齐灵公八年( 公元前 574 年), 灵公母亲声孟子与大夫庆克私通鲍牵发现后把这事告知上卿国佐, 庆克因而受到斥责齐灵公的母亲故怀恨在心, 以莫许有的罪名加害鲍牵,灵公听其母声孟子之言就把鲍牵处以刖刑( 按刖刑 , 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即把脚砍掉 ) 后来国佐也被灵公杀了孔子说: “鲍庄子之知不如葵 , 葵犹能卫其足鲍国即鲍文子鲍叔牙的曾孙, 鲍牵弟 , 春秋齐国的大夫早年为鲁国大夫施孝叔家臣 , 其兄鲍牵受刑后, 被齐召回为大夫齐景公初立时, 庆封专权齐景公三年( 公元前 545年), 鲍国与田横子等为尊公室, 一起谋袭庆氏, 迫使庆封出奔他还曾奉命南使, 归鲁费邑 ,并极力劝止齐景公伐鲁鲁国阳虎据阳关被破奔齐后, 为鲍国所囚鲍牧即鲍子 , 也是鲍叔牙之后齐景公在公元前490 年死 , 太子荼被上卿高张、国夏二卿立为君 , 即晏儒子 ( 一作安儒子 ) 鲍牧与田乞及诸大夫等坚决反对, 便一同率甲士攻入宫中 , 展开了巷战 , 杀了高张 ( 或说高张未被杀而奔鲁), 国夏奔莒 , 晏儒子奔鲁 田乞迎回出亡鲁国的齐景公庶子、 晏儒子异母弟阳生, 与诸大夫盟而立之为齐君(即齐悼公 ), 时鲍牧被迫同意。

      齐悼公在齐景公时, 便与田乞友善 , 后因与齐悼公, 于悼公四年 ( 公元前 485 年) 杀悼公 ,出奔吴国也说两年前悼公借故将鲍牧杀掉2、后汉三国时期鲍信 后汉时泰山阳平人字允诚, 鲍叔牙苗裔、汉司隶校尉鲍宣八世孙少有大节, 沈毅有谋大将军何进辟拜骑都尉董卓始至, 劝袁绍袭之 , 不从 , 乃归乡里收徒众后与弟鲍韬以兵应曹操 , 表为济北相鲍韬 与兄鲍信同为魏将军,在汴是战中阵亡鲍劭鲍信长子有父风, 魏武追录信功, 表封新都亭侯 , 加拜骑都尉 , 使持节鲍勋字叔业 , 鲍信之子其父因有功于曹操而见用, 建安中官中庶子, 守正不挠魏文帝为太子时 ,已与鲍勋有忤文帝即位后, 又多次上书 : “今之所急 , 唯在军农 , 宽惠百姓台榭苑囿 , 宜以为后 ”已使文帝不悦后因劝谏魏文帝免其射猎之乐,被派远征东吴后终因为魏文帝所恨 , 而被诛鲍融嗣父鲍劭拜骑都尉, 使持节二) . 赞诗文赞鲍叔牙莽莽乾坤内 , 何人鲍叔牙 ? 分金遗址在 , 驻马独长嗟断碣春眠草 , 孤村暮隐花徘徊念知己 , 洒泪向天涯曲家洪升《过管鲍分金处》三)鲍氏典故管鲍之交用以比喻交谊深厚的朋友管鲍, 指管仲和鲍叔牙, 两人都是齐国的名臣。

      两人相知最深语出《史记. 管晏列传》 :“管仲曰 :‘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 , 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 ;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利有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 , 鲍叔不以我为怯, 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 , 召忽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