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华荣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应用体会5091.ppt

69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88636931
  • 上传时间:2024-09-0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84MB
  • / 6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国医大师李振华国医大师李振华 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应用体会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应用体会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 华荣 2022-12月 郑州第一页,共六十九页 2第二页,共六十九页 3第三页,共六十九页 4第四页,共六十九页 5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n(一一)中医思想的理论根底中医思想的理论根底n “医源于易〞医源于易〞?易经易经?天人合一,阴阳哲理天人合一,阴阳哲理 n形成过程:实际问题形成过程:实际问题——产生直觉象思维观察产生直觉象思维观察——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般概念和经验形成一般概念和经验——再解决实际问题再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升华成系统、升华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全面的理论体系n理论核心: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理论核心: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治疗观点阴平阳密,和谐证观、取类比象等治疗观点阴平阳密,和谐第五页,共六十九页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n天人合一天人合一n阴阳五行阴阳五行n脏腑经络脏腑经络n五运六气五运六气n中药四气五味中药四气五味n升降浮沉升降浮沉n归经归经6第六页,共六十九页。

      7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n(二二)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n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体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体n以西医的各种检查仪器为用以西医的各种检查仪器为用n现代的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病情现代的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病情的轻重、疾病的预后、治疗的效果等,可为中的轻重、疾病的预后、治疗的效果等,可为中医治疗提供数据但不主张将其作为中医辨证医治疗提供数据但不主张将其作为中医辨证用药的根据用药的根据第七页,共六十九页 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n脾胃学说奠基于脾胃学说奠基于?内经内经?,开展于开展于?伤寒论伤寒论?时代时代,形成于金元时期形成于金元时期,李东李东垣所著垣所著?脾胃论脾胃论?代表脾胃病学说已趋成熟代表脾胃病学说已趋成熟n在在?内经内经?即有详细的对脾胃的论述,如即有详细的对脾胃的论述,如?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玉机真脏论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土以灌四旁〞?厥论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主运化水谷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脾主升清,津液四布,营养全身胃主降浊,胃气下降,食之精微,脾主升清,津液四布,营养全身胃主降浊,胃气下降,食物得以下行,升降正常浊气才能排泄,腑气才能通利,升降得宜,才物得以下行,升降正常浊气才能排泄,腑气才能通利,升降得宜,才能维持人体生命营养之需要故后世历代医家将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能维持人体生命营养之需要故后世历代医家将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元气之本源,后天元气之本8第八页,共六十九页 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n医圣张仲景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说:说:“脾旺四季不受邪〞脾旺四季不受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论?::“内伤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说:百病由生〞又说:“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国医大师李振华继承内经、仲景、东垣脾胃学思想,国医大师李振华继承内经、仲景、东垣脾胃学思想,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仅充分认识到脾胃对人体生命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仅充分认识到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并逐步掌握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和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并逐步掌握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规律提出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治疗规律提出脾胃病的学术思想n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疗效卓著悬壶济世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疗效卓著悬壶济世60余载,余载,教书育人教书育人50春秋,被誉为当代春秋,被誉为当代“脾胃病国手〞脾胃病国手〞2022年被年被授予首届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国医大师〞称号9第九页,共六十九页 10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辨证依据源于通过四诊对病情的综合分析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中医诊病,必须四诊合参,缺一不可第十页,共六十九页 11第十一页,共六十九页 12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舌体、舌舌体、舌质、舌苔的不同、舌苔的不同变化是辨化是辨证的基的基础舌体胖大甚至舌体胖大甚至边有有齿痕痕脾气虚程度脾气虚程度舌舌质淡或淡或红脾胃寒脾胃寒热舌苔黄舌苔黄腻或白或白腻脾胃寒湿或湿脾胃寒湿或湿热舌苔厚舌苔厚腻粗糙粗糙脾胃湿盛脾胃湿盛舌舌边或舌尖的偏或舌尖的偏红肝火心火肝火心火第十二页,共六十九页 13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舌体胖大、舌苔正常舌体胖大、舌苔正常能食不能消能食不能消舌体胖大、舌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淡、苔薄白脾胃虚寒脾胃虚寒舌体胖大、舌苔白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脾胃气虚、阳虚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舌体胖大、舌质淡、苔淡、苔腻脾虚湿阻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舌体胖大、舌苔黄腻湿湿热蕴结第十三页,共六十九页。

      14第十四页,共六十九页 15第十五页,共六十九页 16第十六页,共六十九页 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十个方面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十个方面17第十七页,共六十九页 18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n脾主运化,源于脾气〔阳〕脾主运化,源于脾气〔阳〕n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那么脾阳虚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那么脾阳虚n如脾失健运,饮食停积于胃而本钱虚标实证如脾失健运,饮食停积于胃而本钱虚标实证n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内伤脾胃,必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内伤脾胃,必涉及各脏,即所谓涉及各脏,即所谓“脾通四脏〞脾通四脏〞第十八页,共六十九页 19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n水湿阻滞、湿热蕴结非脾实,本于脾虚水湿阻滞、湿热蕴结非脾实,本于脾虚n脾虚失其健运,生湿,湿停那么易阻滞气机,脾虚失其健运,生湿,湿停那么易阻滞气机,气有余可生热,故湿热蕴结气有余可生热,故湿热蕴结n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实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实第十九页,共六十九页 20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n脾无阴虚,胃有阴虚脾无阴虚,胃有阴虚。

      n脾为阴之至阴,喜燥而恶湿其运化水谷之精微脾为阴之至阴,喜燥而恶湿其运化水谷之精微依靠脾气、脾阳依靠脾气、脾阳n燥为阳,湿属阴,脾喜燥而恶湿燥为阳,湿属阴,脾喜燥而恶湿——阳常缺乏,阳常缺乏,湿〔阴〕常有余,故无阴虚湿〔阴〕常有余,故无阴虚第二十页,共六十九页 212、治胃必实脾,健脾必和胃、治胃必实脾,健脾必和胃n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致胃实;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致胃实;胃腐熟无力,失于和降,亦致脾虚胃腐熟无力,失于和降,亦致脾虚n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 n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治在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治在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随证治之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随证治之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九页 223、、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n脾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脾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胃喜滋润,阳明燥土胃喜滋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得阴自安,,阴虚又可产生热燥阴虚又可产生热燥n健胃之药,多芳香燥湿而伤阴;用滋阴之药又健胃之药,多芳香燥湿而伤阴;用滋阴之药又多腻胃而影响食欲。

      多腻胃而影响食欲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九页 233、、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n胃阴伤之虚证,药量宜轻,大那么不易吸收胃阴伤之虚证,药量宜轻,大那么不易吸收n虚实夹杂多变,故用药以灵活,以适病机虚实夹杂多变,故用药以灵活,以适病机n甘宜入脾,但以甘平为主,不宜燥而伤阴甘宜入脾,但以甘平为主,不宜燥而伤阴n凉可清热,不宜药寒而燥湿伤阴凉可清热,不宜药寒而燥湿伤阴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九页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n 李老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与其他脏腑相互依存,五脏六腑皆禀受脾胃之营养运化,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因而脾胃的病变必然影响他脏腑,其他脏腑阴阳之失调也必然影响脾胃而在诸脏腑中,肝脏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条达,横逆脾胃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即所谓木郁克土木郁克土;如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湿阻中焦,肝气失其正常的疏泄条达,均可导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即土壅木郁24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九页 25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n如饮食所伤,脾虚湿停,或胃失和降,阻滞气如饮食所伤,脾虚湿停,或胃失和降,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可影响肝气疏泄条达。

      即土壅机,升降失常,可影响肝气疏泄条达即土壅木郁木郁n肝郁气机不畅,横逆脾胃,可影响脾胃气机升肝郁气机不畅,横逆脾胃,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即所谓木郁克土降即所谓木郁克土n故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脏故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脏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九页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n脾常虚脾常虚n肝肝易易郁郁n胃常滞胃常滞n脾宜健脾宜健n肝宜疏肝宜疏n胃宜和胃宜和26依据三个脏器偏盛、偏虚及依据三个脏器偏盛、偏虚及其病理演变,随证治之其病理演变,随证治之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九页 27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n治疗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茴香、乌药一取走治疗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茴香、乌药一取走中焦,入脾胃以舒畅气机;二取入肝经,舒达中焦,入脾胃以舒畅气机;二取入肝经,舒达肝气,使肝木不郁肝气,使肝木不郁n肝为刚脏,宜柔不宜刚,疏肝之药,不可过燥肝为刚脏,宜柔不宜刚,疏肝之药,不可过燥常配以芍甘汤加乌药、郁金之类,以柔肝之体,常配以芍甘汤加乌药、郁金之类,以柔肝之体,缓肝之急,疏达肝气,且无伤阴之弊缓肝之急,疏达肝气,且无伤阴之弊n通过疏肝,到达健脾益胃通过疏肝,到达健脾益胃。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九页 5、、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n健脾燥湿之药易伤阴健脾燥湿之药易伤阴n滋阴养肝之药多滋腻助湿,易伤脾气滋阴养肝之药多滋腻助湿,易伤脾气n如脾、肾双方用药都兼顾,那么药性矛盾,不如脾、肾双方用药都兼顾,那么药性矛盾,不仅效果缓慢,如药量稍重一方,就会出现对方仅效果缓慢,如药量稍重一方,就会出现对方病情不适甚至出现副作用病情不适甚至出现副作用28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九页 5、、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n宜先调理脾胃,脾健那么津液气血生化有源,宜先调理脾胃,脾健那么津液气血生化有源,促使肝肾之阴复促使肝肾之阴复n待脾胃得健饮食好转,宜逐步酌加养阴之品待脾胃得健饮食好转,宜逐步酌加养阴之品n健脾胃之药以淡渗、轻灵、平和为要健脾胃之药以淡渗、轻灵、平和为要n养阴之药亦不宜过用滋腻养阴之药亦不宜过用滋腻n注意用药平稳,宜有方有守,药量宜轻注意用药平稳,宜有方有守,药量宜轻29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九页 6、、对湿热缠绵互结证治对湿热缠绵互结证治n湿热缠绵互结是本虚标实,寒热矛盾交错之证湿热缠绵互结是本虚标实,寒热矛盾交错之证。

      n在治法上祛湿当以温药和之,以助脾运而化湿,在治法上祛湿当以温药和之,以助脾运而化湿,但温药那么助热;清热宜苦寒燥湿清热,但药但温药那么助热;清热宜苦寒燥湿清热,但药性寒凉那么易损伤脾气或脾阳性寒凉那么易损伤脾气或脾阳n叶天士叶天士“湿热缠绵,病难速已〞湿热缠绵,病难速已〞30第三十页,共六十九页 6、、对湿热缠绵互结证治对湿热缠绵互结证治n宜先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如大黄、黄芩、栀宜先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如大黄、黄芩、栀子、茵陈等子、茵陈等n但苦寒清热之药,应热清大半即止,切不可太但苦寒清热之药,应热清大半即止,切不可太过,过那么苦寒易损伤脾气〔脾阳〕,使湿邪过,过那么苦寒易损伤脾气〔脾阳〕,使湿邪加重n热减大半应及时用健脾利湿之品,以治其本虚热减大半应及时用健脾利湿之品,以治其本虚同时佐以疏肝理气的药物,气行那么湿行,湿同时佐以疏肝理气的药物,气行那么湿行,湿去那么热无所存去那么热无所存31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九页 32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脾虚是脾胃病之根底,脾胃病在病理上,肝、脾虚是脾胃病之根底,脾胃病在病理上,肝、脾、胃密切相连在用药上李老寻找了历代不脾、胃密切相连在用药上李老寻找了历代不少有关治肝、脾、胃有机方药,如四苓散、五少有关治肝、脾、胃有机方药,如四苓散、五苓散、平胃散、胃苓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和苓散、平胃散、胃苓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和中汤、香砂养胃汤、四逆汤、理中汤、桂附理中汤、香砂养胃汤、四逆汤、理中汤、桂附理中汤、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保和丸、健中汤、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保和丸、健脾丸、二陈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脾丸、二陈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等等,这些方药在治疗上多偏于治肝、脾、子汤等等,这些方药在治疗上多偏于治肝、脾、胃一方或两方为病者,确有疗效,但缺乏照顾胃一方或两方为病者,确有疗效,但缺乏照顾到治肝、脾、胃三方之药物。

      到治肝、脾、胃三方之药物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九页 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唯发现清代·汪昂所著?医方集解?中香砂六君子汤,药品虽八味,但照顾肝、脾、胃较全面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为主;陈皮、半夏、砂仁除湿和胃;砂仁、陈皮配香附疏肝理气清代名医陈修园对香砂六君子汤的评价说:“百病皆依此方而收功〞李老亦认为香砂六君子汤药味虽然不多,但非常符合脾胃病在治疗上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那么33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九页 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多年来李老在治疗慢性脾胃病中,根据脾、胃、肝之虚、实、寒、热的程度不同,以此方为根底加减化裁,增加了疏肝的药物如枳壳、郁金;以及协调肝脾的桂枝、白芍创立了香砂温中汤本方的药物组成为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砂仁,川朴,枳壳,郁金,桂枝,白芍,木香,甘草以下简称此方为根底方34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九页 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在香砂六君子汤根底上化裁,创立香砂温中汤:在香砂六君子汤根底上化裁,创立香砂温中汤:n陈皮、半夏、茯苓、砂仁、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砂仁、厚朴——消食和胃消食和胃n香附、枳壳、郁金香附、枳壳、郁金——疏肝解郁理气疏肝解郁理气n白术、茯苓配桂枝、白芍、木香、甘草白术、茯苓配桂枝、白芍、木香、甘草——健脾理中,健脾理中,调和气血调和气血35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九页。

      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脾胃病据统计脾胃病据统计90%以上都为脾胃气虚,但在发以上都为脾胃气虚,但在发作之时,多偏于肝胃不和或气滞血瘀,或气郁作之时,多偏于肝胃不和或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热,或饮食所伤之虚实证化热,或饮食所伤之虚实证n故本根底方之制定以通为主,以补为次先以故本根底方之制定以通为主,以补为次先以调理肝、脾、胃,使气血调和,诸证缓解,后调理肝、脾、胃,使气血调和,诸证缓解,后再加重益气健脾,以达稳固药量宜轻不宜重再加重益气健脾,以达稳固药量宜轻不宜重36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九页 手稿:37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九页 8、、治脾胃病用药宜消补兼施治脾胃病用药宜消补兼施n慢性脾胃病多本虚标实证慢性脾胃病多本虚标实证n纯补那么不易见效而留邪,纯攻又易伤正,有纯补那么不易见效而留邪,纯攻又易伤正,有时虽见一时之效,正气损伤更容易反复发作时虽见一时之效,正气损伤更容易反复发作n故在治疗上,应根据虚、实之偏重,有所侧重,故在治疗上,应根据虚、实之偏重,有所侧重,消补兼施为法消补兼施为法38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九页 8、、治脾胃病用药宜消补兼施治脾胃病用药宜消补兼施n行补、通补为原那么不可大剂峻补、壅补。

      行补、通补为原那么不可大剂峻补、壅补在补药之中,宜酌加理气和胃之品,调畅气机,在补药之中,宜酌加理气和胃之品,调畅气机,使补而不壅,通而不耗有言到使补而不壅,通而不耗有言到“补脾不如健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健运脾土,土生万物脾,健脾不如运脾〞,健运脾土,土生万物n同时,脾胃病多为慢性病,患病多是中老年人,同时,脾胃病多为慢性病,患病多是中老年人,因年过四十,脏器功能日渐退化故在药物剂因年过四十,脏器功能日渐退化故在药物剂量上,应注意轻、灵为宜量上,应注意轻、灵为宜39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九页 9、、温清并用重在掌握病机温清并用重在掌握病机n脏燥之为病,多由情志不畅,思想抑郁,脏燥之为病,多由情志不畅,思想抑郁,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心肝火盛同时木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心肝火盛同时木郁克土,肝脾不调,痰火内扰心神所致郁克土,肝脾不调,痰火内扰心神所致n在治疗上在治疗上以疏肝理脾,清化痰火法以疏肝理脾,清化痰火法n自拟清心豁痰汤自拟清心豁痰汤40第四十页,共六十九页 9、、温清并用重在掌握病机温清并用重在掌握病机n自拟清心豁痰汤自拟清心豁痰汤n白术白术10g 茯苓茯苓15g 橘红橘红10g 旱半夏旱半夏10gn香附香附10g 郁金郁金10g 川朴川朴10g 砂仁砂仁6gn栀子栀子10g 节菖蒲节菖蒲10g 炒枣仁炒枣仁15g 檀香檀香10gn珍珠母珍珠母25g 元胡元胡10g 莲子心莲子心5g 龙齿龙齿15gn合欢皮合欢皮15g 琥珀琥珀3g 朱砂朱砂1.5g 西茴西茴10gn甘草甘草3g41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九页。

      42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九页 9、、温清并用重在掌握病机温清并用重在掌握病机43白术、茯苓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杜绝生痰之源健脾祛湿,杜绝生痰之源橘红、旱半夏橘红、旱半夏豁痰降逆豁痰降逆香附、郁金、小茴香、乌药、香附、郁金、小茴香、乌药、檀香、元胡檀香、元胡疏肝理气活血,使气行湿行,疏肝理气活血,使气行湿行,郁解热散郁解热散郁金、节菖蒲郁金、节菖蒲透窍和中透窍和中川朴、砂仁川朴、砂仁理气健脾理气健脾栀子、莲子心栀子、莲子心清心除烦清心除烦琥珀、朱砂、炒枣仁、合欢琥珀、朱砂、炒枣仁、合欢皮、珍珠母皮、珍珠母安神宁志,镇惊平肝安神宁志,镇惊平肝甘草甘草调和诸药调和诸药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九页 10、健脾通阳疏肝法用治肥胖症、健脾通阳疏肝法用治肥胖症n嗜酒肥甘,过食膏粱厚味等,造成脾虚,失其嗜酒肥甘,过食膏粱厚味等,造成脾虚,失其健运,导致水谷之精微物质输布排泄失常,痰健运,导致水谷之精微物质输布排泄失常,痰湿凝聚致病湿凝聚致病n治疗上关键在于健脾祛湿,通阳利水,使脾运治疗上关键在于健脾祛湿,通阳利水,使脾运化恢复,痰湿得以排泄那么肥胖自减化恢复,痰湿得以排泄那么肥胖自减n疏肝不仅可恢复肝的疏泄功能,还可以防止肝疏肝不仅可恢复肝的疏泄功能,还可以防止肝木克伐脾土,以利脾气恢复,同时气行那么湿木克伐脾土,以利脾气恢复,同时气行那么湿行,湿去那么湿热无所存。

      行,湿去那么湿热无所存44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九页 10、健脾通阳疏肝法用治肥胖症、健脾通阳疏肝法用治肥胖症n由于肥胖多湿多痰,痰湿为阴邪故仍以香砂由于肥胖多湿多痰,痰湿为阴邪故仍以香砂温中汤为根底方温中汤为根底方n去白芍重用桂枝以醒脾阳,助膀胱之气化,以去白芍重用桂枝以醒脾阳,助膀胱之气化,以利痰湿n重用泽泻、茯苓、猪苓、玉米须、生薏苡仁以重用泽泻、茯苓、猪苓、玉米须、生薏苡仁以利水健脾利水健脾45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九页 46健脾疏肝和胃药物分类健脾疏肝和胃药物分类n脾胃病涉及脾、胃、肝三个脏器,根据三者的脾胃病涉及脾、胃、肝三个脏器,根据三者的不同病理及药品的性味归经,李老将常用药物不同病理及药品的性味归经,李老将常用药物分类如下:分类如下:n健脾利湿:健脾利湿:n1〕〕 淡渗利湿健脾:云苓、薏苡仁、泽泻、莲淡渗利湿健脾:云苓、薏苡仁、泽泻、莲子肉、山药、大腹皮、猪苓、玉米须等子肉、山药、大腹皮、猪苓、玉米须等n2〕〕 苦温辛温健脾燥湿:白术、苍术、太子参、苦温辛温健脾燥湿:白术、苍术、太子参、人参等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九页 47健脾疏肝和胃药物分类健脾疏肝和胃药物分类n3〕〕 大辛大温而化寒湿:桂枝、干姜、附子、大辛大温而化寒湿:桂枝、干姜、附子、高良姜、吴茱萸、花椒等。

      高良姜、吴茱萸、花椒等n4〕〕 芳香化浊祛湿:藿香、白豆蔻、佛手、佩兰、芳香化浊祛湿:藿香、白豆蔻、佛手、佩兰、厚朴花、丁香、佛手花、玫瑰花等厚朴花、丁香、佛手花、玫瑰花等n苦寒清热燥湿:苦寒清热燥湿:n黄连、大黄、黄芩、龙胆草、黄柏、栀子、川黄连、大黄、黄芩、龙胆草、黄柏、栀子、川木通、茵陈、板蓝根、知母等木通、茵陈、板蓝根、知母等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九页 48健脾疏肝和胃药物分类健脾疏肝和胃药物分类n疏肝理气活血:疏肝理气活血:n香附、郁金、枳壳、乌药、小茴香、青皮、香附、郁金、枳壳、乌药、小茴香、青皮、川楝子、甘松、沉香、木香、柿蒂、香苑、川楝子、甘松、沉香、木香、柿蒂、香苑、莪术、元胡、三棱、桃仁、川芎、丹参、莪术、元胡、三棱、桃仁、川芎、丹参、灵脂、刘寄奴、赤芍等灵脂、刘寄奴、赤芍等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九页 49健脾疏肝和胃药物分类健脾疏肝和胃药物分类n和胃降逆:和胃降逆:n陈皮、半夏、砂仁、川朴、焦三仙、鸡陈皮、半夏、砂仁、川朴、焦三仙、鸡内金等n以上药物,根据脾、胃、肝病理虚、实、以上药物,根据脾、胃、肝病理虚、实、寒、热程度之不同及其兼证,酌配于香砂寒、热程度之不同及其兼证,酌配于香砂六君子汤内。

      六君子汤内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九页 50心悟与应用心悟与应用n跟师李老学习十数年,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实跟师李老学习十数年,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实践深刻领悟到,脾胃学说不是单纯治疗脾胃病践深刻领悟到,脾胃学说不是单纯治疗脾胃病的学说,而是以脾胃为中心,从脾通四脏,脾的学说,而是以脾胃为中心,从脾通四脏,脾胃为枢纽,脾胃为元气之本的观点出发,辨证胃为枢纽,脾胃为元气之本的观点出发,辨证论治全身各系统疾病的学说以健脾舒肝,以论治全身各系统疾病的学说以健脾舒肝,以调和肝脾,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之和谐为主要治调和肝脾,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之和谐为主要治疗原那么,因而在内科脾胃病、肺系及脑系等疗原那么,因而在内科脾胃病、肺系及脑系等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第五十页,共六十九页 51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1￿1￿复发性口疮医案〕复发性口疮医案〕n从肝脾胃失调论治复发性口疮从肝脾胃失调论治复发性口疮n(原载中国在中医药报原载中国在中医药报。

      2022年年2月月2日〔春节日〔春节〕〕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九页 52n卢某,女,卢某,女,46岁,会计,岁,会计,81577657,初诊:,初诊:2022年年11月月9日日n主诉:口疮反复发作主诉:口疮反复发作40余年,加重余年,加重1年年n中医诊断:口疮〔木郁克土〕中医诊断:口疮〔木郁克土〕n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n治法: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法: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1￿1￿复发性口疮医案〕复发性口疮医案〕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九页 53n处方:香砂温中汤合左金丸化裁处方:香砂温中汤合左金丸化裁n党参党参15g,白术,白术10g,茯苓,茯苓15g陈皮陈皮10g厚朴厚朴10g,砂仁,砂仁5g〔后下〕,木香〔后下〕,木香10g〔后下〕,刘寄奴〔后下〕,刘寄奴15g,佛手,佛手15g,小茴香,小茴香10g,乌药,乌药15g,海螵蛸,海螵蛸15g,黄连,黄连5g,吴茱萸,吴茱萸3g,枳壳,枳壳15g,郁金,郁金15g甘甘草草5g。

      6剂,水煎服剂,水煎服n二诊:二诊:2022年年11月月16日口疮缓解,乏力,大日口疮缓解,乏力,大便稀溏病症较前减轻,舌淡胖大,苔薄白,脉便稀溏病症较前减轻,舌淡胖大,苔薄白,脉弦细效不更方,守上方继续服弦细效不更方,守上方继续服6剂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复发性口疮医案〕〔复发性口疮医案〕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九页 54n健脾疏肝化痰法治疗梅核气案健脾疏肝化痰法治疗梅核气案n原载中国在中医药报原载中国在中医药报2022年年1月月31日日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2￿2￿梅核气医案〕梅核气医案〕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九页 55n该病虽发于咽喉,却与脏腑失调有关,咽部异物该病虽发于咽喉,却与脏腑失调有关,咽部异物感为标,肝脾失调为发病之本,气滞痰凝咽喉为感为标,肝脾失调为发病之本,气滞痰凝咽喉为其病机关键。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所伤,肝气其病机关键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湿生痰,肝胃之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湿生痰,肝胃之气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随气升,痰凝气滞于气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随气升,痰凝气滞于咽喉而发病亦有饮食劳倦或忧愁思虑伤及脾胃,咽喉而发病亦有饮食劳倦或忧愁思虑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湿阻滞,土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湿阻滞,土壅木郁,痰气循经上逆,交阻于咽喉而发病者壅木郁,痰气循经上逆,交阻于咽喉而发病者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梅核气医案〕〔梅核气医案〕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九页 56n肖某,女,肖某,女,45岁,岁,36498465,初诊:,初诊:2022年年10月月19日日n主诉:咽干,咽部灼热主诉:咽干,咽部灼热3年n中医诊断:梅核气〔脾虚肝郁,气滞痰凝咽喉〕中医诊断:梅核气〔脾虚肝郁,气滞痰凝咽喉〕n西医诊断:慢性咽炎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慢性扁桃体炎切除术后慢性扁桃体炎切除术后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梅核气医案〕〔梅核气医案〕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九页。

      57n治法:健脾疏肝,降气化痰,清利咽喉治法:健脾疏肝,降气化痰,清利咽喉n处方:处方:n紫苏子紫苏子10g,射干,射干10g,木香,木香10g,桔梗,桔梗10g,胆南星,胆南星10g,甘草,甘草5g,白术,白术10g,厚朴,厚朴10g,橘红,橘红10g,云苓,云苓5g,陈皮,陈皮10g,蝉蜕,蝉蜕5g,,法半夏法半夏10g5剂,水煎服剂,水煎服n医嘱: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医嘱: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心情舒畅心情舒畅n2022年年1月月2日回访咽部不适未复发日回访咽部不适未复发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梅核气医案〕〔梅核气医案〕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九页 58n慢性慢性咳嗽,宣肺降气为要慢性慢性咳嗽,宣肺降气为要n原载中国在中医药报原载中国在中医药报2022年年1月月29日日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3￿3￿慢性咳嗽医案〕慢性咳嗽医案〕第五十八页,共六十九页。

      n胡某,女,胡某,女,51岁,初诊:岁,初诊:2022年年11月月30日日n主诉:反复咳嗽,咯痰主诉:反复咳嗽,咯痰3个月n中医诊断:咳嗽〔风邪袭肺,内动脾湿,肺失宣降〕中医诊断:咳嗽〔风邪袭肺,内动脾湿,肺失宣降〕n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n治法:健脾化痰,宣肺降气,兼以祛风治法:健脾化痰,宣肺降气,兼以祛风59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慢性咳嗽医案〕〔慢性咳嗽医案〕第五十九页,共六十九页 60n处方:宣肺降气汤加减〔自拟经验方〕处方:宣肺降气汤加减〔自拟经验方〕n白术白术10g,陈皮,陈皮10g,茯苓,茯苓15g,法半夏,法半夏10g,桔梗,桔梗10g,紫苏子,紫苏子10g,砂仁,砂仁5g〔后下〕,〔后下〕,木香木香10g〔后下〕,前胡〔后下〕,前胡15g,蝉蜕,蝉蜕5g,荆,荆芥穗芥穗10g,枇杷叶,枇杷叶15g,桑白皮,桑白皮15g,防风,防风10g,甘草,甘草5g4剂,水煎服。

      剂,水煎服n二诊:二诊:2022年年12月月6日咳嗽减轻大半,痰日咳嗽减轻大半,痰量减少,夜间已不咳,大便正常量减少,夜间已不咳,大便正常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李振华脾胃思想临床应用举例￿￿￿￿￿￿￿￿￿￿￿￿￿￿￿￿￿￿￿￿￿￿￿￿￿￿￿￿￿￿￿￿￿￿￿￿￿￿￿￿￿￿￿￿￿￿￿￿￿￿￿￿￿￿￿￿￿￿￿￿￿￿￿￿￿￿￿￿￿￿￿￿￿￿￿￿￿￿￿￿〔慢性咳嗽医案〕〔慢性咳嗽医案〕第六十页,共六十九页 61李振华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著作李振华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著作1、?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2、?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振华专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年10月 3、?李振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12月4、?李振华学术思想与治验撷要?人民军医出版社,2022年10月第六十一页,共六十九页 李振华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著作李振华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著作n5.?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传承集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传承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2年年12月月n6.?国医大师临床研究李振华临床经验集国医大师临床研究李振华临床经验集?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022年年10月月n7.?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病临证经验集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病临证经验集?中原农民中原农民 出出版社版社 2022年年3月月62第六十二页,共六十九页。

      李振华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著作李振华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著作63第六十三页,共六十九页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与经验研讨会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与经验研讨会64第六十四页,共六十九页 65第六十五页,共六十九页 66第六十六页,共六十九页 67感感恩恩大大师师栽栽培培!!第六十七页,共六十九页 68 谢谢聆听!谢谢聆听!第六十八页,共六十九页 内容总结1形成过程:实际问题——产生直觉象思维观察——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般概念和经验——再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升华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时代,形成于金元时期,李东垣所著即有详细的对脾胃的论述,如脾无阴虚,胃有阴虚清热宜苦寒燥湿清热,但药性寒凉那么易损伤脾气或脾阳在香砂六君子汤根底上化裁,创立香砂温中汤:由于肥胖多湿多痰,痰湿为阴邪2022年2月2日〔春节〕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慢性扁桃体炎切除术后第六十九页,共六十九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