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堂学习评价:概念溯源与关系厘析.docx
15页第二课堂学习评价概念溯源与关系厘析 贺巍巍摘 要: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引起学者的广泛讨论,其定义、性质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等成为讨论的焦点而在实践领域,学校对于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行为从未间断纵观第二课堂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行为,可以发现,第二课堂学习评价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第二课堂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课堂”特征不够明显,学习评价相对缺失等问题而从第二课堂自身的特质来看,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内容及组织形式,使之更应回归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关键词:第二课堂;学习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制一、研究缘起自第二课堂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与拓展,第二课堂学习评价鲜有人提起,而第二课堂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却引起了广泛关注第二课堂要不要记录学分、能不能记录学分、如何记录学分等问题,在理论层面时有探讨,但在实践层面却一直未能落实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印发,让全国众多学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落实依托于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自此,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向新的阶段然而,从理论视角来看,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实践的推进存在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第二课堂学生学习评价的缺失。
即本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结果进行量化管理的学分计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系列微妙的现象,就是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频次、时长等以学分的方式予以核算,这看似合理,但仔细研究就能够发现,这种行为是将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动机与成效做了简单的对等处理为此,本研究拟对第二课堂及其相关概念予以追溯,以教育学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第二课堂学习评价、学分制管理应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指向并予以评析,进而明确第二课堂学习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第二课堂学习评价机制的建构二、第二课堂及其相关概念追溯国内关于第二课堂的专门研究,发端于高等教育研究,进而辐射到基础教育领域,其内涵、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依据第二课堂的育人属性,梳理其学习评价的实践机制,进而发现基于学分制管理的第二课堂学习评价普遍存在,通常以成绩单的形式对评价结果予以呈现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梳理如下:1.第二課堂概念延伸及内涵发展(1)第二课堂概念第二课堂,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快促进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而提出的恢复高考制度后,整个教育体系迎来了新的变革与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了教学改革,强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改革措施上,除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外,还注重加强建设“第二课堂”蔡克勇在1981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82年发表论文“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智能的第二课堂”,认为“第二课堂主要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健康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1 此后,蔡克勇、冯向东再次修正定义,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2 该定义将原定义中的“健康”属性删除,但更加强调其“教育”性和教育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关于大学第二课堂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辜伟节在《第二课堂学概论》中,将第二课堂界定为: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学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之外,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独立自主地学习与实践,从而获取有关知识与信息,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3 此概念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将第二课堂的本质定义为课外活动王国辉等人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4 这个定义重点强调了“素质教育”一词21世纪之后,谢丽萍认为,第二课堂是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以提高其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各种活动5 彭巧胤等人认为,第二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学习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即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类课外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增强和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其类型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6总的来说,关于第二课堂的研究视角相对多元化,主要从教育学学科视角出发,结合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领域,综合讨论第二课堂相关问题同时,第二课堂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机制的梳理、方法路径的探索等方面2)第二课堂性质第二课堂的概念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性质上的争议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教育理论研究重新思考课外活动的育人价值,分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相互关系。
当时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第二课堂”说和“第二渠道”说两种观点虽然都强调课外活动的作用,但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问题上,观点差异明显第二课堂”的提法,主要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如果把课堂教学称作学生发展的“第一课堂”的话,那么课外活动只能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两个课堂之间不是并重的,而是有主次之分持“第二渠道”观点的学者认为:“不能把课外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与课堂教学不同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渠道,这个渠道和课堂教学渠道之间的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并列平行的关系学校教育工作应该实行两个渠道并重的新体系1 王道俊等学者反对将“课外活动”更名为“第二课堂”,他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取的”作为“课堂”,“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有其特殊定义,一般是用作课内教学形式的表述‘第二课堂的提法含混不清,模糊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界限,使人忽视课外活动固有的特点和任务,甚至导致把课外活动变成变相的课堂教学应该肯定,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而它之所以重要恰恰在于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2(3)第二课堂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系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已经得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一致认可,因此也引起了学者对于第二课堂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相关性研究。
这一类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之作用发挥的原理、机制,进而衍生一系列第二课堂的活动主题、实践模式,以及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对策探究李华认为:“第二课堂在学生素质培养上具有完全自主性、丰富性、多样性、实践性、双向交流和综合化等特点,为了能充分将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需要构建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定量考核标准的学生第二课堂素质培养模式3 也有学者对第二课堂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通用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了探讨,建议利用第二课堂的丰富性、自主性、互动性、实践性等独特优势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提出了实现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路径2.学习评价(1)学习评价概念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4 评价是评定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其本质是价值判断5 学习评价就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素质发展及学习过程本身进行评判6 近年来,随着“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和评价认知逐渐深入人心,国内学者对学习评价问题日益关注然而相对于其他评价研究,学习评价在教育评价领域内所占的研究比重依然较少。
关于学习评价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习评价的本体研究和研究性学习两个领域学习评价本体研究主要涉及类型、特征、模式、机制、系统、设计、方式等基本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评价则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理论分析以及针对不同学习模式的评价策略探究等关于学习评价实践,分析其研究资料会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学习评价设计,现有的课堂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尚需改进由于对学习评价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评价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7(2)第二课堂学习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实际来看,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是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学习评价的方法、手段甚至结果,而其内核则在于学分制围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014年4月,共青团中央提出,将尝试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试点项目2016年,团中央大力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2018年7月,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兼具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共青团改革的牵引性措施,在全国高校普遍落实。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部分高中、职业学校也得到了落实,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导向,推进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第二课堂成绩单要求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要采取综合式、记录式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可采用学分式评价,对课程项目设定学分或学时、积分等,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实行课程化管理,以是否完成相关要求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各学校围绕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而采取各式各样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模式,主要表现在实践育人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但无论如何,评价环节几乎无一例外地均统一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学分制管理上3.学分制(1)学分制概念《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对学分制的描述为:学分制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学分制(Credit System)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Credit)为计算学习分量的单位1顾明远主持编撰的《教育大辞典》则这样予以定义:“学分制是高校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一学期的授课时数、实验和实习时数以及课外指定的自习时数为学分的计算依据,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学分,并规定各专业课程的不同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
2 总体上看,大家对于学分制的理解都是把它当作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工具抑或测量其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2)学分制性质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传统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教学既要保留基础科学课程,又要增设新科学技术课程,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在一定的年限内,学生不可能修习全部课程,只能在一定的专业或学科范围内修习部分必修课程,因此,产生选课制最早实行选课制的国家是德国,而这种制度的发展和改进则是在美国美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逐步在大学推行选课制19世纪末20世紀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学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随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一个能够适应各种教学计划的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进行教学管理,于是产生了学分制3从实质上说,学分制并不是一种教学制度,更不能说学分制就是选修课制度,仅是用来衡量学习活动的一种方法或一种尺度,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由选课制催生了学分制,由学分制应运而生了弹性学制、导师制、绩点制以及重修制等相关管理制度学分制本身并不影响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其是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某一门或一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计量。
学分制可以作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时分配、教师工作量安排等的计算依据,但学分制本身并不涉及课程内容、课程难度、课程要求以及讲授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