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讲 功和功率课件.ppt
36页考纲考点要求热点考向1.功、功率Ⅱ1.关于功和功率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功和能的关系、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本专题知识主要与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知识结合出题,并以多过程、多状态形式出现,常与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临界条件等结合来考查,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3.近几年高考试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是一种命题趋向.本专题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所以高考题往往将本专题知识,放在一些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情景中考查,要求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找出物理过程和状态,并正确运用物理原理来解决问题.2.动能和动能定理Ⅱ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Ⅱ4.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Ⅱ5.实验:探究动能定理6.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专题五机械能第 1 讲 功和功率考点1功1.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___________发生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的方向上2.公式:功是标量,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大小、以及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的乘积.W=__________.Fscos α3.对功的理解(1)讲功必须分清楚是哪个力的功,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求哪个力做的功,或合力的功.公式中 s 表示力所作用的物体的位移,α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2)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根据 W=Fscos α:①当α=90°,即力与位移方向垂直,则 W=0,力对物体不做功.②当α>90°,则 W<0,力对物体做负功,力充当的是阻力.③当α<90°,则 W>0,力对物体做正功,力充当的是动力.注意:力对物体做负功又可以说物体克服力做功.4.计算功的常用方法(1)用公式 W=Fscos α计算功.该方法只能求恒力的功.该公式可写成 W=F·(s·cos α)=(F·cos α)·s,即功等于力与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或等于位移与位移方向上力的乘积.(2)用公式 W=Pt 来计算.该式一般用于求功率恒定但力变化的情况,例如恒定功率启动的汽车.(3)利用 F-s 图象求功.F-s 图象与 s 轴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力 F 的功的数值.该方法可求变力的功,尤其是 F 与 s 成线性变化关系时,例如弹簧弹力的功.(4)利用功能原理求功.该方法在考试中最常用,注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某个力做功对应某一能量转化,例如合外力的功对应物体动能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的变化,电场力做功对应电势能的变化.(5)等值法求功.当求某个力的功比较困难(一般是变力),且该力做功与某一力做功相同(一般是恒力),可以用等值替代来求.1.(双选)某物体同时受到三个力作用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中 F1 与加速度 a 的方向相同,F2 与速度 v 的方向相同,F3 与)速度 v 的方向相反,则(A.F1对物体做正功C.F3对物体做正功B.F2对物体做正功D.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解析:因物体做匀减速运动,a 的方向与 v 的方向相反,故F1对物体做负功,A 错;F2与速度 v 方向相同,做正功,B 正确;F3 与 v 方向相反,做负功,C 错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做负功,故 D 正确.BD2.(单选)如图 5-1-1 所示,质量为 m 的小球用长 L 的细线悬挂而静止在竖直位置.现在用水平恒力 F 将小球拉到细线)B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拉力 F 做的功是(图 5-1-1A.FLcos θB.FLsin θC.FL(1-cos θ)D.mgL(1-cos θ)解析:由题知 F 为水平恒力,物体的位移为 s=Lsin θ,则W=Fs=FLsin θ.3.(单选)(2011 年佛山一中月考)某人通过一个无摩擦的定滑轮,把一只猴子匀速提高 h.第一次猴子相对绳子不动,人提拉所做的功为 W1,功率为 P1;第二次人拉动绳子的速率不变,猴子相对于绳匀速上爬,提拉的高度不变,人提拉所做的功为W2,功率为 P2.则有()CA.P1=P2,W1=W2C.P1=P2,W1≠W2B.P1≠P2,W1=W2D.P1≠P2,W1≠W2解析:由平衡条件可知,人的拉力不变,拉绳的速率不变,因此功率相同;由于猴子往上爬,故猴子提高相同高度时,人提拉的高度较小,故做功较小.考点2功率1.功率:描述做功_____的物理量.快慢2.定义:功跟完成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3.功率的计算W/tFvcos α(1)P=____,只能计算 t 时间内的平均功率.(2)P=_________,若 v 为平均速度,P 为平均功率,若 v为瞬时速度,P 为瞬时功率.4.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额定功率:机械正常工作时能输出的最大功率.(2)实际功率:机械实际工作时输出的功率.P 实≤P 额.在此过程中,两力的平均功率分别为 P1、P2,则(图 5-1-2A.P1>P2 B.P1=P2C.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