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
4页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留置针静脉炎原因防治措施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常导致静脉炎为了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践,取得了许多防治静脉炎的经验及措施,现将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1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1.1穿刺部位陈显春等[1]通过对330例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的留置观察,发现远端(踝部、手背)发生静脉炎的机率明显高于近端(腕部、肘部以上),下肢明显高于上肢,可能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有关1.2留置针型号有研究者对血栓形成因素进行多方面分析的结果显示,导管直径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但对静脉穿刺的机械损伤与留置针对血管内壁摩擦的损伤程度相比较,长期外周静脉输液时,护士常选择24G~22G留置针建立通道保留,而24G要相对细小一些,从而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1.3留置时间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的保留时间规定为3d,我国尚无统一规定1.4穿刺技术有的穿刺不能一针见血,在寻找中也易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内皮在修复过程中,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并伴随留置时间的延长,血栓形成,发生静脉炎。
1.5药液性质及液体量有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输入刺激性药物以及高渗性液体每日超过1500ml时容易引发静脉炎刺激性药物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可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以至于静脉变硬呈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1.6封管技术目前套管针封管液主要为稀释肝素液和生理盐水,有文献报道,使用10ml生理盐水封管,封管失败率(堵管、浅静脉炎和肿胀发生率)约为87%认为10ml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与针头内的血液可导致堵管,而滞留在局部的药液会对血管产生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等表现1.7机体免疫力免疫力低下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免疫力显著降低会减弱机体对穿刺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及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致使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发生静脉炎2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预防2.1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穿刺时尽量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以上肢静脉为主,若下肢静脉输液时应抬高肢体20-30°2.2合理选用针管可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穿刺针,一般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细、短、针尖斜面小的留置针,以减小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
2.3控制留置时间,加强管理静脉的粗细及输入不同的药液其留置时间有所不同,应灵活掌握,并应妥善固定导管,防止脱落,针眼敷贴每2d更换一次,用安尔碘消毒2.4提高穿刺技术穿刺时力求稳、准、熟练,减少皮下探测血管次数,避免造成血管内、外膜的机械性损伤,引起输液液体外渗,局部红肿2.5合理输液根据病情及药液性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用药顺序为先输入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输入等渗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输化疗药物前后,输血浆、全血、TPN后均要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液体对血管的刺激[1]2.6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疾病及药物性质采用不同的封管液封管2.7留置期间加强巡视护理人员要掌握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变化,注意有无液体渗漏及血管炎性反应若发现静脉炎征象,立即拔除留置针,及时对症处理3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治疗3.1一般处理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抬高肢体,注意休息可采用75%乙醇湿敷3.2中药外敷①六味醇外敷;②云南白药外敷;③鲜芦荟汁外敷;④紫金锭外敷3.3局部超声波治疗对肿胀、疼痛明显者可局部用红外线照射,30min/次,2次/d,有一定的疗效3.4硫酸镁湿敷加保鲜膜静脉穿刺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输液贴保护,距针眼上2cm沿静脉走向外敷50%硫酸镁纱布3~4层,外用保鲜膜包裹,每天更换2次,疗效显著。
3.5局部封闭常用1%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5mg或酚妥拉明10mg局部封闭,同时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效果显著综上所述,随着留置针的广泛应用,护理人员应掌握留置针的有效应用,重视每一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参考文献[1]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43.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