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求DZZHSG.doc
45页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求DZZHSG2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求(试行) ××××—××—××发布 ××—××—××实施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发布目 录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基本规定 14 施工组织 24.1一般规定 24.2施工准备与测量工作 24.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24.4编制内容和方法 35安全防护工程 36截(排)水工程 36.1 一般规定 36.2 表层排水 46.3深层排水 47预应力锚固 47.1一般规定 47.2材料与设备 57.3施工 57.4试验与预应力监控 68抗滑桩 69格构锚固 89.1浆砌片石格构 89.2钢筋混凝土格构 89.3锚杆施工 910抗滑挡土墙 910.1重力式挡土墙 910.2钢筋混凝土挡土墙 1011其它防治工程 1011.1柔性防护 1011.2清方减载 1011.3回填反压 1111.4生物防护 1111.5填充、注浆加固工程 1112监测预报 1113环境保护 12附录A(规范性附录)石料技术要求 13附录B(规范性附录)预应力锚杆锚固试验 14前 言为适应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工作标准化的需求,加强对该工作的指导,并使其更加规范,质量可靠,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的专家编写了《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求》,以统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工作。
本标准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参考有关地方标准、结合贵州实际编制本标准共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基本规定、施工组织、安全防护工程、截(排)水工程、预应力锚固、抗滑桩、格构锚固、抗滑挡土墙、其它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环境保护13章,规范性附录A、B本标准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贵阳分院、贵州省交通设计院、贵州大学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李业奇、龙万学、邹兴普、余大龙本标准经赵国宣、丁坚平、魏康林、谢树庸、刘仁义、伍锡举、莫安儒等专家审查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求(试行)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及要求 适用于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其最新版本也适用于本标准GB50203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TB10424;J283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086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522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JGJ9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TJ076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GB175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3 基本规定3.1 本标准适用于崩塌、滑坡、泥 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留后患的原则3.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按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如需变更应符合现行变更设计处理办法的规定施工中如发现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或新的问题,应及时向业主和设计单位报告3.4 施工前设计人员应进行技术交底,在现场交接施工合同责任范围内的各类测量或监测网点及有关的前期资料;明确监测工作的交接时间,并办理交接手续3.5 施工应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但必须制定不低于本标准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以确保工程质量3.6 施工中必须做好工程质量的过程检查和验收,各项工程,均应按计划及时配套完成,及时编制竣工文件3.7 坚持信息化施工方法,施工期揭露的地质资料,须按照地质勘察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地质编录并照相,形成书面报告以文件形式及时提交监理、业主和设计单位;监测数椐应规范,并形成分析报告以文件形式及时提交监理、业主和设计单位,为动态设计提供依据3.8 隐蔽工程,必须经检查合格并办理签证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3.9 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钢材、水泥、土工合成材料、爆破器材、张拉设备及检测设备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并具有合格证件,设备应有铭牌。
3.10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及施工程序,应能保证不致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发展3.1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按规定的程序批准后据以组织施工3.1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4 施工组织4.1一般规定4.1.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必须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对加剧或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编制个别施工组织设计4.1.2 施工单位在信息化施工环节中的责任和工作方法,应列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4.1.3 应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前期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判定施工中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编制个别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分段施工和安排施工季节4.1.4 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积极应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4.1.5 施工安全、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应有保障措施和紧急预案,并应明确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安全保证体系的机抅和职责范围4.2施工准备与测量工作 4.2.1 施工单位应在熟悉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对和调查,核对设计文件及其内容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发现问题应按程序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或报请变更设计。
4.2.2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准备工作a) 收集分析勘察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熟悉施工图设计的内容、目的和依据并研究施工合同; b) 调查场地的自然条件,如施工现场的地上和地下障碍物情况、周围建筑物的坚固程度、交通运输与水、电状况等调查与工程实施有关的当地主要建筑材料、设备及特种物资的生产与供应情况;c) 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勘察资料,进一步分析判定各工序在施工中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危害范围及危害对象,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防范措施4.2.3 根据现场收集到的情况、核对后的工程数量,按照工期要求、施工难易程度和人员、设备、材料准备情况,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工程师或业主批准并及时提出开工报告重要项目,应编制施工网络计划4.2.4 生活、生产及办公用房的建设场地,应选择在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以外的安全地带4.2.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测量工作内容包括导线、水准点复测,横断面检查或补测测量精度应满足施工要求超出允许误差范围时,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4.2.6 导线复测应采用红外线测距仪或全站仪仪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校正4.2.7 施工单位对测量或监测网点的增补和恢复负责。
4.2.8 施工前,应详细检查、核对纵横断面图,发现问题应及时复测若设计单位未提供横断面图,则应按有关施工测量的要求全部补测4.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4.3.1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具备的材料a) 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及其附件;b) 计划文件,包括国家批准的建设计划文件,防治工程项目情况,工程所在地主管部门的批件,施工任务书等;c) 技术文件,包括本工程的全部施工图、说明书、会审记录,以及工程预算中的分部、分项工程量等;d)地质勘察报告以及测量控制网、点;e)与工程有关的国家和地方法规、规定、施工验收规范、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和预算定额;f)与工程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类似工程的经验资料4.4编制内容和方法4.4.1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包括编制依据、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施工方案、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安全措施;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危害范围、危害对象及防范措施;施工单位在信息化施工环节中的责任和工作方法;特殊工程结构和危险工序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计划、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施工平面图、主要技术措施、技术经济指标等4.4.2 根据安全保障要求、工程量、工期、材料、构件、机具和劳动力的供应情况,结合现场情况拟定施工方案,编制计划网络图。
一般工程可用横道图4.4.3 施工方法应着重于施工的机械化、专业化,对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尚应说明其工艺流程明确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措施4.4.4 应在满足施工安全和合同工期要求的条件下,确定施工顺序,划分施工项目和流水作业段,计算工程量,确定施工项目的作业时间,组织各施工项目间的衔接关系,编制进度图表4.4.5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对各项资源需要量进行计划,包括材料、构件和加工半成品、劳动力、机械设备等,编制资源需要量计划表4.4.6 施工平面图应标明单位工程所需的机械、加工场地、材料等的堆放场地和水电管网与公路运输、防火设施的位置和范围4.4.7为便于工程的实施,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提出临时工程的实施计划,包括工地临时房屋、临时供水、临时供电等设施4.4.8 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列出独立章节,明确施工中有关地质信息的收集内容、收集方法和反馈程序,以确保施工中获取的地质信息能及时反馈给业主和设计人员4.4.9为防范地质灾害在施工期间发生紧急险情,应编制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监测密度及应急预案5安全防护工程5.1 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分级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5.2 设计中的安全防护工程必须严格施工,设计中无该项内容时,施工单位应完成安全防护设计并报批后实施5.3 安全防护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与主体工程要求一致5.4 安全防护工程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并经过验收后方可进行主体工程施工5.5 安全防护工程必须在主体工程施工期内,满足耐久性和强度的要求5.6 安全防护工程应尽量与主体工程结合布设,作为安全储备6截(排)水工程6.1 一般规定6.1.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中,应首先做好截排水工程并不得任意破坏地表植被或堵塞水路6.1.2 临时性排水设施应尽量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并满足设计流量要求6.1.3 施工及生活区内应设置完善的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维修和清理,并保持其完好状态6.1.4 各类排水设施的位置、断面尺寸、标高及使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6.1.5 各类排水设施应坚实稳定、水流顺畅、无渗漏现象6.2 表层排水6.2.1 地表排水工程施工,应按设计图纸断面尺寸、高程,准确放出基脚大样尺寸,定量开挖基槽,进行修建6.2.2 对淤泥质土、软粘土、淤泥等松软土层应清除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如换填砂砾石料,扰动土夯实、灰土夯实,打木桩,混凝土桩等。
6.2.3 重要的大落差或大流量跌水、陡坡地基,应按专项设计图的要求施工6.2.4 排水沟的线形应顺畅,转弯处应做成弧形,当转弯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