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阿奎那友谊理论的浅析.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0832221
  • 上传时间:2022-06-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阿奎那友谊理论的浅析=“news_bd”>   在基督教传统中,仁爱( caritas/agape)②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它表达了最为基督教重视的神对人的无私的爱; 对于人而言,仁爱是最高的德性阿奎那在其德性名目中认定仁爱为一切德性之母③,因为它改造并统一所有的德性,使其成为对仁爱的不同实现勇敢,从一种驰骋沙场的胆量,因为有了仁爱转变为为被爱者承受艰难和痛苦的坚忍; 公正,从根据平等的原则给予他人应得的东西,因为有了仁爱被提升为因无私地爱他人而倾其所有的孝爱( pietas) 仁爱也改造了友谊阿奎那说仁爱是友谊④一方面,他以友谊定义仁爱,肯定了仁爱具有世俗友谊的某些特征当人以对神的爱回应神的仁爱,人神之间就具有友谊,它让人在与神的结合中变得相似,这就好比朋友在交往中分享对方的意愿与情感,与友人悲欢与共、旨趣相近另一方面,仁爱也提升人与人的友谊在完善的友谊中,人们真心爱对方,不是出于对对方价值或善的欲求,而是因对方自身之故盼望他好,并为其获得福祉尽力仁爱因此成为转变世俗友谊的关键   最近三十年,随着德性伦理学的复兴,阿奎那的德性论因系统、详尽,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德性伦理学的倡导者麦金泰尔在其晚期的著作《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中赋予阿奎那道德理论极高的位置,认为它在合理性上优于其他两个重要的道德理论传统———百科全书派和谱系学,这两者甚至可以在阿奎那那里得到最充分的阐释。

      ①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奎那的友谊理论受到各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尽管它们都揭示了阿奎那友谊理论的某些方面,却没能完整地展现阿奎那对友谊的改造,从而无法凸显其友谊理论的独到之处本文将解释现有研究成果的缺憾,并以阿奎那的仁爱为根基,尝试提出一种能凸显其友谊理论独特性的诠释   一、当代学界的研究状况及其成因   当代学界对于阿奎那友谊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路径: 一种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代表的哲学友谊观( philia) ; 另一种是基督教的仁爱( agape) 的传统②哲学友谊观的研究路径是当今国际学术界对阿奎那友谊问题研究的主流,笔者称它为哲学的,因为它以亚里士多德的世俗友谊观的诸多特质为范本,考察友谊中的各种问题,包括人神友谊的问题这种研究路径以自我作为阿奎那友谊理论的根基尼格兰( Nygren) 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阿奎那的道德理论可以被归纳为: 基督教的一切都可以被归为爱,而爱的一切都可以被归为自爱③根据这种观点,与他人的友谊需要通过对自身的爱得到解释一些学者认为自爱与以他人为目的的友谊很难相容,但更多学者肯定通过价值或善的中介,友谊能够从自爱中产生④因为真正的自爱是意志的活动,它是人对善的合乎理性的欲望,这一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

      因此,自爱驱使人欲求价值或善,也让人爱具有各种善处的人,友谊因自爱而具有生发的土壤   然而,即使通过意志的自然倾向,学者们能够解释友谊有可能从自爱中产生,他们仍然挣扎于不相似的人之间如何可能具有亲密的友谊的问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友谊理论,完善的友谊必须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如果双方在善或德性方面相差过于悬殊,友谊就很难产生,也不易维持,优越的那方会觉得自己所得过少而不愿和另一方交往⑤阿奎那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肯定相似对催生友谊的作用,但其观点在根本上与亚里士多德相左他认为神与人之间具有天壤之别,却能够产生友谊;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仅仅因为同属于人类,就可能产生友谊事实上,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者不是继续推进哲学友谊观的原则,而是在该路径上戛然而止,拼接另一种神学的研究路径⑥,通过神的恩典讨论人与神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对等的友谊如何可能这一做法回避两个路径之间的龃龉,也暴露了第一种研究路径的软肋   当代神学友谊观的研究路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70 年代,笔者称之为神学仁爱的研究路径⑦由于它主要在人神友谊中讨论仁爱,就友谊问题之整体而言,尚属在西方主流学界边缘,但也常在以哲学友谊观为主要研究路径的著作中出现,作为论述阿奎那友谊理论的一种补充。

      ①就人的友谊而言,尽管学者们承认人应当以神爱人的方式爱他人,但是却很少涉及这种爱与人的友谊的关系,更不要说探讨仁爱如何彻底转变友谊的内涵在诸多神学家中,瓦德勒( Wadell) 的观点最接近阿奎那的本意在其著作《友谊和道德生活》的最后一章,他阐发了阿奎那的仁爱对于人与人友谊的一般意义②,他认为以仁爱的方式与他人相遇是道德生活的起点,人应该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即使对方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他写道: 在某个下午的火车里,我意识到和陌生人相处是多么好的事情,我意识到我们事实上多想爱他们,即使我们不认识他们因为爱他们就是意识到没有他们,我们无法成为自己学会欣赏非自我是真正的道德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友谊对于道德生活如此适宜③瓦德勒把对陌生人的欣赏解读为友谊,他认为人应当爱他人并努力回应他人的需要,而且他越让自己投入到完善他人的活动中,他也越好地完善自身,无条件的普遍仁爱因此是道德的根基这种观点符合阿奎那的本意,但是瓦德勒将人出于仁爱对他人的欣赏直接等同于友谊,没有考察这种欣赏与世俗友谊如何相容,因此他没能解决阻扰仁爱成为友谊根基的主要难题   尽管这两种路径都能在阿奎那的文本中找到依据,但都不足以凸显阿奎那友谊观的独特性。

      哲学友谊观的研究路径主要从自爱、相似等概念入手,只给仁爱留下狭小的理论空间与此相对,神学的研究路径尽管从仁爱入手,却主要局限在人神友谊的范围,没能把仁爱推广到一切友谊中,因此无法彰显仁爱对于友谊的哲学意涵为什么当代的研究无法凸显阿奎那友谊理论的独到之处呢? 理由是多方面的首先,阿奎那的论述方式本身给学者们造成巨大的诠释困难第一,阿奎那从没有完整论述过友谊的问题,他对友谊的探讨散落在各部著作中即使在其最系统的著作《神学大全》中,阿奎那也没有直接地、集中地、完整地处理友谊问题,而是通过考察爱、仁爱等一系列相关概念涉及友谊④对于仁爱与友谊、仁爱与爱的关系,除了仁爱是友谊这类笼统的表述之外,很难找到更详尽的直接论述,这要求研究者阅读阿奎那浩瀚的文本,把不同的论述建构成完整的理论第二,《神学大全》是为了中世纪教学的需要设计的,不要求作者突出自己的观点也由于对以往哲学家和神学家的敬重,阿奎那即使反对前人的观点也很少言明,而是通过重新诠释或补充说明,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有时他看似赞同亚里士多德,却在另一处以某位神学家例如奥古斯丁的看法加以补充这容易造成后人的误读如果不是对阿奎那的著作下过三年五载的苦功,对中世纪其他神学家也有一定的了解,就往往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精准地把握其思想。

      可惜现实情况是: 当代研究阿奎那友谊问题的学者有一大半都不是阿奎那或中世纪哲学专家,而是道德哲学家,同时兼修两者的学者少之又少   其次,道德哲学家对阿奎那友谊观的考察大多受到功利主义理论的限制道德哲学家对阿奎那友谊理论的兴趣产生于德性伦理学在西方的复兴,后者由于批判功利主义伦理范式逐渐在学术界蔚然成风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阿奎那伦理学的研究也以反驳功利主义为重要目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阿奎那友谊观的研究常常以讨论人如何突破自爱、对他人产生友谊或爱为主题,以此反对功利主义中庸俗的自利主义倾向⑤为了更好地反驳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家们不得不从功利主义的纯哲学的立场出发,忽视与神学息息相关的仁爱即使有的学者看到仁爱的重要性,也在这一神学德性前望而却步此外,在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英美学术界,保持哲学的纯粹性和客观性是当时学者们的共识,这也阻碍道德哲学家思考仁爱对友谊可能具有的哲学意涵结果是: 即使一些学者尝试以仁爱讨论友谊,大多也只是出于对阿奎那本意的尊重,以仁爱来解释人与神的友谊,而不考虑它对人与人的友谊的价值 再次,现代一些研究者的实践倾向与当代哲学的视野让他们无法对阿奎那的友谊理论具有全面的把握。

      例如,2007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奎那论友谊》( Aquinas on Friendship) 一书,尽管冠有如此普遍的名称,但这却是一本让阿奎那伦理学专家也感到吃惊的著作①该书研究阿奎那,只是为了从阿奎那那里获得思想资源,用于解决当代哲学中与友谊相关的某个小问题该书虽然参考了阿奎那的 37 部著作,还广泛地运用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现代语言的研究成果,却只关注友谊可以经受多大的冲突,几乎没有涉及仁爱与友谊的关系   最后,或许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来自对阿奎那的研究本身学界一直没能处理好阿奎那思想中哲学层面与超自然的神学层面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造成诠释其友谊理论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在新托马斯主义盛行的二十世纪早期就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却一直没能得到解决,成为当代学者包括神学家也要回避的棘手问题②以友谊问题为例,阿奎那一方面有保留地肯定了其自然层面的许多内容,即亚里士多德对友谊特质的某些哲学描述;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作为基督教的神学德性的仁爱与友谊的联系遗憾的是,《神学大全》受其教学性质与中世纪晚期的神学问题意识的约束③,阿奎那没有专门论述友谊的神学特质与哲学特质之间的关系,而这正是把握阿奎那友谊理论的困难所在。

      因为如果友谊具有某些哲学特质,也具有神学仁爱的特点,但是其哲学特质与仁爱的关系却含糊不清甚至很难调和,就让人难以把握友谊的真实内涵同样,对于其他许多问题,阿奎那也没有专门论述其神学特质与哲学特质的关系,他只系统论述了理性与信仰是一致的,但是显然后人很难在具体问题中理解这种一致性既然大多数阿奎那专家都无法理清友谊中自然与超自然层面的关系问题,就更不能苛求其他道德哲学家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解读及其困难   综上所述,要突破现有的研究,需要理清仁爱与友谊的关系在这里,笔者尝试提出新的解读,以仁爱作为一切友谊( 包括人与人的友谊) 的根基在神学仁爱的解读路径中,一些学者认为仁爱对友谊具有超越传统神学的价值,例如之前提到的瓦德勒,只是他们还没有明确阐明仁爱对于世俗友谊的地位,因而这种价值仍旧比较模糊仁爱对友谊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 在本部分,笔者将证明以仁爱作为友谊的根基最贴近阿奎那的本意   笔者认为仁爱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这两个层面首先,特殊的仁爱是仁爱的典范,首先,其本质是一种神爱,即神对人的爱阿奎那认为神以仁爱爱人,他对人具有两个基本愿望,一是意欲人获得各种善( 得福) ,二是意欲与被爱者结合。

      ④这是二而一的过程,因为神是善与至福本身,当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善时,就与善本身更为接近,也就不断趋近至福,直至与其本身结合但是两者的侧重各不相同: 第一个愿望侧重于神通过启示与恩典( 例如圣灵的注入) 让人分享他自身具有的善; 第二个愿望强调人获得各种善之后达到的终极效果———人的意愿向神靠拢,从而在情感与意志上与神结合由于在根本上具有与神类似的意志,人的具体愿望自然也是善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回应具有两个层次: 较低的层次是人被动接受神的善愿,与神具有最初的交往,这时彼此之间还没有真正的结合; 较高的层次是以仁爱回报神,通过人神之间的互爱,人的意愿与神的意愿相结合,尽管这种结合可能因为人对神的专注较低而不够完善如果人能彻底放弃为己的念头,彻底专注于对神的仁爱,就与神具有完善的结合①   其次,仁爱也具有普遍性其普遍性在于仁爱是爱的完善状态,其对象可以是神,也可以是亲人、朋友、恋人、陌生人,甚至是仇人仁爱通过神爱得到最初的彰显,它为人做典范,让人去学习并获得这一完善的爱因此,尽管就其来源而言,仁爱是一种神爱,但是只要获得仁爱的实质,即对他人具有两种愿望———意欲他人获得各种善以及意欲与其结合,人就获得仁爱这一最高的德性。

      当人获得仁爱这一德性时,其整个精神世界得到改造,对任何人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