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登高教学设计.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09004828
  • 上传时间:2023-08-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7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登高》教学设计【教材、学情分析】《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在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发明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高二的学生对杜甫应当说是比较理解的,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阅读的爱好和体现的愿望比较强烈,加之前面已经学习了两首杜甫的诗,因此本诗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本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的1.可以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读诗歌过程与措施目的1.熟读诗歌,理解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体会作者诗中体现的多重情怀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措施】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环节】一、 导入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评价《登高》说“精光万丈,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二、 理解背景1.学生根据自己的结识简介杜甫2.背景简介:《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乱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达到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苦,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起了她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她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1.指引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规定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情读——规定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必须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2.学生自由诵读,把握情感3.学生单独朗读,教师评价4.教师朗读,学生评价四、解析诗句,体悟情感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人们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如何的情感?为什么?明确: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情感:悲凉、悲壮(1)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步使人心里感到凄凉2)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单3)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因此猿声听起来才哀伤4)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5)鸟飞回:为什么是回旋着的鸟?也许由于风大,风的剧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回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因此,天地一沙鸥”!老病孤单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6)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乱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到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她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7)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断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2.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互相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3、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佳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窗交流交流)(1)离家近年,有家难归“作客”:寄居别处,漂泊她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常”:(时间上)阐明诗人常常漂泊她乡,近年漂泊她乡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多病”在近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她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吗?(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通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乱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怀民生疾苦是她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她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觉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紧张!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她就像葵花向日同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伟大的诗人之因此伟大,是由于她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种伟大的诗人!当她看到国家仍然动乱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哀啊啊!“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恨国家仍然动乱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什么呢?也许因病不能喝,也许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4.小结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人们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明确:三层,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事之秋五、赏析小结1.如何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体现出的情怀?明确: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剧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慨,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明确:清人吴瞻泰《杜诗提纲》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重要体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她的仁者之心、她的儒家修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克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哀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六、合伙探究,感悟人生杜甫,不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有,她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财富。

      我们从《登高》及此前学过的诗中可以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规定: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作业布置】阅读如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结合学过的杜甫诗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自选一种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